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杜衍:北宋宰相、名臣,支持慶曆新政,爲相百日而罷

杜衍:北宋宰相、名臣,支持慶曆新政,爲相百日而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 ),字世昌。越州山陰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後。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進士第,補揚州觀察推官,歷知乾、揚、天雄、永興、並等州軍,以善於治獄聞名。宋仁宗特召其爲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銓。歷任知審官院、知永興軍、樞密使等職。慶曆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慶曆新政”,爲相百日而罷,出知兗州。慶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師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師,封祁國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後,於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獲贈司徒兼侍中,諡號“正獻”。杜衍善詩,工書法,所寫正、行、草書皆有章法,爲世人推重。《兩宋名賢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杜衍:北宋宰相、名臣,支持慶曆新政,爲相百日而罷

人物生平

立志苦讀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杜衍出生,年幼時母親改嫁錢氏。

淳化四年(993年),十五歲的杜衍遭兩位兄長虐待,用劍砍他。後來他到母親那裏,繼父不肯收留,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一富戶相里氏看杜衍儀表不凡,將女兒嫁給他。杜衍束髮苦志厲操,尤其酷愛讀書。

政有能名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中進士甲科。進士及第後,杜衍補任揚州觀察推官,改任祕書省著作佐郎、知平遙縣。之後受朝廷使者舉薦,擔任晉州通判。

朝廷下詔令推舉品質優良的官吏,杜衍名列其中,升知乾州。陳堯諮安撫陝西時,朝廷詔令藩府才能賜宴,陳堯諮到乾州,由於杜衍有才能,特地賜宴,將他調知鳳翔府。到杜衍罷官回鄉時,二州的百姓將他阻攔在州境上,說:“爲什麼要調走我們賢太守?”

杜衍後以太常博士之職爲河東路提點刑獄,升任尚書祠部員外郎。他巡視潞州時,澄清冤案,知州王曙因此寫了《辨獄記》。

高繼升知石州時,有人誣陷他勾結外族策劃變亂,將其逮捕捉拿。此案久不判決,杜衍辨明這一冤案,將誣告者治罪。寧化軍守將將人審訊定爲死罪,案情不實,杜衍反覆覈實加以改正。守將不伏罪,上訴朝廷,朝廷詔令刑獄複審,果然那人罪不當死。杜衍又移任京西路提點刑獄,並調知揚州。

天聖六年(1028年),有司上奏稱杜衍治獄有功,當受賞賜,於是升爲刑部員外郎劉太后(即章獻明肅皇后)派使者安撫淮南。使者回京後,還沒有說其他話,太后就問杜衍是否安康。使者將杜衍的治績向太后彙報,太后感嘆說:“我聽說他很久了。”

其後,杜衍歷任河東轉運副使、陝西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等職,又升任天章閣待制、知江陵府。他尚未到任,恰遇河北軍費匱乏,朝廷調杜衍帶工部郎中銜爲河北都轉運使。他理財有方,不向百姓徵收賦稅而使軍費充足。回京後,杜衍任樞密直學士,他請求外出任職,得以右諫議大夫銜出知天雄軍。

杜衍:北宋宰相、名臣,支持慶曆新政,爲相百日而罷 第2張

杜衍爲政嚴謹細密,不用嚴刑來督責官吏,但官民也畏懼他的清廉嚴整。仁宗召他爲御史中丞。杜衍上奏認爲應常召見中書、樞密的官員,多聽取其建議。他針對當時豪商大賈賤收貴賣、囤積居奇困擾民生的情況,提出“年有豐兇,谷有貴賤,官以法平之,則農有餘利”的常平之法。

杜衍兼判吏部流內銓時,根據因選補條律繁多冗長,使得官吏大多受賄、鑽法律的空子的現狀,立即頒發給屬吏函裝銓法。杜衍盡力閱覽,將本末典折全部瞭解清楚。次日,他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聽取行文書,選舉之事全部由自己決定,使官吏不能謀取奸利。數日後,杜衍聲震京師。後改知審官院,任內按在吏部時的辦法裁決取斷。再升任爲工部侍郎、知永興軍。當地有位百姓白天失去了他的妻子,杜衍用計捕獲了罪犯,將被埋的屍體發掘出來,還發現被罪犯殺死的其他兩位婦人的屍體。秦地人大爲震驚。後調知幷州。

革除民弊

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叛宋建立西夏。朝廷因幷州的太原爲戰略要地,加杜衍爲龍圖閣學士。

寶元二年(1039年),杜衍遷官刑部侍郎,再次出知永興軍。當時,宋夏戰爭興起,百姓苦於徵發兵役,官吏因此爲奸。杜衍分別計劃,根據道路的遠近,給予充裕的集合時間,讓百姓依次服役,比其他各州節省了一半的費用。他回京後,代任開封府知府,附近的人久聞杜衍的名聲,都不敢私自請託。 開封府常出能吏,但能兼擅民政的,“惟公(杜衍)一人。”

事上以忠

康定元年(1040年),杜衍升任同知樞密院事,改任樞密副使。 宰相打算採用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夏竦奏陳的攻守之策,杜衍說:“偶然成功,不是萬全之計。”雙方進行爭論,杜衍自請罷職,但未獲准許。仁宗親自賜詔勉勵他。之後任河東宣撫使。

慶曆三年(1043年),升爲吏部侍郎、樞密使。 每次逢到仁宗親自降旨,杜衍大都不執行,共積累至十多封詔書,便獻納在仁宗面前。諫官歐陽修入朝進對,仁宗說:“外人都知道杜衍封還內降嗎?凡是有求於朕的人,每次都以杜衍不同意而告知於請求者從而停止,比杜衍所封還的詔書要多得多。”

遼夏交戰後,參知政事范仲淹宣撫河東,想親自率兵出戰。杜衍說:“兩國正在交戰,軍勢正盛,不可輕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與杜衍爭議,並詆譭杜衍,言辭十分尖刻急迫。范仲淹曾以父禮服侍杜衍,至此爲公事與其紛爭,但杜衍並未因此而忌恨他。遼朝駙馬劉三嘏叛逃歸宋,輔臣建議厚待劉三嘏,以獲取遼朝的軍事機密。歐陽修也請求留住劉三嘏。仁宗向杜衍徵求意見,杜衍說:“我國提倡忠信,如果自己違背誓約,接納叛逃之人,那麼我們就不理直氣壯了。而且劉三嘏是契丹的近親,卻逃跑前來歸順,這樣謀身,還能與他計謀國事嗎?接納他有什麼益處,還不如將他歸還契丹。”仁宗便將劉三嘏歸還遼朝。

杜衍:北宋宰相、名臣,支持慶曆新政,爲相百日而罷 第3張

白日宰相

慶曆四年(1044年)九月二十六日 ,杜衍升任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正式拜相。他喜歡舉薦賢士,抑制佞幸之徒,因而多得罪於人。杜衍的女婿、詞人蘇舜欽因在文章中的言辭冒犯權貴,監進奏院時,按照舊例,祭祠神廟時要用伎樂來取樂賓客。集賢校理王益柔被杜衍推薦,有人說王益柔曾經戲作《傲歌》,御史便將杜衍與王益柔一一上奏彈劾,想以此陷害杜衍。諫官孫甫說:“丁度趁奏對時求官,請將此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丁度知道孫甫上奏有誤,極力請求置對。杜衍由於孫甫剛奉詔出使契丹,於是暫扣此奏,丁度因此對杜衍十分懷恨。等到杜衍被罷職時,丁度草詔指責杜衍結納朋黨。當時,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因主持“慶曆新政”,遭到攻訐。仁宗打算罷免二人,杜衍獨自爲其辯白,反被認爲是結納朋黨。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杜衍擔任宰相一百二十日後 ,最終罷相,離京出任尚書左丞、知兗州。 [26] [27] 杜衍在地方頗受愛戴,史稱“山東尤尊愛之”。

閒居十年

慶曆七年(1047年)正月,杜衍剛剛七十歲,已上奏請求致仕。宰相賈昌朝不喜杜衍,便不按常例,使其剛剛呈上奏疏,就得以太子少師(“三少”之一)致仕(按例應當降詔先挽留)。 杜衍致仕後,閒居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1048年)七月,仁宗加恩舊臣,特授杜衍爲太子太保。

皇祐元年(1049年)九月,仁宗下詔命杜衍趕赴都城開封府陪祀明堂,令應天府敦促派遣杜衍上道,都亭驛站設置帳具、幾仗等待他。杜衍聲稱患病,極力辭謝。後來,朝廷又進拜杜衍太子太傅之職,賜其子同進士出身。

皇祐五年(1053年)七月,杜衍被升授爲太子太師、資政殿大學士。

知制誥王洙拜謁告歸應天府,朝廷命王洙奉詔撫問杜衍,進封祁國公。

至和元年(1054年),杜衍請求讓次子、通判應天府杜訢在期滿後能留在應天府任管勾南京留司御史臺。仁宗因杜衍是年高德劭的耆老,特詔允准。

病逝南京

嘉祐二年(1057年),杜衍病重,仁宗派宦官賜藥,帶着太醫前去看望,還沒有來得及趕上,杜衍便於二月五日(3月17日)在應天府的家中去世,享年八十歲。獲贈司徒兼侍中,諡號“正獻”。杜衍臨終時,勸誡其子要竭忠盡孝,收殮自己時只用一枕一席,加以小墓矮墳薄葬即可。他親自起草遺疏,大致是勸仁宗:“不可因爲長久安定而忽略邊防,不可因爲已經富足而輕視財物的節用,應該及早確立太子,以此安定人心。”全疏之中,沒有一句話提及私事。

同年十月十八日,杜衍次子杜將其葬於應天府宋城縣的仁孝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