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科學探索 > 石蛙有哪些形態特徵?一般都分佈在哪裏呢?

石蛙有哪些形態特徵?一般都分佈在哪裏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道大家對石蛙有了解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石蛙相關的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石蛙品種簡介

石蛙

石蛙的生長速度非常快,食用價值也非常高,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其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具有滋補強身等功效。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是中國最大的食用娃。

石蛙由於已遭到大量的捕殺,目前石蛙是江西省和安徽省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一。另外石蛙也被廣泛養殖用作食品。

中文學名: 石蛙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兩棲綱

亞綱: 滑體亞綱(Lissamphibia) 是兩棲綱現存的唯一個亞綱。

目: 無尾目

亞目: 參差型亞目

科: 蛙科

屬: 蛙屬

種: 石蛙

分佈: 分佈在中國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是中國最大的食用蛙。

石蛙有哪些形態特徵?一般都分佈在哪裏呢?

石蛙形態特徵

石蛙有個先天性的弱點就是其視力不好,因此在捕食的時候只能捉活餌料,而且捕食時間是在夜間,白天一般都棲息在洞穴裏,因此有很多人會選擇在夜間捕捉石蛙。

石蛙蝌蚪軀體成長條狀,尾巴肥厚,膚色暗黃,並分佈黑色星星小點,在軀體與尾部銜接處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樣花紋,蝌蚪的吻突發達,吸附能力很強,石蛙體大而粗壯。成蛙一般體長10-13釐米,體重150-250克以上,大的可以達到500克以上,石蛙皮膚粗糙,背部皮膚成暗灰色,上面長有許多油,石蛙的頭又寬又扁,吻端成圓型,突出於下頜,兩鼻孔之間的距離與兩眼之間的距離幾乎相等,同齡石蛙雄性大於雌性,性成熟後的雄蛙前肢極爲粗壯,胸部有呈棘狀的肉刺,腹部呈淡黃色,雌性胸部無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

石蛙生活環境

石蛙屬於耐寒不耐熱的爬行動物,適宜溫度爲15~25℃,水溫過高會出現異常甚至死亡,在寒冷的冬天石蛙都蟄伏起來冬眠,倘若在寒冷的冬天水溫高於12℃時,也會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那麼家庭飼養的石蛙應如何爲他們佈置生活環境呢?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髮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石蛙是變溫動物,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溫能力,其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石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爲18~26℃,最適溫度24~25℃,春秋兩季是其活動最頻繁、攝食量最大、生長最迅速的季節,4~6月、 8~9月是繁殖後代的最好時期,當水溫超過30℃,攝食活動減少。當水溫降至12℃,蛙代謝很弱,進入冬眠,冬眠時,蛙雙眼緊閉,不食不動,靠脂肪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對外界刺激不作出反應,冬眠期若水溫上升到適宜的溫度,蛙就會再出現活動。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溫在31℃左右,不同季節有所變化。石蛙亦能忍受長期的0℃環境,但水不能結冰,冰封缺氧導致石蛙死亡。

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儘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種蛙池

面積一般爲4~10平方米爲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爲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溼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髮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釐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釐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羣同樣規格的蝌蚪爲好。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釐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釐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爲好,池底略爲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幹,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臺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石蛙飼養知識

石蛙有哪些形態特徵?一般都分佈在哪裏呢? 第2張

石蛙(詳情介紹)

石蛙一直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更重要的是石蛙已被列爲國家保護級動物。因此人工繁殖成了成功養殖石蛙的關鍵,既能滿足人們對石蛙的要求,又能保護其石蛙在我國數量的不退則增現象。那麼針對人工繁殖石蛙應從何着手呢?

一、種蛙池與孵化池的準備

種蛙池、孵化池應建在陰暗、安靜、水質良好的地方,面積以 2-3平方米爲宜。池內應徹底消毒洗淨後放入清潔水,水深保持在20釐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塊和新鮮水草。

二、配種和產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氣溫20℃以上開始交配、產卵,種蛙雌雄比例爲1:1,密度爲每平方米15-20只。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之後抱對,母蛙在清晨4-7時產卵。卵塊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塊、池壁上。產卵後1小時內不能攪動,以免損傷破碎,降低孵化率。

三、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觀察、檢查種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時後輕輕撈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盤上。在孵化過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動,確保乾淨,水溫控制在15—30℃之間,pH值爲6-8,一池一窩(500—1000粒卵)。一般在產卵半小時後受精卵胚珠黑點變大,7天胚胎呈條狀,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后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達85%以上。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