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陳羣: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竭忠盡職,爲曹魏做出突出貢獻

陳羣: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竭忠盡職,爲曹魏做出突出貢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羣(?-237年2月7日),字長文。潁川郡許昌縣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東漢太丘長陳寔之孫、大鴻臚陳紀之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羣出身名門望族潁川陳氏,早年被劉備闢爲豫州別駕。曹操入主徐州時,被闢爲司空西曹掾屬,後轉任參丞相軍事。曹操封魏公時,任魏國的御史中丞。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曹丕駕崩後,陳羣受詔輔政。曹叡即位,任司空、錄尚書事,累封潁陰侯。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諡號“靖”。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廟庭。陳羣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爲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陳羣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其餘見於《全三國文》。

人物生平

名門出身

陳羣出身漢末至魏晉時期的望族“潁川陳氏”。其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諶,於當世皆負盛名。

陳羣: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竭忠盡職,爲曹魏做出突出貢獻

當陳羣尚是幼兒時,陳寔常認爲此子奇異,向鄉宗父老說:“這孩子必定興旺吾宗。”

魯國人孔融向來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紀約在陳紀、陳羣兩父子之間,因此先與陳紀爲友,後又與陳羣結交,由是顯名。陳羣曾與孔融談論汝、潁之間人物的優劣,陳羣就說道:“荀文若、荀公達、荀休若、荀友若、荀仲豫,當今無雙。”可見二人常論騭人物,甚相交心。

審時度勢

興平元年(194年),劉備時爲豫州刺史,以陳羣爲別駕。當時,徐州牧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劉備正欲前往,陳羣便跟劉備說:“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進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劉備不聽,還是東進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羣的勸告。

後來,陳羣被舉爲茂才,除任柘縣令,不到任,隨父親陳紀往徐州避難。

知人之明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爲曹操所破,陳羣父子亦在呂布軍中,見曹操皆出拜。曹操久聞其名,便徵陳羣爲司空西曹掾屬。當時有人向曹操引薦樂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陳羣向曹操力言不可,並以爲王模、周逵二人德穢行劣,最終必然壞事,曹操不聽。結果王週二人果然犯事受誅,曹操方信陳羣之言,並向陳羣承認錯失。陳羣便推薦廣陵人陳矯、丹陽人戴幹,曹操皆加以任用。後來東吳爲叛,戴幹因忠義死於變難;陳矯則成爲一位名臣,是以舉世均認同陳羣知人之明。而自從劉備叛後,東南多變,曹操便以陳羣爲酇令,以何夔爲城父令,用名士以鎮撫諸縣,使官吏百姓安定。又任蕭(今安徽蕭縣)、贊(今河南永城)、長平(今河南西華)縣令。

建安四年(199年),陳紀去世,陳羣因此辭官。後任司徒掾,舉高第,爲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

制定法度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後,陳羣又遷爲御史中丞。其時曹操正商議該否復使肉刑,於是下令說:“怎樣纔有達於古今而通於變理的君子,可以助我決議此事呢!昔日陳鴻臚(指陳羣父陳紀)以爲死刑有可加於仁恩的用途,正是在說這方面的事。御史中丞(指陳羣)可以申述卿父之論嗎?”

陳羣說道:“臣下的父親認爲漢朝廢除肉刑而增加鞭打、杖擊,本意是出於仁惻之心,想減輕對犯人刑罰,但沒有想到死去的人卻越來越多。正所謂名義上減輕而實際上加重了。因爲名義上減輕了刑罰,老百姓容易忽略而犯罪,這樣實質上卻加重了刑罰,老百姓也更容易受到傷害。《尚書》說:‘只有敬畏、慎用五刑,才能養成三種德。’《周易》上也記載着割鼻、斷足、砍腳趾的刑法,這些都是用來輔助政教、懲治邪惡的。況且殺人償命,也合乎古代的制度;對於把人打傷或毀壞別人的身體的罪犯,只是剃去頭髮圈住脖頸幹活服役,就不合道理了。如果沿用古刑,使姦淫者受宮刑,然後再把犯人關入蠶室,使偷盜者受刖刑,那麼就永遠不會發生淫亂盜竊一類的壞事了。據說古代適用五刑的犯罪行爲有三千多種,雖然不能全部恢復,但是像姦淫者下蠶室、偷盜者刖其足這樣的刑罰,由於姦淫、偷盜正是時下常有的禍患,因此應該首先施行。按照漢朝法律,對於罪大惡極的犯人應當斬首,這是不能顧及所謂仁義的。但是對於其他剛夠死刑、可殺可不殺的犯人,就可以施以肉刑。這樣,所受之刑與所犯之罪就可以相抵了。如今以鞭打、杖擊處死的刑法代替肉刑,實在是隻重視人的肢體而輕視人的性命啊!”鍾繇亦對陳羣所議表示同意,而王朗及其它人則多以爲未可復肉刑。曹操對鍾、陳二人的看法深爲贊同,只是因爲戰事連綿,又顧及衆人的議論,故暫且將此事擱置一旁。

後轉爲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陳羣的爲人,在朝中對人無適無莫(語出《論語 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指對於人事沒有厚薄之分),貴雅而執名杖義,不會爲媚人而違背道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時,黃門侍郎劉廙之弟劉偉被魏諷誘同,如今按罪連坐,劉廙亦當誅。陳羣便向曹操進言,曹操亦道:“劉廙是名臣,我的本意也想要赦免他。”於是只是調任他的官職而已。劉廙因而深感陳羣之德,陳羣卻認爲:“議論如何量刑乃是爲了國家,並非爲了私人,況且赦免你的決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麼能知道呢?”陳羣心胸博大,從不驕矜自傲,始終都是如此。

同年十月,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曹操以孫權之書示外道:“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爐火上嗎!”陳羣便與尚書桓階上奏:“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羣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爲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陳羣: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竭忠盡職,爲曹魏做出突出貢獻 第2張

建制九品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後,封陳羣爲昌武亭侯,徙爲尚書。其間,陳羣建制九品官人之法,成爲歷史名制。

同年,曹丕稱帝,陳羣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黃初中,曹丕意欲追封卞太后的父母,陳羣奏道:“陛下以聖德應運受命,創業革制,應當永爲後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獻,從無婦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禮典,婦因夫爵。嬴秦違於古法,而劉漢則沿承古例,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曹丕大悟,便道:“此議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着詔下藏之於臺閣,使其永爲後式。”

黃初三年(222年),劉巴去世後,陳羣齎信與丞相諸葛亮,問劉巴的消息,並稱“劉君子初”,甚爲敬重。

黃初四年(223年),陳羣與僕射司馬懿並舉泰山人鮑勳爲宮正。

同年,陳羣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分別致書與蜀相諸葛亮,向其陳說天命人事,希望蜀漢能舉國稱藩,但徒勞無功。

清流雅望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親征孫權,軍至廣陵,使陳羣領中領軍。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師還壽春,以陳羣假節都督水軍。曹丕回到許昌後,拜陳羣爲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鮑勳時爲治書執法,因屢次面諫曹丕而觸怒曹丕,後又於陳留郡界包庇太守孫邕,被收付廷尉並議死罪。陳羣便與太尉鍾繇、司徒華歆、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聯書並表“鮑勳父鮑信曾有功於太祖曹操”,求請赦免鮑勳死罪。曹丕不許,仍誅鮑勳。

五月丙辰,曹丕得疾甚危,陳羣與曹真、司馬懿等並受遺詔輔政。太子曹叡即位後,陳羣進封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徵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同開府。

十二月,陳羣又升爲司空,故錄尚書事。

當時,曹叡正初臨政,陳羣便上疏道:“《詩經》上說‘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說‘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都要講效法先賢,以身作則的重要。道德的施實和教化的普及,一定要從身邊開始由近及遠,才能最終廣佈於天下。從靈帝去世、董卓進京開始,天下大亂,攻戰不止,老百姓不懂得先王之教的本意,我怕王教已衰敗得很厲害了。陛下如今應該承繼魏國的興盛,肩負起太、高二祖開創的基業。現在天下人都向往着美好的政治局面,只要能夠崇尚德治,佈施仁化,體恤黎民,那百姓可就幸福了。此外,當臣子的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是非混淆,互相包庇,乃是國家的大患。如果大臣們彼此不和睦,就會產生對立的派別;如果有對立的派別,對文武官員的好壞評價就會失去標準和根據;如果評價好壞沒有根本標準和客觀根據,就會良莠不分,真假難辨。對這種現象,陛下不能不深加防備,及時採取措施,以斷絕後患。”陳羣爲司空期間,能任賢用能。

陳羣重視妻弟荀顗,以之爲奇異;又闢北地人傅嘏爲掾。亦曾上言舉薦當世隱賢管寧:“臣聽聞王者弘揚善行用來消除邪惡,所以商湯舉薦伊尹,而使不仁者遠離,這是實行德政的緣故。伏見徵士北海管寧,德行爲世人的表率,學識足以成爲人師,清廉儉樸足以蕩去污濁,堅貞端方足以.匡正時弊。之前雖然徵辟過他,禮節尚未未優備。從前的司空荀爽,在家被拜爲光祿大夫,先儒鄭玄,立即授予司農,如果禮儀周備,一定可以請他出山。至延西序,坐而論道,定能昭明古今,有益於道德教化。”

陳羣亦不忘論騭人物,曾與崔林共論冀州人士,林稱冀州當以崔琰爲首。陳羣以“智不存身”貶之,但卻被崔林反駁道:“大丈夫爲人但有邂逅而已,即使如卿等幾人,又足以爲貴嗎!”

太和四年(230年),大將軍曹真上表欲起兵數道伐蜀,從斜谷而入。陳羣認爲當年曹操到陽平攻張魯,已經多收豆麥以增添軍糧,然而張魯未下而軍糧猶乏。如今既無別因,而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糧草必會受到鈔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則勞損戰士,這些都是不可不熟慮的事。曹叡便依從陳羣所議。不久,曹真覆上表要從子午道出軍。陳羣又述說其中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於是曹叡以陳羣之議下詔曹真。其時正霖雨積日,陳羣又以爲應宜詔曹真還師,曹叡從之。

陳羣: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竭忠盡職,爲曹魏做出突出貢獻 第3張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攻打祁山,不克引退。大將張郃深追其軍,爲流矢所中,死於木門。曹叡非常痛惜張郃的死,臨朝而嘆道:“蜀地還沒有平定張郃卻死了,該怎麼辦呢!”陳羣說:“張郃的確是良將,是國家的依靠。”衛尉辛毗則以爲張郃雖然可惜,但畢竟已死,不應示弱。於是向陳羣說:“陳公,這是甚麼話呢!當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沒有武皇帝(曹操),及後委以國祚,而文皇帝(曹丕)受命,黃初之世,亦說天下不可無文皇帝,至其委棄天下,而陛下亦自龍興。如今國內所缺乏的,又豈會是張郃呢?”陳羣便道:“確實如同辛毗說的那樣。”曹叡笑說:“陳公可稱得上善變啊。”

太和六年(232年),曹叡愛女曹淑逝世,追封諡平原懿公主。陳羣上疏奏說:“人的壽命長短是由命運決定的,生死存亡自有定分。因此聖人們制定禮儀時,或有所限度或充分顯現,以求得公允,合乎天道。孔子父母的合葬墳墓不整治,不裝飾,很儉樸;延陵季子的長子死在從齊國返回的途中,就安葬於嬴縣、博城之間,有不歸之魂。所以說,聖人的一舉一動都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能夠流傳千古;大德之人的一舉一動都不能超越法則,因此成爲萬世師表。公主死時年僅八歲,因此按照禮的規定,還不具備大辦喪事的資格,況且又不是週年滿月,如果用成年人的禮儀給她送葬,再多做些喪服,讓滿朝文武都穿上,一天到晚守靈痛哭,自古以來,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呀。而且聽說陛下還要親自視察陵寢,親自路祭於庭、升柩於車。希望陛下能抑止割捨這些有損無益的事情,一切送葬事宜但憑大臣們的安排,不必御駕親臨,這是國家最大的希望了。聽說陛下的車駕要到摩陂,實際上要到許昌,您和太后宮中的上下人等,全都跟着一起東行,朝裏的大小官員,沒有不感到驚訝的。有的說你是想要東行避災,有的說您打算找個合適的地方遷建宮殿,還有的不知道你到底想幹什麼。臣下認爲,吉凶有命,禍福有人,即使遷徙求安,也不會有什麼益處。倘若一定要遷移躲避,那麼好好修繕一下京城西北的金墉城,或孟津的別宮,都可以暫時留住,這樣也可以免除西宮上下露宿原野,耽誤春耕農忙的弊病。再說,如果東吳、蜀兩國的敵人聽到你要東行的消息,就會認爲您是自取敗勢,因而加強對魏國的襲擊干擾,那時咱們的麻煩可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了。況且,善士賢人應該能夠承擔盛衰,直面安危,秉執道義,篤信天命,並非搬遷其家以求安寧,周圍的人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和感化,消除恐懼心理,何況陛下乃是萬國之主,您平靜天下就安定,您躁動天下就會紛亂,您的一舉一動,怎麼能夠稍有不慎呢?”曹叡不聽。

青龍三年(235年),朝廷營治宮室,百姓因而盡失農務時利。陳羣上疏奏說:“大禹繼承了唐、虞的盛世,卻仍然不看重修建宮室,厭惡豪華的衣服,何況當今自靈帝死後,天下大亂,老百姓所剩不多,比起漢文帝、漢景帝時,現在戶口超不過那時的一個大郡。再加上邊境戰事頻繁,將士勞苦,如果再遇到旱澇災害,國家的憂患可就深重了。況且吳國、蜀國尚未消失,國家還很不安定,應該乘他們還沒有興師進攻,加緊訓練軍隊,鼓勵農耕,做好準備,嚴陣以待。現在陛下捨棄這些當務之急,反而先建宮室,臣下恐怕老百姓會日漸睏乏,將來拿什麼來抵抗敵兵呢?當初劉備從成都來到白水,驛站內建造了許多接待來往過客的房舍,徵用耗費了不少勞役,太祖就認爲他在勞民。如今,中原地區像這樣耗費勞力,正是吳國和蜀國所希望的,這可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能好好考慮這件事。”曹叡答道:“滅吳、與建宮室,也可以一起進行,一起完成。滅吳、蜀後,罷兵守城,怎麼可以再徵用勞役呢?你是司空,和當年建未央宮的蕭何一樣,自然有建造宮室的職責呀。”

陳羣又說:“從前漢高祖劉邦只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滅亡後,宮室都被大火燒燬了,因此蕭何才修建了武庫和穀倉,這些都是急切需要的設施,可漢高祖看到這些建築造得很壯麗,仍然氣沖沖地責備蕭何不該把它們造得過分豪華。如今吳、蜀尚未平定,實在不應該大興土木。人想要做件事或者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沒有找不到藉口和辯解之詞的。何況您是天子,沒有誰敢違抗您的旨意。如果以前您打算拆毀武庫,就可以說不能不拆毀它;如果以後您打算再修復它,又可以說不能不修復它。如果您一定要做的事,固然陛下打算不會屈從於臣下的言辭,但是如果您能斷然回心轉意,也並非是臣下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當初漢明帝想修築德陽殿,鍾離意極力勸阻,漢明帝就聽從了他的意見,可後來還是動工修建了,宮殿建成後,漢明帝對大臣們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是鍾離尚書還在,這座德陽殿也蓋不成了。’所以說,當帝王的怎麼會懼怕一個臣子,其實都是爲了老百姓啊。現在臣下不能讓陛下留意傾聽我的意見,比起鍾離意來,我可差得太遠了!””曹叡於是有所減省。

安然離世

青龍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237年2月7日),陳羣逝世,諡曰靖侯。其子陳泰嗣任。曹叡追思陳羣之功德,於是分給陳羣戶邑,並封一子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陳羣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