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階段之一。關於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爲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種說法認爲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曆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爲春秋時期,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中文名:春秋

主要君主: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楚成王

主要歷史著作:《春秋左氏傳》

歷史事件:長勺之戰、城濮之戰、商臣弒君

起始時間:前770年—前476年

主要諸侯:晉、秦、齊、宋、衛、曹、楚、鄭

諸侯世總數: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莒、邾、杞、楊、蔡、剡、任、藤、倪、曾、繒 、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樑、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凡、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範、氐羌、蜀、閩羋、孤竹、穢、箔、令支、不屠何、舒龍、舒鮑、舒龔、翟祖、一異、鄷、雍、亳、徐吾、草中之戎、公由、彭戲氏、周、蒲、西戎、綿諸戎、緄戎、翟戎、義渠、大荔、烏氏戎、朐衍戎、拾林胡、樓煩、東胡、圭、妢胡、召、鄆、復、費、甘、麋、陽夏、尹、小虢、裨、鯈、魚、邦戎、冀戎、九州島戎、陰戎、鞏、復稾、夔、鄑、摯、戴、鄅、祝其、蓐、姒、佟、泉、過、冀、谷(榖)、牟、柏、顓臾、介、鄾、魷、邶、桐、柳、豐、觀、大庭、駘、莘、鄟、潛、絢、翨陽、窮、微、甲父、稷、盟、郎、檀、郚、酅、鄄、鄔、蕭、弦、英氏、瑕、姜、井、武、穆、益、溓、明、王叔、於餘邱、郭、鑄、殷邱、共、光、胙、管、杜、鄀、鄂、析、廩、貳、西州、聃、宗子、皖、妢、妣、廬、鼓、都、邗、燕京戎、鄋瞞、東不羹、西不羹、戶戎、伊洛陰戎、河宗、肅慎、豲、崇、軫、養、無終、令支,鄒、苟。

前期

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發生於周朝的一個著名歷史事件,也是周朝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前爲西周,東遷則標誌着西周的結束、東周的開始。

攜王餘臣

周攜王,姓姬,名餘臣;尊號惠侯,攜王,攜惠王,周攜王,周攜惠王。姬餘臣的祖父是周厲王姬胡,父親是周宣王姬靜,西周的亡國之君周幽王姬宮湦是他的兄長。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莊公小霸

鄭莊公。莊公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真正的霸主,而其子孫等皆未能成,終究在戰國的時候被韓所滅,走完了它的歷史歷程。但是莊公是春秋初年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春秋第一個跳出來的地方政權。

楚國稱王

晉國分裂

在昭公之子頃公在位期間,六卿借頃公之手消滅了祁氏和羊舌氏這兩家公室最後的支脈和擁護者,將其封地盡數瓜分,從此公室便再沒有可倚仗的勢力了。當公室已不復成爲重要力量之時,六卿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便更加激烈。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齊、衛於郹氏(今山東鉅野附近)相會,攻晉的河內,第二次弭兵之盟至此完全破裂。從此出現了以齊爲主的東方聯盟與晉之間的對峙,晉的盟主地位已只是個擺設。

也就是宋衛攻晉的當年,晉國六卿中的範氏和中行氏同其餘四家不和,兩國聯合魯國支持兩家意圖藉機獲利。這次內亂最終被晉國平亂,中行氏和範氏被驅逐,其封地被另外四卿瓜分,至此晉卿還剩下知、韓、魏、趙四家。

共叔段之亂

共叔段之亂,《春秋》稱之爲鄭伯克段於鄢。發生於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鄭莊公廿二年),是春秋初年在鄭國國內發生的一場內亂。

周鄭交惡

周鄭交惡發生於前720年,鄭國侵犯東周的國境。

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爲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後來,周平王寵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怨恨周王,周王隨即澄清,並以王子狐入鄭爲人質,鄭國遂派遣世子忽入 周爲人質,史稱「周鄭交質」。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莊公派遣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又於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成周的禾,周鄭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

東門之戰

東門之戰發生於前719年,衛國、宋國、陳國及蔡國攻打鄭國的一場戰爭。

前719年,衛國州籲弒衛桓公自立,打着鄭莊公胞弟共叔段在衛國避難的兒子公孫滑的旗號,通過行賄等手段及宋殤公不滿鄭國收留他的堂兄公子馮,糾合陳國、蔡國、宋國攻打鄭國,圍攻鄭國的東門,五日後才退兵。此戰不單延續因公孫滑挑起鄭、衛之間的戰爭,更開啓了一連串鄭莊公與衆諸侯(尤其是宋殤公)的戰役。

繻葛之戰

繻葛之戰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鄭國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大敗周室聯軍的一次反擊作戰。

名稱:繻葛之戰

地點: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

時間: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

參戰方:鄭國,東周、陳國、蔡國、衛國

結果:鄭軍勝利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第2張

參戰方兵力:不明

傷亡情況:不明

周聯軍統帥:周桓王、周公黑肩、虢公林父

鄭軍統帥:鄭莊公、曼伯、祭足、原繁

北戎侵齊

曲沃滅翼

在春秋早期,晉國發生過一起同宗相殘的血案。最終經過長達67年的鬥爭,被封於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的小宗完全滅掉盤踞都城(今山西翼城東南)的晉國大宗,堂而皇之成爲了晉國的新主人。後來,周桓王派虢仲率兵討伐曲沃武公,武公只好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晉哀侯之弟公子緡爲晉的國君,曲沃未能吞併晉國。

名稱:曲沃代翼(曲沃滅翼之戰)

地點:晉國都城翼城

時間:前704年

參戰方:晉國、曲沃

結果:曲沃武公誘殺了晉小子侯

主要指揮官:曲沃武公、翼城軍民

齊滅紀

齊滅紀之戰發生於前693年,齊國攻滅紀國的一場戰爭。春秋歷史

前693年,齊國軍隊驅走紀國的郱、鄑、郚三邑居民,佔有三邑土地。前691年秋天,紀國分裂。紀侯之弟紀季以紀國的酅地投降齊國,成爲齊國的附庸。同年魯莊公試圖和鄭君子嬰商量保全紀國,鄭君以國內不安定爲由謝絕魯國。前690年,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獨立的紀國就此滅亡。紀季一支繼續作爲齊國的附庸殘存。

中期

管仲相齊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爲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後,任命鮑叔牙爲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齊桓公於是派使者請求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魯莊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並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於是任命他爲宰相。註釋說:三釁,用香料塗抹全身叫做“釁”。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在諸侯國中稱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帶來的好處。”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管仲爲什麼沒被處死的問題時說的。大蓋召忽的死,是爲了操守貞節;管仲不死,是爲了建立功勳。齊桓公是兄長,應當立他爲王。公子糾,是弟弟,應該輔佐哥哥不應該爭奪王位。

所以聖人不譴責他爲什麼不殉死而稱讚他的功勞。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直逼齊國國都,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北杏之盟

公元前681年至公元前671年,齊桓公霸業初成。公元前681年春,齊桓公在山東東阿(當時地名叫北杏,與共產黨早期創始人王盡美家鄉一個名字,不同地方),與宋、陳、蔡、邾幾個小國的國君會盟,齊桓公成爲盟主。 此前也不是沒有盟會,但都是由周天子主持。以諸侯(未造反的諸侯)身份主持盟會,擔當盟主,齊桓公是第一個。 春秋五霸輝煌篇章,由此翻開。這就是北杏之盟,開啓齊桓公稱霸的時代。遂國因沒參加這次會盟,導致了當年的齊滅遂之戰,可見當時齊桓公在諸侯之間的地位。北杏會盟的參加者雖然都是一些小國,但它掀起了齊桓公稱霸的序幕,對其稱霸有一定意義。

齊桓公稱霸

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桓公在位期間,桓公任管仲爲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爲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第3張

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爲霸主的盟會。《論語》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穀梁傳》稱衣裳之會十一次,兵車之會四次。

尊王攘夷

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出自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存邢救衛

管仲輔佐齊桓公,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整頓,對內,齊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還有民心,都是蒸蒸日上。對外,齊國展示威信,使諸侯都凝聚在齊國的麾下,齊桓公的霸業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就在這個時候,一支北狄的遊牧人羣入侵中原,他們攻城掠地,搶掠燒殺。這對齊桓公的霸業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那麼,齊國能不能遏止北狄的進攻?它能保護中原諸侯的安全嗎?

召陵之盟

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它先後滅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鄧等國,並伐黃服蔡,多次向鄭國進攻。鄭國支持不住,已準備背齊向楚。爲了救鄭,齊桓公於公元前656年,率領齊、宋、陳、衛、鄭、許、魯、曹、邾八國軍隊進攻楚的盟國蔡國,蔡軍不戰而潰。陳兵楚境,楚國見齊的盟軍強大,不敢率軍交戰,派使者質問齊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你帶大軍來此是緣故?齊以楚不向王室朝貢相質詢。齊桓公又進兵到地(今河南郾城縣南)兩國軍隊從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輕易進攻對方。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也看到楚國強大,無隙可乘,齊桓公退軍到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南)齊桓公見不能用強力屈楚,只好在召陵與楚國結盟,史稱“召陵之盟”。這是齊桓公“尊王”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假道伐虢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爲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葵丘之會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又擁立太子鄭爲王,即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誌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峯,齊桓公成爲中原的首位霸主。

泓水之戰

泓水之戰是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國與楚國爲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發生的一場戰爭。戰爭以宋國失敗而告終。

重耳流亡

重耳流亡講的是晉獻公之子,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各國進行流亡的生涯。重耳在國外顛沛流離了19年,輾轉了8個諸侯國,直至62歲才登基做國君。他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晉國很快就強盛起來。後來又經過關鍵性的城濮之戰,晉文公重耳終於在花甲之年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據說是先軫的謀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名稱:城濮之戰

地點:城濮(今山東鄄城縣)

時間:前632年

參戰方:晉國,楚國

結果:晉國獲得勝利

主要指揮官:狐毛,子玉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第4張

踐土之盟

春秋時期晉文公爲確立霸主地位而舉行的會盟。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當時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內),參加會盟的有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 周襄王命令王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內使叔興父策命晉文公爲“侯伯”,還賞賜給晉文公許多東西,其中有“大輅”、“戎輅”兩種車輛及車輛上的服裝和配備、紅色的漆弓一件和一百個紅色箭鏃、一千個黑色箭鏃。此外,周襄王還賞賜稱爲“虎賁”的勇士三百人給晉文公。周襄王給晉文公的命辭是“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意味讓晉文公恭敬地服從天子的命令,以安撫四方諸侯,並懲治不忠於王室的邪惡之人。對於周天子的恩寵,文公辭謝三次,然後才接受命令,並且說道: “重耳謹再拜叩頭,接受何宣揚天子的賜命!”晉文公三次之朝覲周襄王表示尊敬。城濮之役後,晉文公的這些措施,換得了周王室對他的支持,他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得已確立。

餚之戰

公元前7世紀的上半葉,秦和晉都是強大的諸侯國,兩國曾爲友好相處。 晉獻公有五子,長子申生因故被迫自殺,次子重耳被逼在外流亡19年。重耳流亡途中,歷盡千辛萬苦; 回到晉國,登上君位,整頓內政,增強國力,成爲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後來秦背晉私與鄭國結盟,秦穆公又想發兵襲鄭,發兵襲鄭。未曾料到鄭國已有準備, 襲鄭失敗,不得不退兵西歸。晉乘機在餚山追擊秦軍,秦軍大敗,三帥被虜。這就是所謂餚之戰,以秦敗晉勝而結束。

秦霸西戎

秦穆公統治時期征服西北方國部落的活動。秦穆公在位時,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國,成一時“富國強兵”之勢。晉文公死後,秦穆公企圖向東發展,爭霸中原。公元前627年,秦襲鄭,在回軍至餚(今河南洛寧西北)時,遭晉軍截擊,全軍覆沒,史稱“餚之戰”。秦東進受挫後改變戰略,轉而向西,進攻戎地,“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周襄王爲此還曾派特使祝賀,伺候秦在西方取得“霸西戎” 的地位。

趙盾主盟

公元前613年,趙盾主盟,與宋、陳、衛、鄭、許、曹六國的國君在宋地新城結盟,晉國再度控制中原諸侯,楚穆王晚年的一切努力因趙盾的反攻而化爲烏有,只有蔡國還在堅持附楚。而次年,在趙盾的進攻中,蔡國被迫簽下城下之盟,蔡國也從此消失與歷史中。前610年,趙盾再度主盟與諸侯會盟與於扈,諸侯此時與晉國完全站在同一條戰線,趙盾匡扶晉國霸業,壓制了楚國的囂張氣焰。 而此時,趙盾最強勁的敵人,楚莊王也開始慢慢登上歷史的舞臺,楚晉的天平又開始偏向了楚國。兩個人是一生的對手,兩個人主導楚晉戰爭,也是春秋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史書記載趙盾應該是善終。

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若敖氏之亂

楚國的若敖之亂,是楚國貴族爭奪王位的動亂,也是楚國的宗族奴隸制的必然惡果。楚國是一個奴隸制因素甚濃,而封建制因素脆弱的國家,政權始終掌握在一些宗族領主手中。而若敖氏正是這些宗族領主中的一支,若敖氏的子文當上楚國令尹即國相後,其弟子良也當上掌握軍權的司馬。這樣,掌握了楚國軍政大權的若敖氏,自然不會滿足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等到楚莊王即位後,若敖氏後人子般、子越繼爲令尹、司馬,野心勃勃的越椒終於發生了叛亂。在這場動亂中,賁皇因受到的牽連,不得不逃到晉國,並受到了重用。晉楚鄢陵之戰中,爲晉軍出謀劃策,一舉打敗了楚軍,爲晉國建立了大功。後來苗賁皇被晉厲公加封爲佐政,成爲晉國八大良臣之一。

邲之戰

邲之戰或稱兩棠之役(因泌水入滎陽稱“蒗蕩渠”,可寫作“兩棠”,故此戰又作兩棠之役),即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晉、楚爭霸中原的戰爭,楚莊王率軍在鄭地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敗晉軍晉軍的重要作戰。

魯初稅畝

鞍之戰

鞌之戰 即春秋晉齊鞌之戰。《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前589年,齊頃公攻打魯國,衛軍救援也被齊軍打敗。孫桓子和臧宣叔到晉國求援。晉景公派遣郤克、範燮、韓厥、欒書等統帥八百輛戰車救援魯衛。晉軍會合魯衛兩軍,6月16日在衛國的莘地(山東莘縣)與齊軍相遇。齊頃公派人請戰,表示“我軍雖不強,請在明天早上決戰”, 郤克表示“晉國和魯衛是兄弟,魯衛說貴國在他們國家發泄憤怒,君主不忍,讓我們來求情,也不讓長期留在這裏,我們不能有辱君命。”齊將高固首先向聯軍攻擊,取勝後在齊軍營壘中誇耀說,需要勇氣的來買我餘下的。次日兩軍在齊國的鞌地(濟南東北)再次列陣交鋒,從雙方軍隊運動情況看,晉軍在莘地採用了故意示弱,主力迅速東移,最終把齊軍引誘到了鞌地,在這裏進行了著名的“鞌地之戰”。兩地相距數百里,齊軍在一天內趕到,17日清晨,齊頃公在戰前還鼓勵要消滅了聯軍再吃早飯,這種狀態倒更像經過一夜的急行軍,部隊連吃早飯的時間都沒有,就面對晉魯衛聯軍的攻打,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郤克受傷了,他的部下解張說要忍耐,不能因爲小的傷痛損害君主的大事。齊軍戰敗,韓厥追趕上齊頃公戰車,逢醜父冒充齊頃公,假意讓他取水,藉機讓齊頃公逃離。齊頃公回到軍中帶兵回來尋找逢醜父,三入三出。逢醜父被俘後,郤克要殺他,但聽他說“以後就沒有替君主承擔禍患的人了!”就釋放了他。戰後雙方議和,齊國歸還了侵佔的魯衛領土,同晉國議和。次年齊頃公前往晉國朝見,晉景公舉行宴會招待他,齊頃公看見了韓厥,說道:“只是衣服換了。”韓厥趕緊施禮,表示“臣拼死作戰,就是爲了兩國君主今天的宴會。”《史記》中記載關於齊頃公要尊晉景公爲王,“齊侯朝於晉,將授玉”,是要把朝見天子時所用的玉圭交給晉景公,是表示恭敬、臣服。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第5張

司馬遷理解爲要尊晉景公爲王也可以。《史記》齊太公世家,索隱:張衡記載古代天子、諸侯的禮節。諸侯朝見不需授玉,朝見天子時授玉。授玉不是授王,齊頃公沒有資格授予晉景公王爵。郤克上前阻止了齊頃公,表示晉景公不敢接受。鞌之戰是晉齊兩個長期友好的國家之間不多的幾次戰爭,這是因爲在楚莊王強盛,齊國奉行了同楚國友好,經常攻打魯國和衛國,齊頃公不僅羞辱了晉國使臣郤克,還不出席諸侯會盟,引起宣公十八年諸侯討伐,當時齊國和晉國已經議和。可是成公元年齊國就利用周王室同戎國矛盾,晉國不能東顧準備對魯國用兵,魯國的臧宣叔一面加強戰備,一面同晉國結盟,防範齊國和楚國聯合對魯國進攻,成公二年大戰爆發,齊國攻打魯國,但楚國卻沒有配合出兵,直到齊國戰敗,在冬天楚國和鄭國纔去攻打衛國,又揹着晉國私下和諸侯會盟。晉國在成公元年雖然調解成功了周王室和戎國矛盾,但是周王室和戎國依然爆發戰爭,晉國要保護周王室,也不願剛同齊國交戰後再戰,所以在成公二年避免同楚國交鋒,齊國被盟友楚國騙了後,重新同晉國結盟。

蟲牢之盟

蟲牢之盟出自於《春秋公羊傳註疏》,“取鄟。鄟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爲不繫於邾婁?諱亟也。諱魯背信亟也,屬相與爲蟲牢之盟,旋取其邑,故使若非蟲牢人矣。鄟,音專。本亦作'專’。” [疏]“鄟者何”。解雲“欲言是國,曾來未有;欲言是邑,文無所繫,故執不知問。”

華元弭兵

魯成公十二年 ( 公元前579年 ) ,在華元的安排下,晉國的卿士燮與楚國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外會盟。簽訂的合約是:“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是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爲爭奪中原霸權,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發生的戰爭。

名稱:鄢陵之戰

地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

時間:公元前575年

參戰方:晉國,楚國

結果:晉國獲勝,楚國撤兵

參戰方兵力:不明

傷亡情況:不明

主要指揮官:晉厲公、欒書,楚共王、子反子重

晉悼公新政

晉悼公新政指的是晉悼公在位期間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峯。

湛阪之戰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最後一戰。春秋諸侯爭霸戰爭中,晉與楚爲爭奪中原(兩國之間宋、鄭、曹、衛諸國)霸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著名的有城濮之戰、鄢陵之戰,雙方各有勝負,旗鼓相當,都難以完全控制中原。

公元前572年晉悼公繼位,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一時間霸業復興。悼公十五年(公元前557年),晉聯合諸侯攻許 (都葉,今河南省葉縣葉邑鎮),駐軍函氏(許地,今葉縣北)。晉將苟偃率晉軍攻楚,楚公子格率楚軍迎戰,兩軍戰於湛阪(今平頂山市區湛河以北、西高皇舊村以北至北環路一帶擂鼓臺及落鳧山南伸之慢坡),楚師受挫敗退。晉軍攻至楚方城(楚長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陽間),取城外諸城邑後,回軍攻許,隨後撤軍。晉勝楚後,又多次同吳國會盟,使楚腹背受敵,再無力與晉擾爭。晉也因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不得已對外罷兵。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宋向戎與晉趙武、楚屈建友好協商後,倡議弭兵,晉、楚、齊、秦等13國響應,在宋會盟。此後5年,中原各國無戰爭,晉楚爭霸也就此結束。

晉楚湛阪之戰,是春秋時期483戰中具有轉折意義的一戰。晉楚兩國從晉文王、楚成王以來,爲爭奪對中原地區的控制,進行長達80年的爭霸戰爭,可謂戰無虛日,給中原各國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生產遭到破壞,人民生活萬分疾苦。晉楚湛阪之戰,楚軍大敗南逃,晉軍乘勝追擊,至方城大獲全勝。湛阪之戰後人們對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於晉楚均已疲憊,形成均勢,兩霸從心理上急於相安,經過兩次弭兵大會,形成近半個世紀的相對穩定局面。使中原政治軍事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促進春秋時期社會歷史的發展。在高校教材《中國古代史》中對此役多有敘述。

三桓分公室

欒盈之亂

弭兵之盟

弭兵會盟舉行了兩次,分別在在周簡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執政華元、向成兩次召集晉、楚兩國在宋會盟,平分霸權。這兩次弭兵會盟中比較有名的是在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7月舉行的那一次。宋國大夫向戍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與以往的會盟不同的是,以前的會盟都由國君親自參與,這次弭兵會盟卻由各國有勢力的大夫參加。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爲共同霸主,平分霸權,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

後期

崔慶之亂

靈公九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年,晉悼公伐齊,齊令公子光質晉。十九年,立子光爲太子,高厚傅之,令會諸侯盟於鍾離。二十七年,晉使中行獻子伐齊。齊師敗,靈公走入臨菑。晏嬰止靈公,靈公弗從。曰:“君亦無勇矣!”晉兵遂圍臨菑,臨菑城守不敢出,晉焚郭中而去。二十八年,初,靈公取魯女,生子光,以爲太子。仲姬,戎姬。戎姬嬖,仲姬生子牙,屬之戎姬。戎姬請以爲太子,公許之。仲姬曰:“不可。光之立,列於諸侯矣,今無故廢之,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耳。”遂東太子光,使高厚傅牙爲太子。靈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爲莊公。莊公殺戎姬。五月壬辰,靈公卒,莊公即位,執太子牙於句竇之丘,殺之。八月,崔杼殺高厚。晉聞齊亂,伐齊,至高唐。莊公三年,晉大夫欒盈奔齊,莊公厚客待之。晏嬰、田文子諫,公弗聽。四年,齊莊公使欒盈閒入晉曲沃爲內應,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欒盈敗,齊兵還,取朝歌。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待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晉,欲與晉合謀襲齊而不得閒。莊公嘗笞宦者賈舉,賈舉復侍,爲崔杼閒公以報怨。五月,莒子朝齊,齊以甲戌饗之。崔杼稱病不視事。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崔杼妻入室,與崔杼自閉戶不出,公擁柱而歌。宦者賈舉遮公從官而入,閉門,崔杼之徒持兵從中起。公登臺而請解,不許;請盟,不許;請自殺於廟,不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於公宮。陪臣爭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墻,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晏嬰立崔杼門外,曰:“君爲社稷死則死之,爲社稷亡則亡之。若爲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門開而入,枕公屍而哭,三踊而出。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爲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爲右相,慶封爲左相。二相恐亂起,乃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仰天曰:“嬰所不(獲)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景公元年,初,崔杼生子成及彊,其母死,取東郭女,生明。東郭女使其前夫子無咎與其弟偃相崔氏。成有罪,二相急治之,立明爲太子。成請老於崔[杼],崔杼許之,二相弗聽,曰:“崔,宗邑,不可。”成、彊怒,告慶封。慶封與崔杼有郄,欲其敗也。成、彊殺無咎、偃於崔杼家,家皆奔亡。崔杼怒,無人,使一宦者御,見慶封。慶封曰:“請爲子誅之。”使崔杼仇盧蒲嫳攻崔氏,殺成、彊,盡滅崔氏,崔杼婦自殺。崔杼毋歸,亦自殺。慶封爲相國,專權。三年十月,慶封出獵。初,慶封已殺崔杼,益驕,嗜酒好獵,不聽政令。慶舍用政,已有內郄。田文子謂桓子曰:“亂將作。”田、鮑、高、欒氏相與謀慶氏。慶舍發甲圍慶封宮,四家徒共擊破之。慶封還,不得入,奔魯。齊人讓魯,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在齊。其秋,齊人徙葬莊公,僇崔杼屍於市以說衆。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第6張

晏嬰相齊

晏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 。先後在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手下工作,(他)因勤儉節約而得到齊國的重用。擔任齊國丞相後,吃飯從來不吃兩份肉(就是隻吃一個葷菜),他的妻妾也不穿絲質的衣裳。他在朝廷上,國君問到他,他就正直地陳述意見,國君沒有問道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國君(的指示)有道理,就服從命令去做,國君(的指示)沒有道理,就根據命令斟酌情況去做。憑藉這些,他歷經三世齊君,都能揚名諸侯。

子產相鄭

藏孫施行嚴酷的政令,子貢表示不同意,對他說:“難道你沒聽說子產做鄭國國相的事蹟嗎?(子產的做法是)推舉善良的、有實材的人,打擊壞人讚揚好人,有治國才能的人不去過份計較他的短處,口碑好的人不去說他的小缺點;(這樣一來),每家每人都能自給自足,監獄裏幾乎沒有犯人。子產去世了,全國的人們都傷心的落下了眼淚,全國三個月內都聽不到彈琴娛樂的聲音。(由此可見,子產)活着受人熱愛,去世了也讓人悲哀。

伍子胥奔吳

伍子胥奔吳,作品出自:《春秋左傳》春秋末期吳國的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伍子胥之父伍奢爲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忌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到吳國欲向楚國復仇。經公子光阻擾,說服吳王出兵攻楚不果後,引薦專諸於公子光,圖謀政變之後借公子光之力復仇。

王子朝之亂

面對羣雄爭霸的嚴峻形勢,東周君臣依然不思奮發圖強。王子們爭寵以奪嫡,大臣們視廢立爲兒戲,因此宮廷政變不斷。發生在春秋後期的王子朝之亂延續十幾年,更使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王子朝,原名姬朝,是周景王姬貴的庶長子。景王的正妃生有兩子:姬猛、姬匄。

景王初立嫡長子猛爲太子。但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儀。而庶長子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景王欲廢王子猛而立王子朝爲太子,大臣單旗等人竭力反對,認爲太子廢立乃國之大事,王位傳嫡不傳賢。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下定決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頒詔而暴病,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賓孟爲顧命大臣,遺詔傳位於王子朝。景王卒,周大夫單旗、劉卷認爲若立王子朝,必然失去權勢,於是派劍客刺殺了顧命大臣賓孟,立王子猛(姬猛)爲王,是爲周悼王。

單旗、劉卷違先王遺詔,刺殺顧命大臣,引起滿朝文武的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莊公集合家兵,以南宮極爲帥,攻打單旗、劉卷,悼王命令平叛,但悼王不得人心,劉卷率領的王室軍隊很快被擊潰,悼王逃出洛邑,向晉國告急。諸大臣立王子朝爲王。

雞父之戰

雞父之戰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吳楚爭霸戰爭中,吳國爲奪取淮河流域的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大敗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於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的作戰。

刺殺王僚

鍾離之戰

鍾離之戰,中國南朝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樑軍在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戰勝北魏軍的防禦作戰。鍾離城是臨傍淮水的軍事要塞,由於地近建康,扼守淮南險要,自南北朝分裂以來,一直是雙方勢力必爭的戰略要地,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戰事,尤其北朝的南征行動中,泰半以鍾離爲首要目標,僅梁武帝在位期間,至少發生過三次爭奪戰。但因鍾離地勢險峻,加之北人不習水性,南朝方面取得了大部份的勝利。

名稱:鍾離之戰

地點:鍾離城及其鄰近之邵陽洲

時間:公元507年

參戰方:北魏、蕭樑

結果:樑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兩軍皆號稱有衆百萬

傷亡情況:俘斬北魏軍近三十萬

主要指揮官:元英、楊大眼;昌義之、韋睿

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國與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此戰吳國以少勝多,大敗楚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名稱:柏舉之戰

地點: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

時間:公元前506年

參戰方:吳國,楚國

結果:吳國勝利

參戰方兵力:吳國 30,000人、楚國 200,000人

主要指揮官:孫武,沈尹戌

墮三都

墮三都,春秋時期魯國墮毀三桓私邑的事件。

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爲魯國的大司寇,爲了加強君權,派仲由墮毀三都。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費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臺。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齊國。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春秋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 第7張

槜李之戰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 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吳王闔廬積多年的怨憤,乘喪起兵伐越。越嗣王勾踐率兵抵禦,雙方在槜(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興縣西)擺開戰場。勾踐見吳軍陣勢嚴整,命令敢死隊衝鋒,爲吳軍擒獲。再次組織敢死隊衝鋒,又爲吳軍所擒,而吳軍陣勢仍然巋然不動。勾踐見二次衝鋒不能成功,另派罪人排成三列,各持劍注於頸上,走到吳軍陣前說,現在吳、越二君交兵,臣等違犯了軍令,在君的隊列前面行爲不果敢,不敢逃避刑罰,謹敢自首而死,於是都自刎而死。吳軍注目觀看,驚駭不已。勾踐抓住機會,突然進攻,大敗吳軍。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攻擊吳王闔廬,斬落他的腳趾。闔廬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距槜李僅七華里。闔廬臨終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記越國的仇恨。

槜李之戰,雖然以吳敗越勝告終,但當時吳國領土廣大,兵強馬壯,實力遠超過越國,越並不是吳國的對手。然而,越卻戰勝了吳國,這就教育了吳國的執政者,要爭霸中原,必先滅掉越國,以掃除後顧之憂。

由此又引發了吳、越夫椒之戰。

臥薪嚐膽

臥薪嚐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春秋 時, 越王 勾踐 戰敗,爲 吳 所執,既放還,欲報 吳 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 會稽 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爲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黃池之會

黃池之會是春秋末年吳國傾全國之兵逐鹿中原與晉會盟的一次歷史事件。吳國在西破楚、北敗徐、齊、魯之後成爲東南一霸。遂向西北進軍,會晉定公於黃池(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南)。吳軍“萬人以爲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在吳王夫差與中原諸侯歃血爲盟時,遠在千萬裏之外的吳都姑蘇爲越偷襲。黃池之會達到了吳國北伐稱霸的目的,但也標誌着吳國霸業的終結。

田恆弒君

陳相公,即嬀皋羊,爲春秋諸侯國陳國君主之一,他爲陳申公胞弟,承襲陳申公擔任該國君主。既是“陳公子奔齊”的陳完子。之後陳氏一族改姓“田”。傳至田恆子(陳恆子)時,陳恆子弒君奪位,至此世稱齊爲“田齊”以區分原來姜世一族的“姜齊”。

越滅吳

越滅吳之戰是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75年,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吳國和越國之間的戰爭。越國雖然在開始時處於下風,並一度亡國,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經過一系列戰爭後攻破吳都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迫使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越王勾踐稱霸,成爲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名稱:越滅吳之戰

地點:長江三角洲地區

時間: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75年

參戰方:吳國、越國

結果:越國最終獲勝,吳國滅亡。

主要指揮官:夫差、勾踐

徐州會盟

徐州會盟指的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北上在徐州地區會盟諸侯,確定霸主地位的歷史事件。

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的幫助下,看到了爭霸的希望,但在會稽山下,功敗垂成,被越國射死,其子夫差時刻不忘復仇,終於在夫椒大敗勾踐,使得飛揚一時的越王成爲自己的馬伕。

正當夫差黃池縱橫天下之時,國都姑蘇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傾全國之兵逐鹿中原的夫差永遠也不會想到那個曾經吃過自己糞便,當過自己馬伕的勾踐能夠在瞬息間集齊五萬甲兵,揮師伐吳。慌了神的夫差慌忙趕回姑蘇,與越軍對峙與笠澤,帶着驕縱之意的吳軍絲毫不將越軍放在眼裏,但越軍在勾踐、范蠡的訓練下,早已脫胎換骨,訓練有素,乘着夜色,越軍潛水渡河,拂曉時分如天兵般出現在吳軍的面前,吳軍大亂,死傷無數,元氣大傷,三年後,越軍圍困姑蘇,夫差自裁。

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的時候,琅琊作爲繼會稽(今紹興)之後越國的國都.當時,越國趁吳王率軍攻打晉國之機,出兵截斷了吳國的後路,從而滅掉了吳國,疆域北擴到了琅琊地區。至此,年逾五十的越王,在徐州與諸侯會盟,與諸國共同尊輔周室,當上了春秋最後一代霸主.被周元王封爲“越伯”。但此時,已歷經200餘年的春秋時代也走到了尾聲。兩年後的一個冬天,越王勾踐臥病不起,死於琅琊。琅琊作爲越國國都,一共延續了二百多年,最後被楚國吞併。

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是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內部四個強卿大族智、趙、韓、魏之間爲爭奪統治權益,兼併對手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役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伯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聯合滅掉了同爲晉國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爲侯國。《資治通鑑》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史學界以此作爲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