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雎是什麼人?他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唐雎是什麼人?他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雎是戰國時期魏國策士,不知道沒關係,本站小編告訴你。

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以摧枯拉朽之勢先滅韓趙,繼而於公元前225年滅魏。魏國滅亡後,秦王竟然腦子進水,向安陵國(今河南鄢陵西北)揮舞橄欖枝:“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屬國,國君爲魏襄王之弟安陵君,國土面積僅有方圓五十里。秦王滅魏後突然大發慈悲,非但不指揮秦軍乘勝追擊碾壓安陵國,反而去做用五百里地交換安陵國五十里國土的賠本買賣。英明神武的秦王突然智商爲零,作出如此有悖情理的舉動,誰信?!

唐雎是什麼人?他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更牛的是,安陵君明知胳膊擰不過大腿,反而像只煮熟的鴨子嘴還硬曰:“承蒙大王看得起安陵國。按說,大王以五百換五十,安陵國佔了天大便宜,理應從命!不過,這五十里國土雖小,卻是先王恩賜之地。因此,臣不敢與大王交換,以免愧對列祖列宗。順便說說,安陵國上下的態度是‘願終守之’!”

這番話說得相當硬氣,除表明婉拒態度外,更明確向秦王下戰書:“安陵國舉國上下願爲堅守祖宗基業而死戰!不服,放馬過來!”安陵國王何來的膽氣與實力,敢與強秦叫板?正義?正義在戰爭面前就是個口號而已,必須建立在國家實力之上!僅憑正義二字就能讓強秦不戰而退?這個腦洞開得夠大!

更不可思議的是秦王的反應:在收到安陵君回覆後,他竟然忍氣吞聲接受安陵君‘願終守之’的戰爭挑釁,僅僅表現得“不說(悅)”。秦王如果想滅安陵國,比捻死一隻臭蟲更容易。秦王是良心發現,抑或有所顧慮?都不是,完全是《魏策》史官們的創作需要!

接下來,安陵君派出唐雎進入秦國,於是,唐雎不辱使命,在秦廷開始名垂千古的精彩表演。

(二)唐雎玩命

安陵君唯恐回覆秦王的書信遭曲解,特意專程派嘴炮高手唐雎爲特使入秦,詳細向秦王面述拒絕交換土地的具體原因。可是,從唐雎在秦廷的言辭可以看出,他只是在鸚鵡學舌機械重複安陵君回信中的言辭,毫無新意可言。

秦王接見唐雎後,沉着臉質問:“‘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我強秦滅韓亡魏,勢如破竹。只因爲貴國國君是有德長者,寡人不忍心兵戎相見,才提出以十倍之地交換,卻遭到安陵君一口回絕。寡人的好心被當成驢肝肺,這難道不是明目張膽輕視寡人?

唐雎按照與安陵君商量好的商量好的口徑對答:“非也!寡君豈敢輕視大王!實在是‘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大王即便以千里之地交換,安陵君也不敢出賣祖宗基業,何況僅有區區五百里地!大王,您想多了!”

秦王想不到小小安陵國居然“狗坐轎子——不識擡舉”,風度頓失惱羞成怒威脅唐雎:“唐先生,您可見識過天子發怒的後果?”唐雎冷笑回答:“臣未嘗聞也。”

秦王極其誇張地向唐雎形象描繪出天子之怒的嚴重後果。唐雎不甘示弱,也針鋒相對向秦王展示兔子急了還咬人的現實,同時“挺劍而起”,一副同歸於盡的架勢,逼得色厲內荏的秦王當面服軟。

不得不佩服魏國史官的想象力!將指揮強秦橫掃六國的秦王,描繪成欺軟怕硬的典型慫包。問題是:唐雎何來“劍”?隨身配件?秦王竟然允許外國使臣攜帶佩劍與自己單獨見面?

唐雎是什麼人?他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2張

如果真是這樣,應該稱讚秦王英勇無畏還是該痛罵他狂妄腦殘?唐雎如果是暗藏短劍面見秦王,如何通過嚴格安檢?何況,“挺劍而起”與《陳涉世家》中的“尉劍挺”,均爲拔劍之意。如果唐雎拔的不是佩劍,就只可能是拔秦王的佩劍。

但是,據“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長跪”細節推斷,古人主賓相見,採取正統坐姿跪坐(席地而坐),臀部着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放在膝上。假設秦王攜帶佩劍,雙方已經脣槍舌劍,秦王豈不會提防唐雎突然搶奪自己身上的佩劍?而不論是秦王挺身拔劍,還是唐雎突然發難,由於他們均跪坐,都必須“跽”。

跽是臀部離開小腿挺直的戒備動作(《鴻門宴》中項羽面對樊噲氣勢洶洶的突然闖入,就採取過這個戒備動作,“項王按劍而跽”),這個動作雖然過程極爲短暫,但是都會給對方留出戒備時間。

如果是唐雎“跽”而奪秦王佩劍,秦王居然毫無戒備任其得手?

結論是:唐雎不論帶劍上朝還是搶奪秦王佩劍,均無可能!

(三)澠池相會

唐雎此舉,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在澠池羞辱嬴政曾祖秦昭襄王如出一轍:

秦昭襄王被藺相如戲耍一番,成就藺相如“完璧歸趙”美名數年後,爲扳回一局,約趙王“會於西河外澠池。”宴會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秦昭襄王誠邀“趙王鼓瑟”後,令史官記錄“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以示羞辱。藺相如照葫蘆畫瓢,懇請秦昭襄王擊秦地用瓦製成的樂器“缶”。

“秦王怒,不許。”藺相如手捧“缶”上前,跪地再次請求秦昭襄王演奏,並威脅道:“您再不演奏,臣與您的距離僅有五步,臣就用缶砸死您,和您同歸於盡!”秦昭襄王無可奈何,萬般不願敲了一聲“缶”。

秦昭襄王雄才大略,爲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但在澠池會中,卻被描繪出自取其辱貪生怕死的慫包。古代一跬步約今75釐米,兩跬步爲一步,即一步約等於150釐米。5步即750釐米,摺合爲7.5米。

唐雎是什麼人?他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3張

也就是說,藺相如距秦昭襄王至少7米。

這麼遠的距離,且藺相如此時爲跪姿,嚴重影響到擲“缶”的準確性。即便“缶”準確集中秦昭襄王,泥土燒製的瓦器豈能危及性命?秦昭襄王就不避不讓泥塑木雕般端坐當靶子?更可笑的是,秦廷侍衛見勢不妙“欲刃相如”時,藺相如展示武林絕學獅子吼,“張目叱之”,嚇得秦廷侍衛們心驚肉跳兵刃落地“左右皆靡。”這是歷史還是演義?

既然如此,爲何《魏策》將唐雎吹成與專諸、聶政、要離並列的第四刺客?《史記》亦將藺相如視爲秦王的剋星?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反抗強暴是弱者的理想。強秦一統天下固然是歷史潮流,但對六國來說,秦國卻是威脅各國生存的頭號強敵。因此,在實力不濟的前提下,只能塑造英雄出來鼓舞士氣,讓英雄們在強秦淫威面前英勇不屈,爲弱國和弱者揚眉吐氣,以得到精神上的短暫愉悅。

因此,唐雎不辱使命也藺相如威逼秦王,都是史官們罔顧歷史真相虛構出的一廂情願的意淫而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