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楊家將故事中的八賢王:八賢王的真實原型是誰?

楊家將故事中的八賢王:八賢王的真實原型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元以來,以楊家將爲題材的小說、戲劇,百花紛呈,爭奇鬥妍。而在這些傳奇故事中,總有一位相貌堂堂、正氣凜然、仗義執言的八賢王,他機智地周旋於皇帝與楊家將之間,往往在皇帝偏袒奸臣的危急時刻能挺身而出,助楊家將一臂之力,幫楊家將擺脫困境,或將奸臣繩之以法。在《潘楊訟》、《寇準背靴》、《轅門斬子》等傳統劇目中,八賢王雖只是一個配角,但起的作用卻並不小。楊家將的故事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那麼,這位八賢王是否有歷史依據?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的化身呢?

在小說戲曲中,八賢王首先在宋太宗率軍進攻太原時,獻上反間計,然後派使者說降了楊業。就是說楊家將由北漢降宋,八賢王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七年後,楊業爲奸臣所害,殉國疆場,佘太君或楊延昭到朝廷告御狀,要求懲辦罪魁,不料奸臣反咬一口,幸虧八賢王在旁相助,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將罪魁禍首繩之以法。後楊延昭爲將,屬下小校治事犯法,宋真宗在奸臣挑撥下要嚴辦延昭,八賢王及時趕到,以延昭軍功請朝廷從輕發落,終得真宗允准。不久邊事告急,八賢王請得赦令,楊六郎重披戰袍,招集兵將北上抗遼。最後,六郎率軍大獲全勝,班師回朝,並捉得奸臣,又在八王協助下,將奸臣正法。楊延昭病歿於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年間,八賢王時也舊疾復發,病重歸天。

楊家將故事中的八賢王:八賢王的真實原型是誰?

許多戲曲小說中,將八賢王的名字記爲趙德芳。趙德芳爲宋太祖的小兒子,《宋史·宗室傳》載,趙德芳爲太祖第四子,曾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諸職。太平興國六年(981)病故,才二十三歲。這時楊業歸宋只有兩年時間,楊延昭也才二十四歲,只是供奉官,隨父從軍。如果硬要將趙德芳與楊家將扯上關係,那最多在太宗進攻北漢時,說是他曾獻過反間計以逼降楊業。當然,這也只能是於史無證的猜測。更讓人不解的是,宋太宗曾追封德芳歧王,後改楚王,北宋末徽宗又改封秦王,此“八賢王”之稱呼幾乎與趙德芳毫無關係,那爲什麼戲曲小說中要說趙德芳是八賢王呢?

有人認爲,八賢王或許是趙德芳的哥哥趙德昭的化身。《宋史·宗室傳》等史籍載,趙德昭是宋太祖的第二子,由於其兄早夭,所以他曾被認爲是皇位繼承人。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頗得太祖的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官任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諸職。太宗搶班即位後,雖封他爲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大侄子存有戒心,總是找機會進行排斥。太平興國四年(979)出征幽州時,因戰敗而太宗失蹤,有人提出立德昭爲帝。太宗得知後更爲不滿,因小事就與德昭發脾氣,德昭一氣之下,自刎而亡。時楊業剛剛歸順宋朝,德昭應該不會與楊家將發生過什麼關係。不過,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於非命的皇子頗感同情,就讓他化爲公正無私的八賢王,其有“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的特權,正好用來上懲昏君、下打奸臣。問題是:趙德昭生前爲武功郡王,死後曾追封魏王,後又改封燕王,如果以德昭爲朝中公正力量的化身,那麼爲什麼要用“八賢王”這個非常不恰當的稱呼呢?

也有人認爲八賢王當指宋太宗第八子,屬元字輩的王族人物,如明代小說《北宋志傳》中的“八王”。史載,宋太宗有九子,其第八子趙元儼確有“八大王”的稱號。宋人筆記《諧史》中稱他“生而穎悟,廣顙豐頤,凜不可犯,名聞外夷,小兒夜啼,其家必驚之口:‘八大王來也。’”太宗非常溺愛,每朝會宴集,多侍奉左右。真宗即位,封曹國公,進封廣陵郡王、榮王。坐侍婢縱火,燒延宮中,降封端王,出居故驗馬都尉石保吉府第。每見真宗,痛自引過,帝憫憐之,尋封彭王,進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任尚書令兼中書令,屢封定王、鎮王、孟王、荊王。平生寡嗜慾,惟喜歡讀書,好爲文章詞句,頗善二王書法。問題是翻遍宋代史籍,都找不到這八大王與楊家將有關係的記載。

趙元儼生於雍熙二年(985),病亡於慶曆四年(1044)享年六十歲。太宗攻取北漢之際,元儼還沒出生,楊業殉國之時他出生才一年,只是個嬰兒,怎麼可能助楊家一臂之力,以對付奸臣呢?他在楊延昭身後二十年病歿,比楊延昭要小二十七歲,就是和楊文廣一個輩分,這無論如何也不符合小說戲曲中八賢王的形象。史載,仁宗少年即位。章獻太后臨朝,元儼自以爲德高望重,恐爲太后所忌,便深自沉晦,闔門不出,不預朝謁,以絕人事。這種做法,似乎也不太像八賢王正氣凜然、剛毅直言的性格。可以說,這八大王的生平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也不會是楊家將故事中八賢王的原型。那麼他的一些事蹟,對構造八賢王這樣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是否有影響?也不得而知。

楊家將故事中的八賢王:八賢王的真實原型是誰? 第2張

京劇傳統劇目《賀后罵殿》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賀後爲宋太祖之皇后,因太祖死因不明,命長子趙德昭上殿質問,反遭太宗痛斥,德昭撞殿柱而亡。賀後又攜次子德芳上殿,痛罵趙光義不仁。太宗只得向嫂嫂謝罪,賜其尚方寶劍,加封德芳爲“八賢王”,賀後母子這才含淚而去。這大概是趙德芳封“八賢王”的由來,人們出於對其孤兒寡母的同情,便將趙德芳虛構爲朝中正直力量的化身。以後又有《八大王開詔救忠臣》諸劇,將趙德芳與楊家將抗遼事業朕系起來,留傳民間,成爲當時民族感情的一種寄託。總之,楊家將故事中的“八賢王”,他的出現增加了朝廷權力鬥爭的戲劇性衝突,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完全符合中國王權主義的文化傳統。然而在歷史上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與之事蹟、生平相對應、吻合的人物,八賢王是由朝廷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民衆的有關情感渲染,再經過劇作家和小說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一個虛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