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文學界緬懷雷抒雁:用墨寫的詩,斧頭也砍不下來

文學界緬懷雷抒雁:用墨寫的詩,斧頭也砍不下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58年秋天,雷鋒報名鞍鋼被招錄。報名前,他把原來的名字“雷正興”改成了“雷峯”。

文學界緬懷雷抒雁:用墨寫的詩,斧頭也砍不下來

“雷正興這個名字是小時候叔公給起的,有家道興旺的意思。”去報名的路上,雷鋒向同行的縣放映員張希文透露了改名字的想法,“舊社會我連家都沒有,還說什麼興旺,現在不如趁報名當工人的機會改過來。”他在報名表上給自己起名“雷峯”,寓意登高望遠。解放前只讀了三個月書的張希文,也在雷鋒的建議下改名張建文——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新文化。

向縣委書記趙陽城告別時,書記建議雷鋒把“峯”改爲“鋒”:“你是要去鋼鐵廠,換個金字旁就準確了。”

11月12日,帶着新改的名字,“雷鋒”和同伴奔赴鞍鋼。

兩天後,去鞍山的火車在北京轉車,有幾個小時停留時間。這是雷鋒生平第一次到北京。

和工友走到天安門金水橋前,雷鋒仰望毛主席像,佇立良久。可以說,正是這位新中國的締造者,改變了他的命運。離開湖南家鄉前,雷鋒專程去過韶山毛澤東舊居。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天安門執勤的戰士告訴雷鋒金水橋上不能久留。雷鋒不情願地轉過身問:“毛主席在哪兒?”

戰士說:“我在這兒執勤這麼長時間了,也沒有見過毛主席。”

“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門上?”雷鋒繼續問。

“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天天日理萬機。要見毛主席,得做出大成績,當英雄,當模範。”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小戰士的幾句話,深深地觸動了雷鋒。

站在金水橋頭,以天安門城樓做背景,雷鋒提着編織籃照了一張相。這時,他看見一位青年正騎在一輛固定的摩托車上拍照,便走過去,讓來自大北照相館的攝影師給自己拍下了這張“藝術照”。這是雷鋒僅有的兩張在北京的照片。

兩張照片上,雷鋒都咧着嘴,笑得像個孩子。沒有人知道,是否就在這一刻,他已把“做出大成績”後去見毛主席,當成了自己最大的願望。

雷鋒有一個夢想,就是“做出大成績”後到北京見毛主席。但他絢爛、熾熱的生命在1962年8月戛然而止。這個夢想的背後,有着怎樣的遺憾?雷鋒的人生軌跡,和北京又有過什麼樣的“交集”?

神交:首都中央媒體的通訊員

曾擔任過通信員、拖拉機手、推土機司機、解放軍戰士的雷鋒,一直是個文學愛好者。但很少有人知道,習慣寫日記總結,喜歡寫詩歌、散文,被毛澤東稱讚“懂一點哲學”的文學青年雷鋒,還是《解放軍報》等中央媒體的通訊員。

在瀋陽軍區雷鋒紀念館,珍藏着一份泛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報社”擡頭的公文紙。公文擡頭是“雷鋒同志”,下面蓋有解放軍報社公章,落款日期是1961年1月17日。展櫃裏還展出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961年7月頒給雷鋒的通訊員證書。

一份全軍大報,爲一名剛入伍一年的新兵發函,實屬罕見。仔細看公文內容,則是正式聘請雷鋒爲通訊員的“聘請函”。這張泛黃的聘請函上寫道:“通訊員同志是通訊報道工作的尖兵,是報紙編輯部的得力助手,也是貫徹‘全黨辦報’的重要力量。做一個黨報通訊員是光榮的。”聘請函對雷鋒提出了三點希望:“一、積極爲本報撰寫稿件;二、及時、如實地反映部隊情況;三、發動羣衆寫稿,並經常反映自己和讀者對報紙的意見和要求。”

“雷鋒的文筆很好,是個很勤奮的人,愛學習,愛思考,愛鑽研——從他的日記裏也能看出來,很有詩意、有哲理。”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陶克告訴記者,“當年改進新聞報道,提倡發展通訊員,瀋陽軍區上報了雷鋒的名字。”

當時,按照一切從簡的原則,聘請函是通過內部通信郵寄到雷鋒手中的。因此,這次雷鋒並沒有來北京。

遺憾的是,目前爲止,我們還沒有發現雷鋒在《解放軍報》上發表的文章。從1960年1月8日入伍到1962年8月15日因公犧牲,雷鋒一直忙於軍事訓練、運輸駕駛技能訓練和當地建設,雖然給軍區的《前進報》、撫順鋼廠的《紅星報》寫過稿子,卻還沒有來得及爲《解放軍報》寫稿。

遺憾:永遠還有45天的等待

雖然在撫順服役期間沒有機會來到北京,但北京一直是雷鋒魂牽夢縈之地。

從雷鋒日記裏可以發現,1959年10月某日、1961年2月22日和1961年6月30日,毛主席三次進入雷鋒的夢鄉。夢中,雷鋒再次來到北京。

事實上,按照瀋陽軍區和雷鋒所在部隊的安排,雷鋒本應在1962年國慶節前夕前往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如果不是8月15日的那場意外,雷鋒就可以實現在北京見到毛主席的心願。

瀋陽軍區工程兵部隊推薦雷鋒作爲英模代表進京參加國慶觀禮,其實早在幾個月前上級就批了。這個消息,經常給雷鋒拍照片的原瀋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幹事張峻知道,工兵十團的韓萬金政委知道,雷鋒的入黨談話人、組織股長趙玉瑞知道,親手承辦雷鋒入黨手續的運輸連指導員高士祥也知道。

雷鋒有一個夢想,就是“做出大成績”後到北京見毛主席。但他絢爛、熾熱的生命在1962年8月戛然而止。這個夢想的背後,有着怎樣的遺憾?雷鋒的人生軌跡,和北京又有過什麼樣的“交集”?

但是,他們都沒有告訴雷鋒。他們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更嚴格地教育和幫助雷鋒成長。

出事前不久,張峻在毛主席像前爲雷鋒拍攝了一張持槍的工作照。拍攝時,雷鋒說:“我多想見到毛主席呀!”

“你馬上就能。”話都到嘴邊了,張峻又硬生生嚥了回去,改口說,“你用實際行動去爭取,一定能見到毛主席。”直到今天,這依然是張峻心中的遺憾。

連指導員高士祥在7月29日還找雷鋒談過話,起因是聽到有人反映雷鋒和女青年談情說愛,擔心他在這方面出錯。雖然委屈,雷鋒還是耐心地解釋了事情的原委。在7月29日的日記裏,雷鋒最後寫的一句話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事情總會清楚的,讓組織考驗我吧。”高士祥後來看到這句話,難過得幾乎流淚:這個小同志是帶着委屈走的,我要是把他就要進京觀禮見毛主席的消息透露一點點給他,對他也是個安慰啊!

就這樣,雷鋒與北京,留下了永遠的45天的等待。

沒有見到毛主席,雷鋒是帶着深深的遺憾離去的。1963年8月1日,很少看話劇的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懷仁堂觀看了瀋陽軍區演出的話劇《雷鋒》。接見時,扮演雷鋒的演員張玉敏握着毛主席的手彙報:“毛主席,雷鋒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見到您,我替他實現了。”

後來,電影《雷鋒》上映,毛主席又去看了這部電影。當看到雷鋒給人民公社捐款時說:“我是人民的兒子,我是公社的兒子,你一定要收下兒子這點心意。”毛主席掏出手絹,抹了抹眼角的淚水……本報記者 童曙泉

雷鋒印記

23年前,北京有了雷鋒小學

坐落於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西絛衚衕內的北京雷鋒小學,是全國第一所雷鋒生前沒有去過、卻以“雷鋒”名字命名的學校。

雷鋒小學的前身是雙寺小學。“文革”期間,社會上學雷鋒的氛圍並不濃郁,唯獨雙寺小學學得如火如荼。1973年在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10週年之際,學校發起了“把雷鋒叔叔請回來”活動。大隊輔導員盧錦華動情地給同學們講雷鋒的故事,孩子們聽後非常感動,於是給雷鋒生前所在的瀋陽軍區工兵某團運輸連二排四班,即“雷鋒班”寫信。

很快,第八任“雷鋒班”班長曾樹林帶領全班戰士,在雷鋒老班長當年用過的小油燈下給孩子們寫來回信。信中說:正當雷鋒精神受到褻瀆的時候,正當雷鋒班長開始被淡忘的時候,正當學習雷鋒的口號已經不響的時候,你們,首都北京的同學們卻喊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生是不能放棄學習的,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雷鋒班”的回信激勵了千餘名在校師生。從那以後,他們與貴州貧困山區青山小學“手拉手”,他們照顧學校退休的孤寡老人,他們每天早晚爲鼓樓橋下喝不上熱水的交警送開水……

到1990年,雙寺小學學雷鋒名氣越來越大,遠近皆知。

時任西城區教育局局長的胡紅星非常重視雙寺小學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力主將校名改成“雷鋒小學”,爲教育系統打造一個學雷鋒的典範和窗口。在她的促成下,經原北京市政府文教辦、原北京市教育局審批,1990年3月5日,雙寺小學正式更名爲雷鋒小學。

至今,每年,師生們都會請來“雷鋒班”在任或歷任班長,共同開展學雷鋒活動;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們一直堅持續寫雷鋒日記,40年來,共寫了40本、近2000篇。

雷鋒像見證魚水情

人定湖北巷裏頤年園敬老院北門外,一尊白色的雷鋒半身像安靜地矗立着。這尊像有半米多高,雷鋒頭戴印有五角星的雷鋒帽,微笑着注視前方。

這是1994年5月1日,由河北省曲陽縣津曲聯營雕刻廠專門爲國防科工委美容外科醫院(現名爲總裝備部司令部黃寺門診部)製作的。

德勝街道頤年園敬老院工作人員張建回憶,當時醫院從河北訂購了一尊雷鋒像,最初放在醫院。由於當時敬老院是學雷鋒活動基地,且很早以前與醫院結爲軍民共建單位,於是,在2000年學雷鋒日,醫院將這尊大理石雷鋒塑像贈送給了敬老院。

從此,在雷鋒像的注視下,醫院在敬老院開展了更多“學雷鋒活動”,爲每位老人都辦理了免費就診卡,建立了病歷檔案,並定期補充日常用藥,醫護人員還開展定期巡診。

最初雷鋒像被放走廊裏,但走廊太窄,爲了方便老人進出活動,2005年,敬老院將雕像挪到北門的院牆外。平日裏,敬老院的清潔工經常出來擦拭雕像,在“學雷鋒月”期間,來這裏開展公益活動的小朋友也會爲“雷鋒叔叔”獻花,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