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之前熱播的"大頭娘娘和小頭皇帝"——《武媚娘傳奇》中,涌現出不少遭下毒謀害,鮮血迸流的官鬥犧牲品。劇中這些人的毒發時間和中毒表現也各不相同,這些毒藥真的存在嗎?被下毒後到底是什麼樣?不妨來八一八歷史上那些真真假假的傳奇毒物。

什麼是毒藥?

毒物幾乎與七千年的人類文明同壽,從一開始的天然動植物到化合物,從謀殺到治病,毒物在文明歷程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人類在毒物上花樣翻新的創造層出不窮,以至於羅馬時代所記錄的毒物已有近千種,而我國早在東周時即有將五色毒(汞,砷,皁釩或膽礬,磁石,另一種未知)用於殺伐的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漢語裏毒物並不等於"毒藥",古代中國的毒藥既指一些針對性強,藥力剛猛的藥,也指一些口味難以忍受而有毒性的真正有毒植物。只有"飲藥"才指各類藥劑或毒化物。

早在戰國時期的典籍中雖已明確提到"藥之物恆多毒",但通常僅將其毒性作爲副作用,以"大、中、小"含混提及,直到1247年宋慈首先較爲系統的對多種毒物中毒現象進行了描述,後世的李時珍將40多種劇毒物刻意歸爲一類,說明此時已對"毒藥"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而在歐洲,1541年隨着法醫毒理學的概念被提出,毒物被規範爲化學物的特指,此外當時的醫生也認爲一切物質都是毒物,沒有物質是無毒的。區分它們的唯一標準只有劑量。

中國古代的毒物,通常以金屬毒物(汞,砷,重金屬鹽類等),有毒植物(烏頭,鉤吻,毒瘴等),有毒動物(毒蛇,魚膽,蜂毒等)三類爲主。作用機制包括引起器官病理損害的毀壞類,阻礙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神經類,以及引起血液變化的血液類毒物三種。有時是單一作用,但更多是多類型聯合作用,只不過聯合用藥不見得總是1+1>2,斷腸草和情花毒的故事雖然不靠譜,但其背後一種毒物干擾另一種毒物,使其毒性降低或失效的原理卻是真實存在的,醫學上稱爲拮抗現象。

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以植物來說這種可能極小,而且出血往往以口,鼻,下陰,肛門(便血)爲主。事實上"七竅流血"這個詞可能最早見於元朝小說,但當時的醫學著作中,並未見此詞用於中毒症狀的描述。後世小說常用它形容中毒的慘狀,有可能源於《洗冤集錄》中:"凡服毒死者……口、眼、耳、鼻間有血出",其實這只是一個開篇概括,並未在此處區分不同的狀況,後世讀來便以爲是七竅同時流血了。

但現實中的毒藥,症狀幾乎都沒這麼明顯,畢竟毒藥之所以長盛不衰,便捷廉價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中毒後機體往往呈現出某些疾病的狀態,在缺乏宋慈建立的系統驗屍觀念及技術前往往難以和真正的疾病區分,殺人於無形,十分具有隱蔽性。要都這麼嘩啦啦的流血,還怎麼玩啊?

更加出名的"七竅流血"可能來自《水滸傳》。雖然它寫的是宋朝故事,但成書於明朝,諸多日常細節(比如拿銀子買東西)都是反映明朝狀況,有此描寫也並不奇怪。書中武大郎被毒殺時,潘金蓮已經意識到了七竅流血可能暴露,所以有一個情節是把武大郎流出來的血擦掉;不過殘留的"隱隱血跡"還是成了促使武松復仇的線索之一。

宮廷中毒之飲酒

在劇中第一個"七竅流血"掛掉的婕妤鄭婉茹,就是用鴛鴦鴆壺喝酒把自己坑死了。人們對唐人形象最生動的回憶,恐怕莫過於"李白斗酒詩百篇","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詩句了。唐制一斗酒差不多等於現代5升裝的啤酒桶,"李大仙"改名"李大桶"還比較貼切一點。

古人這麼能喝,除了腰帶質量過關,與當時的釀酒技藝也不無關係,簡單的說,古人說的"濁酒"就是現代的醪糟汁(江米甜酒)。由於古代衛生條件有限,釀造出來的酒從次到好呈綠,紅,黃,琥珀四色,口味則從酸苦到微甜。講究的闊佬會過濾,灑脫的文(qióng)人,比如白居易的"黃醅綠醑迎冬熟",指的就是未過濾的黃酒和青酒。與漢人水煮不同,唐人會放到火上燒至沸騰來殺菌,這個步驟叫燒春。這樣做出來的酒口味甜而度數低,甚至不如葡萄酒,因此李大桶等人"會須一飲三百杯"與其說在拼肝,不如說是拼膀胱。只是鄭小姐倒出來的酒是透明色,通常是最次的綠酒過濾後所接近的顏色,堂堂皇家喝這個寒磣不說,對下毒的無色無味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劇中,中毒者喝的酒,在蒸餾法引入中國前,這種酒色其實是不存在的。

說完酒,再來說說這"金樽",鴛鴦鴆壺。首先鴛鴦壺確實存在——用他的人絕對不想有個毒字在裏面。最早可能存於戰國,最晚於西漢即已有記載。由於未有實物出土,原理不詳,現代藝人在2010年利用負壓原理成功複製,只要按住握把上的氣孔即可倒出兩種不同的液體。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第2張

劇中所用的藏有機關的鴛鴦鳩壺,撥動壺把上的機關就可以倒出有毒沒毒兩種酒了。

至於鴆,一說爲神話或已滅絕的某種古獸,一說爲大冠鷲(Spilornischeela)——背頸部大而顯著的黑羽,捕食蛇蠍等毒蟲,棲居於樹冠都符合書中對鴆的描述,且在我國分佈廣泛。考慮到射鴆做毒和鴆酒的說法從古至今,從南到北都有記載,所以有可能就是它的羽毛——只不過人家根本沒有毒。此外還有一種推測,古代羽毛常用於裝飾和日常用品,既不起眼,也可以隨手扔掉避禍,所以鴆毒可能是指攜帶毒藥的方式,利用某些禽類——在唐朝可能是隨處可見的家鵝——羽毛的中空結構吸取毒液,然後浸泡在酒中使用。但這種說法缺乏考古證據支持,所以鴆可能只是致命毒的代稱罷了。

《武媚娘傳奇》中,鄭小姐暴斃後,戴青(實爲戴胄)說這是來自漠北的黥毒,中者立斃。黥毒本身不可考,問題是劇中一開始說飲後三天必死,何以突然變暴斃?如果選擇無視編劇的神經大條,根據死者生前頭暈,狂躁(忽略劇情因素),口脣乾燥,面色蒼白,噴射性嘔吐(劇中爲噴血)等症狀,最有可能的候補毒物就是金粟蘭科的及已(Chloranthusserratus)及其同科同屬的部分其他植物。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第3張

及已,多年生草本,生長於陰溼樹林中,分佈江蘇、安徽、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及已一般做外用藥,用於跌打損傷的治療,在唐朝的《新修本草》(中國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武》劇中吃蟹死了那位李淳風也參與了編纂)中首次記載其毒性,一般通過大劑量或多次服用,及骨折等開放性創口大量外敷中毒。有記載服下8小時左右發作,也有用根部榨汁混黃酒吞服後立即發作的案例,但通常在吞服或外敷後2天左右死亡,較符合劇中描述,而且榨汁混入原本應是綠色,偏酸苦口味的"清酒"中也不易察覺。及已的靶器官爲肝臟,吞服後會引起黃疸,對肝腎造成嚴重損害的同時也會對胃部造成強烈刺激,死後屍檢可見重度中毒性肝壞死,皮膚及器官會廣泛出血,在這種情況下別說七竅,用宋慈所說"百竅潰血"才比較恰當。

劇中也有拍到死者青紫色的指甲,這一症狀現在幾乎已經和吐血一樣成了中毒死的標配,宋慈也說"手足指甲俱青黯"。實際上發紫可能是中毒,但中毒不見得都會發紫。窒息,去氧血紅蛋白增多,化合物中毒等都有可能造成紫紺。在有毒植物的多個大類中,以攻擊中樞神經系統爲主的常造成此類現象。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第4張

劇中中毒者發紺的指甲,實際上應該是整個甲牀變紫纔對。

不過,這種中毒導致的指甲紫紺應該是整個甲牀都變紫纔對,至於劇中爲何只讓中毒者的指甲根部變紫,不知道是不是編劇受到指甲的月牙跟健康有關這種錯誤觀點的影響。

大名鼎鼎的鉤吻(Gelsemiumelegans)爲例,其鉤吻鹼子直接作用於延腦的呼吸中樞,迷走神經系統,並對運動中樞有抑制作用。中毒者首先感到消化道劇烈灼痛(斷腸草之名來源於此,人們把可以導致這種"斷腸"症狀的都叫做斷腸草,而鉤吻則是通常所說的斷腸草中最爲常見的一種),然後爲四肢麻木,言語不清,視物模糊,最後階段心律不齊,呼吸困難,肌肉震顫,痙攣,角弓反張(脊柱強直,類似於馬錢子中毒症狀),通常在8小時內因呼吸衰竭死亡。屍檢可見結膜點狀出血,口脣,指甲青紫等窒息死亡的常見體徵。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第5張

鉤吻,又名胡蔓藤。但目前各地計有近16種不同的有毒植物都稱爲鉤吻,故各種解毒偏方不可輕信。

不得不說的是作爲常見的致命大毒草,長相如金銀花一般的鉤吻是真正需要提防的植物,一方面由於其在消腫止痛,治療風溼和頭癬等方面的功效在古代廣泛使用,中招概率較大,而且它與金銀花相像,即使在現代也常被誤採做涼茶用。此外由於其全株有毒,即使喝了含有鉤吻花粉的蜂蜜也有可能躺槍。

宮廷中毒之飲食

在談吃的前,先說說劇中被一刀捅死的馬(獅子驄)吧。劇中說在馬的飼料裏混上曼陀羅和蝕心草,馬就會變得性情暴躁,而一旦見到血便會發狂。茄科植物(曼陀羅屬Datura,顛茄Atropabelladonna,莨菪等)含有莨菪鹼,東莨菪鹼及少量阿托品,他們與現代合成的其他阿托品類製劑類似,的確對呼吸,血管等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醫學上也被用於有機磷中毒治療。作爲情花毒和斷腸草故事的真正原型,這類植物中毒後早期的興奮,心動過速,很快會轉爲幻聽幻視,精神錯亂,躁狂,然後變爲抑鬱,甚至昏迷,最後因心力衰竭或窒息死亡。假如這匹馬不是吸血鬼,那麼全程都不需要血腥味來攙和這馬可能也會精神狂躁。雖然劇中武媚娘一刀捅死獅子驄的劇情看起來很兇殘,事實上曼陀羅從被發現之後就是著名的藥用植物,部分史料認爲麻沸散的主要成分即爲曼陀羅,它在現代醫學領域依然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第6張

曼陀羅(Daturastramonium)

從先秦兩漢再到唐,牛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因此殺牛者一般輕則徭役重則殺頭。在唐朝,人們幾乎也是不吃牛肉的,主要吃的是羊,禽類,其次是豬,和各種野味。這就給投毒提供了便利。第一自然是因爲羊肉強烈的羶氣,必須要以佐料處理,第二是因爲沒有冰箱,常用的保存方式是醃肉,也需要大量佐料。當時的烹飪手段以煮和燒(灸)爲主,而煮肉最常用到的佐料就是我國特產八角茴香科八角屬的八角(Illiciumverum),當然,八角是無辜的,有問題的是它的一些親戚,它們常因和八角長得相似而混淆使人中毒。一般在食用後一天內出現症狀,重者上腹部灼痛,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並常伴有微量吐血,此外根據嚴重程度還伴有癲癇樣驚厥,最終通體高熱,呼吸衰竭而死。

而作爲禽類完美配菜的各類蘑菇就更不用說了,目前我國有300多種可食用菌,80多種有毒菌,數十種致命菌,發作類型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就是肝腎毀壞類。食用後一般在24小時內發病,最先出現的是持續2天左右的腸胃炎,包括腹痛腹瀉等。之後根據毒性大小有的會立即死去,有的會忽然看起來沒事了。其實此刻內臟,尤其肝部損害已經開始,最終要麼器官衰竭壞死,要麼一命嗚呼。假如穿越到了唐朝又喜歡瞎吃蘑菇,然後出現腸胃炎的症狀,宋慈的建議是馬上吞糞水催吐,我的建議是如果沒別的道具,就照做吧……

要說這些不安全的話還能吃什麼呢,水產海鮮怎麼樣?除了現代能吃到的海貨河鮮當時也應有盡有外,喜歡吃魚生的人應該也會很開心,因爲所謂日式生魚片和刺身的祖宗就是唐朝的魚鱠——鮮活的河魚或海魚被片爲極細的絲或片,謂之切鱠。蔥薑辣醋皆可蘸,比起多撒兩下鹽都可能被傲嬌大廚呵斥吃法不對的日式料理實在是過癮多了。

但比起生魚肉的寄生蟲問題,有一種嚴格來講並不算"中毒"的過敏反應纔是這裏要說的,對普通人無害的劑量或物質,對過敏者來說就是致命的"毒藥",常見的如青黴素過敏,蜜蜂過敏等。

《武》劇中吃蟹憋死那位就屬於這一類,但劇中說他"喉頭腫脹而死"不太妥當,因爲確切的死法是支氣管粘膜水腫以及伴隨發生的支氣管痙攣,導致呼吸困難,最後窒息而亡。這類非外力窒息死亡的個體,窒息徵象不明顯,也不會有劇中所說明顯的頸部腫脹,如果死亡迅速,甚至脣,指甲青紫,球瞼結膜的瘀點性出血等徵象也不會出現,在古代檢查不出死因也很正常,換做現代也要通過內部器官的水腫,淤血等進行判定。劇中沒說他這是"過敏"倒是值得稱道,因爲直到公元9世紀纔在波斯誕生了過敏(當時稱爲隨特定植物出現的季節病)的概念和研究,而在兩個世紀前沒有宋慈的大唐,即便有對此類現象的記載,這倒黴孩子多半也會被解釋爲因泄露天機觸怒神靈而死的——歷史上確有這麼一位精通天文,曆法,氣象學的李淳風,《新唐書》中也記載了其呈於太宗"唐中弱,有女武代之"的占卜,只不過人家一直活到下任皇帝去世前不久才壽終正寢。

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第7張

劇中李淳風因食用混有蟹肉的食物而死亡,外表看不出任何異常,導致太醫也無法判斷其死因。

ps:把本文作爲下毒指南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