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唐玄宗的結髮妻子王皇后爲何知名度不高呢?

唐玄宗的結髮妻子王皇后爲何知名度不高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開元時期各方面走向繁榮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不斷提拔和任用一批批朝臣團隊達成治理效果,可以此同時,皇帝爲防範官員出現的種種威脅,又不真正長久的信任他們,只在某一個時期需要一種怎樣的方式,根據皇帝內心目的來選擇某一類人予以任用,從開元盛世之下這一真正龍頭大哥的心態來說,本身頗爲隨機。幸運的是,當時皇帝身邊的確還有着各種各樣的人才。

正是這種不大確定的傾向性和功利性的方式,影響從開元到天寶的轉型,所以唐玄宗的搖擺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開元前期他自身有一種雄心壯志,比較有勵精圖治的意思,隨着盛世效果的出現,這種心態就慢慢發生變化,後來問題的嚴重性就逐漸暴露。

唐玄宗的結髮妻子王皇后爲何知名度不高呢?

可要分析爲何李隆基對大臣會有不大信任的原因(到後來不但大臣不大信任,就連兒子都不怎麼信任),卻不大好把握。以比較權威的許道勳、趙克堯所寫《唐玄宗傳》重點分析過影響到李隆基不心態變化的一個因素是王毛仲。

王毛仲是高句麗人,是李隆基潛邸的心腹,重要性比高力士不遑多讓。李隆基對各部族出身的人確實沒多少歧視(附帶可以看到當時高仙芝、安祿山大批蕃將的敢於提拔),王毛仲爲李隆基衝鋒在前,高力士在身邊侍奉,都可以說是李隆基最親信的人。

在李隆基做王子時期,王毛仲代表李隆基與陳玄禮、葛福順一起籠絡萬騎營,相當於是代言人,沒有萬騎營,李隆基不可能順利幫助李旦復位。在李隆基爲太子期間,王毛仲掌握東宮一切護衛鷹馬等內外事務。對付太平公主時,王毛仲又衝鋒在前,替太子控制羽林軍,消滅依附太平公主的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宰相。李隆基登位,任王毛仲爲左武衛大將軍(府兵制十二衛之一,尤其左右武衛與左右衛是最重要的護衛皇帝和宮廷的禁軍統帥),進封霍國公,又加開府儀同三司。

開元時期貌似大臣僅有四人享此頭銜,論功績和名望只有姚崇、宋璟,論親緣關係唯有王皇后父王仁皎,另一個就是王毛仲,而他似乎把親近和功勞二者都有兼顧。但王毛仲的出身卻只是李隆基府上家奴,一個專業養馬的傢伙,做到禁軍大將軍,堪稱奇蹟。

王毛仲與典掌萬騎的葛福順結爲兒女親家,據說時常做一些出格之事。史書記載有“萬騎將軍馬崇正晝殺人”,王毛仲意圖包庇,刑部員外郎裴寬舉報。另有吏部侍郎齊澣也向玄宗進諫:“福順典禁兵,不宜與毛仲爲婚。毛仲小人,寵過則生奸,不早爲之所,恐成後患。”玄宗剛表態要想想,不久齊澣把進諫的一番話泄漏給大理丞麻察,玄宗認爲:“澣、察交構將相,離間君臣”,貶齊澣爲高州良德丞,顯然對王毛仲還沒有失去信任。

開元十八年(730),王毛仲向玄宗索兵部尚書沒有得到同意,史書形容“怏怏形於辭色”。這時,高力士代表皇帝給王毛仲出生的一個兒子送禮物。雖然兩人都是奴僕出身,但王毛仲功績顯著,對高力士看不慣,偏偏高力士對皇帝更有影響,以帶有侮辱性的話反映王毛仲對小孩封官不滿,李隆基很生氣“昔誅韋氏,此賊心持兩端,朕不欲言之;今日乃敢以赤子怨我!”高力士抓住時機進言:“北門奴官皆毛仲所與,不除之,必起大患。”玄宗先手上有兵的葛福順、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廣濟、王毛仲和四個兒子貶至外地,然後派人追至永州將其縊死。

葛福順的墓誌

關於王毛仲的死,其實是開元盛世之下一件頗有些神祕的事。貌似最大的禍事是王毛仲敢向皇帝索要官職,還是地位很重要的兵部尚書!顯然犯了大忌。但王毛仲當真如此囂張嗎?或者腦子被他養的馬給踢壞了,難道不知道這種事的利害關係?

這個問題不少研究者認爲是事出有因,都知道王毛仲不同於高力士,他雖然是皇帝家僕,但一直替皇帝衝鋒在前,執行很多外朝事務,光有一個將軍職務,在京師守衛宮禁可以,一旦代表皇帝參與地方事務就很尷尬,甚至這才真的不合朝廷規矩。

好比張說在幽州時,王毛仲就代表皇帝前往一起討論處理邊務,後來張說出任中書令,開元后期一大邊防制度改變就是取消府兵制,全面啓動募兵制。王毛仲當時什麼身份?禁軍十二衛將領之一而享有開府儀同三司,實際上這種待遇足夠獨擋一方(如當年漢魏晉等“開府”待遇是匹配各種大將軍頭銜,完全就是坐鎮朝野的頭面人物),王毛仲是代表皇帝參加這種公事,卻沒有一個具體實際職銜,怎麼能防止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如前面所述,這一方式才真的不合制度,自古以來官、宦、吏三條渠道各不相干,秦朝皇帝以出現以後分別代表朝廷、宮廷、官府三種層面,但軍隊則不同於其中任何一個,是另外臨時任命,王毛仲雖然是軍中將領,但出使幽州地方,代表朝廷商討處理地方事務(雖然涉及軍事),即使王毛仲沒有要官,抨擊反對的聲音恐怕也不會少。

玄宗認爲他結交一批將軍似乎意圖不軌,做了很多不法勾當,實際史書並沒有指王毛仲究竟犯了什麼罪過,意圖不軌貌似僅是皇帝一句話,他索要尚書或者認爲封賞太低,難道就成爲言之鑿鑿的罪證?難道以王毛仲和李隆基的親密關係,不能算王毛仲一時興奮喝多之後的糊塗酒話?一夜之間就足以把王毛仲當成爲罪該處死的要犯?連帶一大批對李隆基登位有過重要貢獻的將領,就因爲和王毛仲成爲兒女親家統統被殺或被貶,這一起大案應該還有不少不被外人道的祕密。

事實上過了幾年,作爲這一事情中同樣十分重要的葛福順,又被召回京師出任左驍衛大將軍(對比過去還升官),繼續負責禁軍,貌似也說明皇帝當初處置王毛仲若不是太過隨意衝動,那就是另有內情。

但筆者比較傾向屬於李隆基的性格缺陷,李三郎是一個詩人藝術家氣質很重的人,容易衝動隨意而處置人事,這在他一生中的事情太多了。尤其在私人生活上更加明顯,從對王毛仲的事情可以看到他對手下大臣的心思,同樣,反映的性格也可以看到他對親近之人的忌諱。隨後,在婚姻問題和家人親情層面,更加可以看出李隆基此人的衝動隨意,他既有多情的一面,又有涼薄一面。既有親情的一面,更有絕情的一面,是一個典型多面矛盾的綜合體。

開元后期正式爆發的第一次大危機就是李隆基對兒子的悲劇,事關繼承人問題。之前已提及,武惠妃因多年來得到玄宗寵愛,她希望自己的兒子李瑁能取代原來太子李瑛。千百年來,玄宗李隆基的風流故事早和武惠妃、楊貴妃兩位美人綁在一起,絕大多數人都可能都不知道玄宗的皇后是誰?甚至憑空杜撰的梅妃江採萍名氣都輕易超過皇后,這個毫無存在感的王皇后和玄宗李隆基遇到一起可算是悲劇之極了。

唐玄宗的結髮妻子王皇后爲何知名度不高呢? 第2張

影視劇中唐玄宗和王皇后形象

想當年,王皇后是在李旦、李隆基父子十分悲催的時候定下名分,她是太原王氏後人,和高宗李治同樣悲劇的皇后王氏並沒有直接關係,但也不是毫無家底。

貞觀名臣王珪可算玄宗王皇后祖上的名人之一,再往上還可以追溯到北朝名將王僧辯、王僧修兄弟。不僅李隆基娶了王氏娘子,就連李旦自己也聯姻過這一家王氏女人,所以,李隆基和這一家人的關係非比尋常,這才能解釋王皇后的父親王仁皎能得到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不是光憑聯姻,而是這一家人和李隆基的確有着深厚的背景淵源。

王氏娘子嫁給李隆基時,王仁皎還只是一個八品晉州司兵,其實光靠嫁一個女兒並不能換來多麼高的地位。須知當時武后控制朝野,李旦的兒子空有王子身份,女主稱制稱帝的聲勢早已經流傳開了,李氏子孫還有沒有出路都未可知。所以,李隆基的前途若沒有這些背後的人肝膽相照,真的很難想象可以鹹魚翻身。

像王仁皎和兒子王守一(當時還有一個同名同姓同鄉的王守一,在皇帝大哥寧王李成器府上做小吏,其女兒嫁給了後來平定安史有大功的郭子儀,封霍國夫人),就是王皇后的哥哥都真真切切爲李隆基付出過。他們是武將出身,和王毛仲一樣參與過兩次關鍵行動,尤其王守一、王毛仲是打拼李隆基前途關鍵中的關鍵,他們真是抱着爲李隆基拼死一搏的義氣,不是簡單表示擁戴或支持李隆基那麼膚淺。

作爲一個閒置在一邊的掛名王子,事後人們可以如何吹噓大唐天子多麼英明神武,光環傍身。放在當初,怎麼證明軟禁在“十王宅高檔小區”裏,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李三郎會是相王府上最有才,最牛叉的兒子?真的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沒有人爲他把頭顱拴在褲腰帶上賣命,沒有姑姑給他們一家營造一些輿論,提供聯絡萬騎營的機會,憑李三郎可以把老爸重新推上皇帝寶座?

作爲妃子的王氏,與李隆基年紀彷彿,在最困難的時候陪着他捱過來。史書記載由於李旦被幽禁,王仁皎作爲岳丈照顧李隆基,甚至隔三差五換衣物好吃的給女兒女婿託人送去。

神龍之後,雖然生活稍微好轉,但韋后一家對李旦一家格外防範,李隆基也不過是一個郡王身份,談不上前途。機緣湊巧,太平公主要挺哥哥李旦出來主事,這才讓李隆基有了搏一把的機會。所以,當二十八歲的李隆基登上大位以後,一個親上加親的表示就把妹妹清陽公主(母親不詳,後封薛國公主)嫁給妻兄王守一。

儘管榮譽地位節節高升,但李隆基對王家的態度卻慢慢轉變。王仁皎、王守一在開元前期表現如何?史書形容沒多少好話,實際也找不到多少證據,就像封國公爵位,王仁皎的回答非常高深和微妙:“明明天子,擇賢共理,瑣瑣姻婭,則無膴仕。不識不知,樂我而已。”簡直和詩經語言有一比,總的來說其實知道避嫌,好在王仁皎確實沒有遇到危險,開元七年就身故。同時王皇后的叔父王仁忠升千牛衛將軍,王仁皎的神道碑是張說撰寫,再由李隆基親自書寫,墓誌銘則是蘇頲寫文,由宰相宋璟書寫,可見榮寵。

王皇后親眼見過武后、韋后甚至太平公主下場的,所以深爲謹言慎行,二十多年來,她在一切事情上都支持李三郎,可她畢竟管不了風流天子和別的女人有關係,她會作爲一個正宮皇后表示建議愛惜身體云云,也是作爲一個普通女人表達某種情緒。

開元十年是李隆基家庭問題的一道分水嶺,王皇后的叔父王仁忠病故,同時武惠妃的母親鄭國夫人也病故,兩個親屬得到待遇基本一樣。作爲皇帝,貌似這種處理方式是公平的,可作爲李隆基,王家對他的恩情非同一般,尤其妻子王氏的情義更是山高海深,這時候武惠妃的母親地位居然可王家地位等同,王皇后心裏很難接受,忍不住又對李隆基表達情緒,李三郎也情緒化應對,很快就萌生廢掉王皇后的想法。

李隆基找祕書監姜皎商議,認爲皇后多年沒有子嗣,沒多久這個消息被傳出去,不少大臣表示不理解。王氏雖然沒有子嗣(很難確定是皇后真的不能生,還是因爲皇帝幾乎從不去皇后身邊,故意不讓她有機會生),但以禮制,排行第二的太子李瑛,包括排行第三後來的肅宗李亨等幾個較大兒子都被王氏收養,視若己出。尤其史書描述李亨小時候,雖然遺憾李亨幼年不能與生母楊氏一起,但多少還是提及太子妃王氏對其疼愛照顧,稱“慈甚所生”(見《舊唐書》),足見王氏盡到了母親的本職。李隆基一時放下念頭,對王皇后更加不滿,因爲走漏風聲的倒不是姜皎,而是王皇后的妹夫李嶠。

影視劇中王皇后形象

王皇后地位搖搖欲墜,哥哥王守一坐不住了,找了僧人明悟大作法事爲妹妹求子。偏偏這個擔心妹妹地位的王守一好心做了壞事,李隆基正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開元十二年(724),以巫蠱厭勝的說法廢掉同甘共苦三十年的皇后王氏,貶爲庶人。門下省所擬廢后詔書上說:“皇后王氏,天命不佑,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可廢爲庶人,別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爲國大計,蓋非獲已。”

貶書說辭幾乎都是欲加之罪,王守一是一時糊塗,病急亂投醫爲妹妹擔憂,祈求神靈幫助,這在古人來說實屬尋常不過。但他沒有想到這會成爲終結妹妹的一道催命符,王守一恰恰等同把刀子親手遞到了李隆基手上,可以說是悲劇和喜劇相交的結局了。短短三個月後,王皇后就死在皇帝安置的別院,不知道是可憐的王氏厭棄了這個世界,還是另有宮闈中的祕密,但不少宮人爲皇后的死感到悲傷,多才多情著稱的李隆基知道以後僅僅發出一聲嘆息,連帶王守一被迫和清陽公主也離婚。

當李隆基把結髮妻子以十分荒唐的理由拋棄時,開元時期並不算出名的詩人王諲爲此事憤憤不平,作《翠羽帳賦》和幾首宮怨體詩歌《後庭怨》《長信怨》來諷刺皇帝(王諲是開元二十五年進士,天寶初爲右補闕,沒什麼具體事蹟,流傳詩歌不到十首)。

之後,李隆基以愛情的名義先後對武惠妃、楊貴妃的禮儀待遇都堪比皇后,但她們沒有再被冊封皇后,並不是李隆基對王皇后還有什麼情感愧疚,王氏已經被廢除,這皇后之位是空的。實際上李隆基是不希望再有一個皇后對他的風流加以約束干涉,這同樣是出於宮廷禮法考慮,李隆基就是這樣一個頂着多情名義濫情的種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