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伯溫當初兩次還鄉 劉伯溫的目的是什麼

劉伯溫當初兩次還鄉 劉伯溫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劉伯溫爲何兩度還鄉嗎?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第一次還鄉

劉伯溫原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元朝年間浙江青田人。他從小繼承了家風,急公好義,是非分明,後來得中進士,精通天文兵法,尤擅星象之學,有小諸葛孔明之稱。由此可見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特別大,否則,他也不會有後來輔助朱元璋一統天下的成就。

第一次還鄉是迫於無奈,因爲當時元朝末年朝廷軟弱怕事,叛亂四起卻一再用安撫退讓的方式屈服,讓劉伯溫有志難伸,心灰意冷,於是便遞上辭呈回青田老家不再問世事。論語裏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句話是劉伯溫的真實寫照,天下這麼亂,政府沒希望,這種時局下歸隱是明智的選擇。

劉伯溫當初兩次還鄉 劉伯溫的目的是什麼

出山輔佐朱元璋成就大業

直到朱元璋攜重禮請他出山,第一次也沒有答應,朱元璋又找孫炎寫了一封文辭並茂的信纔打動了劉伯溫的心,開始盡心盡力爲朱元璋策劃大計。而朱元璋自從得到劉伯溫後,如獲至寶,逢大事必找劉伯溫赴內室密談,劉伯溫剛到他即命建“禮賢館”,作爲劉伯溫的住處。且總以“先生”稱呼他,關係親密。君臣之間關係融洽才能緊密合作,成就大業,縱觀中華歷史無不如此。

劉伯溫一方面爲朱元璋運籌帷幄,一方面又想方設法開導朱元璋,常常用自己歸隱青田山中閉門寫作的《郁離子》中的寓言故事講給朱元璋聽,希望他懂得如何做一位明君。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則是獼猴的故事《狙公篇》:說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大家都叫他“狙公”,他每天靠召集猴子們摘取果實來販賣爲生,對猴子的規矩很嚴,整天摘取果實的猴兒們甚至常常不能果腹,摘得少了要被鞭打,後來衆猴溜走,這個人餓死了。

因爲狙公除了會教訓猴子,別無其他本事,劉伯溫認爲好的君主,譬如良醫,可以治病;壞的君主,有如庸醫,會使病入膏肓。所以,君主不能竭澤而漁,欺騙人民,奴役人民,否則,便會如狙公一般,落得被老百姓唾棄的命運。不得不說劉伯溫真是深謀遠慮,不只是出謀劃策而已,還時時裝着百姓福祉,想得長遠,希望朱元璋將來成就後會善待百姓。

在輔佐朱元璋的過程中,劉伯溫看人很準,料事如神,知道陳友諒是一個極爲驕傲的人,驕兵必敗,於是決定等到他大軍深入時,用伏兵偷襲,以逸待勞。所以在鄱陽湖大戰中,劉伯溫用敢死隊的方法,把水軍分成二十隊,每隊帶着火箭弓弩一起駛近敵船,先放火箭,等到對方大船起火燃燒,再發硬箭,最後以二十萬兵力大敗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前後經歷三十六天,成爲決定性的一場戰役。

劉伯溫當初兩次還鄉 劉伯溫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以史爲鏡,可以懂得很多爲人的道理,通過這段故事讓我們學會謹慎而謙虛,人不能驕傲,一驕傲,失敗便如影隨形。但是在那個時代,就是現在社會,一樣適用。

鄱陽湖戰後第二年朱元璋便正式建國號,稱爲吳王。這時福建、海寧聚衆叛亂,朱元璋於是要殺光這些人,劉伯溫機智地利用測字一招阻止了濫殺並大赦那一帶的囚犯,不費一兵一卒平定了亂事。劉伯溫既有仁慈之心,也有機智巧妙的方法化解危機,真是國家和人民之福。

第二次還鄉

明太祖朱元璋能夠得到天下,劉伯溫是第一功臣。但是很遺憾,歷經千辛萬苦明朝終於建立,卻是他們分別之時。當時劉伯溫雖是官高爵顯,但他大公無私,嫉惡如仇的性情得罪了不少人。他憑着銳利的眼光,已看出明太祖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人,而且他多次勸阻明太祖的苛政,但他也知道朱元璋聽不進去。

劉伯溫當初兩次還鄉 劉伯溫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歷史上不乏當上皇帝即位後就猜忌多疑的人,朱元璋也是其中一位,所以像劉伯溫這樣有智慧的人,知道正是自己離開的時候了。於是他就告老還鄉,希望君臣一場,好聚好散,再次回到了青田山中,喝喝酒,下下棋,寫寫文章,過着隱士的生活。

劉伯溫生性淡泊,像他這樣性情的人,當初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爲的也不是功名利祿,所以,他很容易適應粗茶淡飯的日子。別人提起當年他的功勳,他總是淡淡一笑了之,當地長官來拜訪,他就悄悄避開說是遠遊去了。

劉伯溫當初兩次還鄉 劉伯溫的目的是什麼 第4張

縱觀劉伯溫的生平,真可謂是大丈夫,擁有大智慧的人。提得起,也放得下,在他在任期間爲國爲民,鞠躬盡瘁,毫無私心,可以說俯仰無愧於天地。他這一生作出如此功勳佳績,也給後代我輩子孫以指導和勉勵,處處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流傳千年萬世恆古留香。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