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如何評價李光弼?唐朝名將李光弼的功績有哪些

如何評價李光弼?唐朝名將李光弼的功績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評價李光弼?唐朝名將李光弼的功績有哪些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爲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爲宦官所讒。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追贈司空、太保,諡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縣覓子鄉別家村西北約1公里處。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與郭子儀先後出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是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爲臨淮王,“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爲中興第一。”(《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六十一)名氣沒有郭子儀大,但軍事才能不在郭之下。史家評論,“自艱難以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第一。”(《冊府元龜》卷393《將帥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家、大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如何評價李光弼?唐朝名將李光弼的功績有哪些

出奇制勝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反叛,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薦他,玄宗詔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的第一個目標是爲大唐收復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該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思義,親自爲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向史思義問計,史思義說:“今軍行疲勞,逢敵不可支,不如按軍入守,料勝而出。虜兵炎銳,弗能持重,圖之萬全。”李光弼接受了降將史思義意見,守城不出,把軍隊分成四對,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退兵。當叛軍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十月,郭子儀率軍來常山與李光弼會師,在嘉山與叛軍決戰,大破之,斬首四萬,俘千餘人。

太原之戰

公元756年(至德元年)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下詔命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到靈武,在靈武召見了李光弼和郭子儀,授李光弼爲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節度使如故,又特命他爲北都太原留守。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李光弼指揮的“太原之戰”,是唐軍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亂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太原尹李光弼手中只有一萬人,太原城方圓四十里,由於李光弼治軍嚴整,與將士同甘共苦,令行禁止,士兵嚴守,史思明無隙可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此是中國最早的地道戰;他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拋石器)擊斃叛軍十分之二三;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爲帝,史思明退兵范陽,蔡希德因疲憊不堪而敗軍。

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隊向敵軍發動進攻,殲敵七萬多人,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此戰爲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勝利消息傳到靈武,唐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爲魏國公。

朔方節度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鄭國公,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爲肅宗不相信李、郭,不設主帥,只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爲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鄴城之戰,結果大敗,李光弼敗不折兵。鄴城兵敗,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七月,唐肅宗奪剝奪郭子儀兵權,任命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爲朔方節度使(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天下兵馬副元帥,率五百親兵赴洛陽統帥朔方軍。

同年八月,李光弼又被任命兼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撤出洛陽,移軍河陽,留洛陽空城給史思明。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李光弼這次又發揮才能,他看到史思明作戰主要依靠良馬千餘匹,這些馬每天都在黃河南岸沙渚上洗澡,便心生一計,挑選軍中母馬五百匹,把它們所生小馬駒留在城內,把馬全部趕到黃河北岸,母馬因爲掛念城中小馬駒,就嘶叫不停,史思明的戰馬聽到以後,也都隨之跑到黃河北岸,被唐軍所獲。接着,李光弼又用木杆鐵叉叉住史思明黃河上的火船的進攻。史思明損兵折將,親率大軍再進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內藏刀,對將士們說:“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有不捷,當自刎以謝天子。”三軍感動,部將李抱玉、荔非元禮等率兵奮勇殺敵,大敗叛軍,殺敵一萬餘,生擒八千餘人。河陽之戰李光弼再次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河陽之戰”大勝,牽制了史思明主力軍,保障了潼關和長安的安全。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正月,唐肅宗加李光弼太尉兼中書令。

中興第一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二月,唐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不聽李光弼正確意見,命李光弼冒險進攻洛陽。李光弼無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陽,自己與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會同魚朝恩進攻洛陽,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佈陣,結果大敗,唐軍只好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肅宗以邙山之敗罪在僕固懷恩,拜李光弼爲侍中兼河中節度使。後又任命爲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今屬江蘇),進攻史朝義軍。李光弼先克許州(今河南許昌),活捉史朝義將李春,再入徐州(今江蘇徐州)。唐代宗即位,封雍王李適(kuò)天下兵馬元帥。史朝義九十萬大軍被困洛陽,兵敗。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李光弼進封爲臨淮郡王,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公元763年(寶應二年)正月,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將之一,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爲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爲中興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