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電視劇《天下長河》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電視劇《天下長河》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伊桑阿,姓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生於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卒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其先世居瓦爾喀。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策試滿洲進士乙未科,伊桑阿爲第三甲第六名,由禮部六品筆帖式授主事,時年十八歲,後累官至工、戶、吏部尚書、大學士,是滿人中由進士出身位至大學士者。伊桑阿久任機務,歷練老成,實心任職,甚受康熙帝玄燁倚任,多次領命勘驗河工,督造戰艦,三次從徵噶爾丹,被視爲賢能大臣。

康熙七年(1668年),伊桑阿任刑部郎中,留心刑獄。十二年(1773年)八月,遷內閣侍讀學士,同年十月升內閣學士。翌年(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充經筵講官。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一月,擢禮部右侍郎,尋調戶部右侍郎。

1、三藩之亂的功臣

康熙十五年(1676年),時三藩戰事正緊,而淮安、揚州府屬境內河水氾濫,堤岸多處潰決,高郵城南決口三十餘處,洪澤湖東側高家堰、周家橋等處均潰決,黃河流沙淤澱運河,淹沒大片田地,嚴重威脅漕運。

河道總督王光裕題奏,除高郵三淺西是一處外,其餘各決口均經相機搶築。康熙仍深感不安,認爲“淮揚等處堤岸潰決,淹沒田地,關係運道民生,甚爲重大”,且將影響對三藩戰爭,於是命伊桑阿與工部尚書冀如錫前往視察河工。

冀如錫等疏言,河臣王光裕題奏皆虛,河決各口尚未興工,問其故,以錢糧不足爲辭。

“王光裕全無治河之才,以致河工遺壞,請另簡賢能,庶於河道有益,應將河道總督王光裕革職”。康熙從其所請,命以安徽巡撫靳輔升任河道總督。

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伊桑阿由戶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同月,工部滿尚書常鼐因天壇、文華殿工程差誤,降四級調用,命以伊桑阿升任工部尚書。八月,改戶部尚書。

其時,清軍與吳三桂軍相持於湖南,長沙、嶽州久攻不下。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尚善、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嶽樂,屢請以烏船、沙船濟軍需,入洞庭湖,控制水路。

康熙根據議政王大臣及前線將帥所議,認爲:

“逆賊吳三桂憑江湖之險,抗拒大兵,爲日已久”,是因爲吳三桂軍“多備烏船、沙船,死拒我師”,決定倍制烏船、沙船,由嶽江入洞庭,“盡佔江湖,斷賊糧道,夾攻嶽州,…期於一舉天賊”。

而造船時間緊迫,關係戰局。

康熙諭議政王大臣:

“應遣賢能大臣官員,會同督撫,剋期造船。”

伊桑阿肩此重任,奉命帶領造船官員,前往江南,會同巡撫慕天顏,“速行督造”沙船二百艘、烏船六十艘。翌年(十七年)初,造船竣工,如數運往湖南前線。

康熙十六年十一月,清軍攻克茶陵(今湖南茶陵)、攸縣(今湖南攸縣)。翌年(十七年)四月,又克郴州。時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與茶陵、郴州毗鄰。雙方在郴州擺開大戰態勢。七月,吳三桂遣大將胡國柱、馬寶等率軍數萬圍攻江西永興,斷茶陵、郴州清軍後路。

永興乃要地,又爲江西門戶。康熙對此十分關注,命繪製永興城池及清軍營壘和吳三桂軍所踞形勢圖進呈,深感永興清軍“殊爲困迫”,嚴令各軍星夜馳援。八月十七日,吳三桂“中風噎隔”死。

電視劇《天下長河》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二十一日,胡國柱、馬寶撤永興之圍,奔回衡州。清軍意欲乘機奪取衡州,揚威大將軍和碩簡親王喇布疏言:

“茶陵、攸縣水陸俱通衡州諸處,宜造戰船、小沙船百艘備用。”

議政王大臣會議:

“應如所請。令勸勉紳衿百姓輸助,速行營造。”

康熙認爲,造船事關緊要,不能延緩,伊桑阿又膺重任,奉命偕刑部侍郎禪塔海攜帶前此往江南造船官員,動用正項錢糧,着速前往茶陵造船備藥炮等。

2、堅決支持靳輔治河

時黃河連年氾濫。康熙對治河、漕運十分關注。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河道總督靳輔奏請於駱馬河另開運河,以濟漕運。

廷議時,工部主張“應如所請”。左都御史魏象樞反對,認爲“另開運河,豈不復滋煩攏?”而且不能保證一勞永逸。

伊桑阿奏曰:

“今黃河壅塞,使不預爲疏通,運道恐致有阻。”

康熙命仍行修築河堤。康熙二十一年五月,靳輔以堤工修築告竣奏聞。伊桑阿奉命與左副都御史宋文運等前往勘驗。候補布政使崔維雅奏呈所輯《防河芻議》、《兩河治略》二書,提出治河要略二十四款。康熙命伊桑阿攜帶崔維雅同往,與河督靳輔確議具奏。

伊桑阿集衆人于徐州會議,靳輔認爲崔維雅所提二十四款斷難以施行,二人互相辯難,各持己見。伊桑阿只得將二人所議具題請旨。

伊桑阿等勘閱河工後題奏:

“所修工程,多有不堅固不合式之處”,其中蕭家渡決口九十餘丈,應將靳輔及監修各官“從重治罪”,並責令賠修。

十月十七日,康熙御門聽政時與羣臣議,曰:

“崔維雅條奏二十四款,朕初覽時,似有可取,及覽靳輔回奏,則崔維雅所奏事宜甚屬難行。爾等可有定見良策否?”

伊桑阿奏曰:

“靳輔身任河工已經五、六年,必有確見,似應令其來京面奏,再行詳議定奪。”

康熙命靳輔速來京。靳輔到京後,力陳河道全局已成十之八九,並保證蕭家渡工程來年正月即可完工,崔維雅所奏各款無可行者。

然而,康熙深知河道工程之難,十分擔心漕運,於是命九卿科道會議海運可行與否?伊桑阿認爲海運斷難施行,應專力治河,他說:

“黃河運道非獨有濟漕糧,即商賈百貨皆賴此通行,實國家急務,所在必治。至海運先須造船,所需錢糧不貲。而膠萊諸河停運年久,諒已淤塞,若從事海運,又當興工開浚,其費益大,據臣等之議,實屬難行。”

康熙認爲伊桑阿等所議甚是,海運之議遂罷,仍命斬輔戴罪督修河堤,準其動用錢糧,免其賠補未完工程。崔維雅所奏二十四款,勿庸再議。

電視劇《天下長河》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第2張

在這次有關治河爭議與海運可行與否的重大決策中,伊桑阿實則支持了靳輔,其主張爲康熙所採納。

3、救火隊長

十八年冬天,“俄羅斯犯邊”,沙皇俄國擴張主義者侵擾我國東北邊疆日益加劇,“伊桑阿奉命往寧古塔督修戰船”。他又匆匆出關北上,爲爾後反擊沙皇俄國侵略者作準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伊桑阿由戶部尚書調吏部尚書。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伊桑阿由吏部尚書調兵部尚書。二十七年二月,授文華殿大學士。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汗噶爾丹藉故向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和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發動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被打敗,哲布尊丹巴請求清政府“速賜散援”,事領部衆向內蒙蘇尼特旗奔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爾丹以追擊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爲名,率數萬精銳進攻內蒙古,大肆掠奪烏珠穆沁,七月進抵距北京僅七百里的烏蘭布通。康熙調集大軍準備殲滅噶爾丹,決定親臨前線指揮。七月十四日,康熙起行,伊桑阿扈從。

康熙見古北口外沿途田禾被清軍踐踏,命伊桑阿傳諭侍郎賽弼漢“作速明悉丈量”。康熙至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身染病患,“身熱心煩”,徹夜不眠,不得不暫駐。伊桑阿與扈從諸大臣侍衛等跪請回鑾,“以養聖躬”。

康熙不允,諸大臣於行官前長跪不起,康熙含淚應允。

清軍在烏蘭布通擊潰噶爾丹數萬精銳,噶爾丹逃回科布多。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爾丹又捲土重來,攻佔喀爾喀蒙古的巴顏烏蘭,屯兵土拉河、克魯倫河,有窺伺內蒙之意。康熙下令備戰,組織大軍第二次圍殲噶爾丹。

清軍分東、西、中三路出擊。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自率中路大軍出獨石口向克魯倫河進發。大學士伊桑阿扈從。至塔爾奇喇地方,得清泉涌流,人馬飲用不竭,康熙以爲天助,命伊桑阿祭風雨山川之神。

四月十日,中路大軍至科圖地方,伊桑阿與扈從大臣佟國維、索額圖,以傳聞噶爾丹已遠去,又聞噶爾丹藉助沙俄鳥槍兵,奏請康熙“迴鑾”。康熙對伊桑阿等痛加申斥,說:

“爾大臣,俱系情願效力,告請從軍之人,乃不奮勇前進,遂巡退後,朕必誅之。”

表示決心殲滅噶爾丹,否則決不回軍;並開諭說,原訂作戰計劃,中路軍與費揚古所率西路大軍相約夾擊,如中路軍退還失約,將置西路軍於危地,“不可問矣”。佟國維、索額圖、伊桑阿叩頭謝罪。

四月二十三日,中路軍前鋒至拖陵,已近克魯倫河噶爾丹駐地,康熙下令清軍各旗及綠營兵各按戰鬥方位嚴加戒備,命大學士伊桑阿查綠營兵二十日口糧數目具奏,命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料理火炮事務。

康熙又命伊桑阿撰敕諭噶爾丹。噶爾丹聞知康熙親征,“焚其廬帳,棄其什物”倉皇西奔。康熙至克魯倫河,遣伊桑阿祭克魯倫河神,以領侍衛內大臣馬思喀爲平北大將軍,萃精騎輕裝追擊噶爾丹。

噶爾丹西奔至昭莫多,與西路大軍費揚古遭遇,清軍大敗噶爾丹軍,噶爾丹率少數部衆逃逸。康熙得捷報,甚喜。大學士伊桑阿、張玉書恭捧諸王、大臣、文武官員慶賀表入奏,於慢城外行慶賀禮。六月初九,康熙回到北京。

吏部尋議大學士伊桑阿理兵部事,結果此時,馬多倒斃,又不核奏懲治,應革職。得旨:伊桑阿著降三級留任,從寬免革職。

康熙深知噶爾丹狡詐異常,“一日不可姑留”,如不殲滅,蒙古地區將不得安寧。他吸取了前此噶爾丹捲土重來的教訓,不能給噶爾丹以喘息的時機,決定第三次親征噶爾丹。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率大軍由大同經榆林,行兵寧夏,伊桑阿從徵,奉命設置由寧夏至白塔驛站,察祭沿途古帝王陵寢。先賢墳墓及名山大川,督修道路,傳達諭旨。頗能稱康熙之意。

康熙回到北京,六月,命伊桑阿與王熙、熊賜履、張英等人爲纂修《平定溯漠方略》總裁官。

4、五次乞休康熙不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伊桑阿以年老乞休,奏曰:

“臣年老,凡請旨事件,每有遺忘,伏乞皇上別簡大學士,共理政務。”

康熙不允,諭曰:

“大學士最爲重任,必平坦雍和,辦事敬慎者,方爲稱職。至於記事,學士可分任之。”

命照舊供職。翌年六月,伊桑阿以年老多病再請乞休,康熙以其任事多年,勤謹職守,眷顧老臣,不忍令去,諭大學士阿蘭泰曰:

“伊桑阿爲人厚重老成,辦事年久。爾二人自任大學士以來,不生事端,凡事推誠,從公斷理,不獨朕知之,天下無不知者,非尸位素餐者可比。伊桑阿以老疾求罷,朕不忍令去也。”

四命伊桑阿仍留原任。

其時全國已完成統一,康熙銳意治河,諭大學士曰:“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一事。”

伊桑阿每與九卿科道細閱河圖,詳議河工事務,奏請將洪澤湖清水出口改移武墩,以與黃河分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伊桑阿與大學士王熙以朝審情實罪犯八十三人請旨。康熙說,人命至重,今當勾決,命在須臾,不可不詳填。因命各人如有所見應當盡言。伊桑阿乃舉可疑者,或其情可矜憫者以對。康熙展閱招冊口供,細察各犯犯罪情狀及供詞,得以減死者三十餘人。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