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代廉吏楊昌浚爲何被打入污點官員的“另冊”?原因是

一代廉吏楊昌浚爲何被打入污點官員的“另冊”?原因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引子:一提起“清末四大奇案”,人們馬上會想起“楊乃武與小白菜”,而這一“奇案”因爲電視劇的傳播而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主角之一的浙江巡撫楊昌浚更是被人嘲弄和痛罵至今。

然知曉歷史的人,卻無不爲之抱不平。因爲這個楊昌浚實在是清末一個有名的廉官。

一代廉官爲何會遭人嘲弄?

勉爲蒼生留十稔

說到楊昌浚,就不得不提到一幅畫。這幅畫的題名便是《周濂溪愛蓮圖》,畫的作者正是這位楊昌浚。他在畫上還題了一首詩:

畢曲蓮塘路,荷開望裏深。

花多逼水面,船小放波心。

放棹幽芳襲,,香氣滿湖侵。

末尾落款是“略師新羅之筆海上云溪外史楊昌濬畫並題”。

又一個“蓮圖騰”的推崇者。

又一個周敦頤清廉精神的承傳者。

原來,這個楊昌浚正是地道的湖南人,是湖湘廉官文化的又一代表人物。

一代廉吏楊昌浚爲何被打入污點官員的“另冊”?原因是

楊昌浚(1826-1897),字石泉,號鏡涵,別號壺天老人,湘鄉縣神童鄉豐樂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西陽鎮)人。他生於清道光六年,卒於清光緒二十三年。自幼聰慧,身材魁梧,臂力過人,二十歲跟隨晚清大儒羅澤南讀書,二十五歲補縣附學生員。後跟隨羅澤南出徵與太平軍作戰,加盟曾國藩的湘軍。咸豐六年,其父死,回家守孝三年。

咸豐十年,應左宗棠之招,復出從軍。先後擔任任知縣加同知、衢州知府、浙江儲運道、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撫、甘肅布政使、護理陝甘總督、漕運總督、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陝甘總督兼甘肅巡撫、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病逝後,清政府誥贈其爲太子太傅,在其任職過的地方建立專祠。前後居官五十餘年(其間任封疆大吏二十二年),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楊昌浚十世布衣,其父楊榮琥只是一個手工藝人,以幫別人織物維持生計。苦出身的楊昌浚養成了儉樸的生活方式。

咸豐年間,楊昌浚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他從鄉鄰那裏借來三吊錢和三個鹹鴨蛋上了路。一路上省吃儉用,順便爲別人抄寫文書和做苦力。到達京城後還剩一吊錢和一個半鹹鴨蛋。考中後,他將剩下的錢和鴨蛋帶回家中,交給其母親,說以後要以此來教導後人。這樣的故事在他的老家流傳很久。

他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家族內“秉忠誠以繼宏農傳統,持廉潔以振清白家聲,勵志修身家齊治國平天下,誨耕讀,習文奮武展雄略”的家訓,奠定了楊昌浚清廉自好的品質。

做官後的楊昌浚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他這種品質。由於自小家寒,父親爲他娶了鄰居陳翁四歲的女兒做童養媳。陳氏比他小半歲,小時兩人就一齊放牛砍柴,嬉戲玩樂,有着深厚的感情。楊昌浚在外求學,父親常常在外打工,陳氏便在家充當了主要勞動力,下地耕田,蓬頭赤足,好像粗婢一樣。楊昌浚做官後,親族都嫌陳氏配不上他。這時,一個穀米富商願意以良田十畝銀千兩,及其他豐厚的嫁妝將其獨生女兒嫁給他。這麼優厚的條件,使長期處於貧困線的楊家父母心動了。父母與楊昌浚商議,不料他堅決拒絕,說:“陳女素勤勞、孝順而人無失德,容言亦不下中人,兒但見其善,不知其他,何得輕棄稔知之佳婦而別求不知之人呢?世俗人的等級觀財富觀皆鄙夷不足道,兒方欲力挽世風,歸於厚淳,何得身自捂之?吾家歷代素寒微儉樸而崇尚勤勞,此正富家小姐之所難安、兒之所引爲驕人者。女家亦甚寒素。女父與吾父皆至誠君子,累世通家,何得以素所驕人者自餒,便做鮮仁缺德事傷害人?兒與該女夫妻名分早定,雖各以禮相待,言不及謔,然彼此實心相愛重,由來很久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安忍棄糟糠,使其飲仳離之恨,滋我終身之愧!願母勿復言!”

一席話,將父母說得無言以對。見兒子態度堅決,父母也果決地拒絕了富商的好意。

一次,楊昌浚回湖南老家,偕夫人徒步去拜望岳父,岳母準備設宴款待,楊昌浚急忙阻止:“我久不吃家鄉的紅薯、豆腐、蔬菜,只此幾樣便夠。”並招呼夫人一同下廚。吃飯時,作陪的都是兒時舊人,見他筷戳紅薯,吃得香甜爽口,都起而把盞,稱其是“不忘根本的薯蔬總督”。當時的兩江總督沈葆楨遠道而來探望,觀看了屋東的菜園,這時蘿蔔、芥菜受風搖曳,長勢喜人。楊昌浚以家中小菜招待了這位遠道來的朋友,沈葆楨不禁食之過量。隨即在粉牆上寫下了蘇子瞻的《擷菜詩》:“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替這位“薯蔬總督”解嘲。

然而,對於布衣蔬食的生活,楊昌浚卻很是怡然自得。

發達之後不忘本,考驗的不僅是楊昌浚的善良人品,更彰顯了他高大的人格。

楊昌浚的“不忘本”還體現在對待窮苦百姓的關愛上。

他自始對貧苦百姓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家附近有一條西陽河,村裏人要外出,就只能靠一條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永濟橋,年久失修,一到春夏季節多雨水期,橋面溼滑,不少人因此掉進河裏。咸豐元年,他前往當時的湘鄉縣城趕考。由於剛下過雨,他一不留神,跌進了河裏。幸虧他會游水才得以自救。

回家後,他對父親說,他成就功名後一定要將橋修好,不再讓村民遭受他這樣的危險。

1882年,在外爲官的他,一直未忘家鄉的橋。他出資從四川運回大量長條石塊,督建了大埔大橋。此橋在建國後修建溪口水庫,才被水淹沒。而今只要是枯水季節,此橋仍能使用。據當地人說,楊昌浚在其家鄉一共修建了四座橋,其中三座至今仍在使用。

對於家鄉人,楊昌浚是如此;對待其他地方的百姓,楊昌浚仍然是“一屢心思,除卻國計民生,別無牽掛”。

一代廉吏楊昌浚爲何被打入污點官員的“另冊”?原因是 第2張

同治元年,楊昌浚在日記中寫道:

“兵毒之餘,加以饑饉又益以瘟疫。每過一村,縱剩數人亦顛倒在地,奄奄天氣,皆朝不保夕。自思百姓至今日,昔楚極矣!而浙人爲尤盛。”提到開化縣城“惟敗壁當立,瓦石遍地” ,“氣象蕭索,令人垂涕”。字裏行間,透露出楊昌浚對處於戰亂中的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擔憂。

同治九年,楊昌浚正式擔任浙江巡撫。此時的浙江飽經戰亂,一片蕭條。楊昌浚先在民間微服私訪,瞭解農民所病所急、漁民商人致困的關鍵所在,除了繼續力行原有便民措施以外,秋後以工代賑,廣招閒民流入興修水渠山塘,嚴明勸勤懲惰的獎罰制度。春初集州縣吏胥培訓骨幹力量,確立勸農懲惰辦法,取締賭館、煙館、乩壇和民間暗娼。在此期間,他還發動部屬吏胥在西湖四周、外湖白堤兩側廣植楊柳,並賦詩一首:“手植垂楊三萬株,春來新綠滿西湖。他年若過雙堤路,漫道棠陰繼白蘇。”

淮泗大水,山東一帶流民遍野,楊昌浚拿出自己的傣祿,組建貧民區,收養災民達四萬八千餘口,並且還親自來到災疫區體察民情。

此外,楊昌浚還敢於同惡人做理性的鬥爭。浙江撫署內曾經有一惡吏,人稱“郭老虎”,串通藩臬州縣以及地方官紳,勾結京官閹寺,包攬詞訟,以至魚肉善良,獨霸一方。在楊昌浚以前的幾任巡撫制臺都反被他控制。楊昌浚在任布政使等職時便已查得郭老虎不少劣跡,任巡撫不到一月,他便故意委派“郭老虎”去查一大案,趁此機會抓住他受賄作弊的把柄,由此全面調查他,追究他以前所有的罪行。最終將“郭老虎”判以極刑,並將參與官僚一併查獲,任命了一批新的官僚,官紀爲之一肅。當時便流行了一民謠:“清官到任,老虎落阱。”

曾經幫辦江南軍務、後來官至光祿寺卿的雷以諴親筆贈聯:“弛驟羣才,盡歸軌躅;彰明九德,大正紀綱。”大正紀綱,正是楊昌浚從政爲民的真實寫照。

楊昌浚擔任浙江巡撫七年,光緒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左宗棠在給光緒帝的奏摺中曾對高度評價了他的該段歷史:“楊昌浚以餘杭案去官,時論異同,臣固無庸置喙;然觀浙民去思之切,亦足見其無負於浙人也。”

光緒三年,在他從浙江巡撫任上罷官回家時,當時在武昌任知府的長子楊彥規聞訊後,星夜起程,在其父之前匆匆歸家。楊彥規到家後,見家人都養尊習奢,衣綢戴錦,不能恪守楊昌浚平日“粗衣淡食作本分人家”的嚴訓。急喚縫衣匠趕製全家人的大布衣帽鞋襪,分送散居各地的弟侄男女等,嚴誡“不得穿尺綢寸錦惹老父嗔怒”。楊彥規又帶頭辭退過多的僕傭,只允許每戶留男僕兩人、女傭一人。家人以這樣的舉止迎接楊昌浚的歸來,足見身教之嚴、家教之緊。

一代廉吏楊昌浚爲何被打入污點官員的“另冊”?原因是 第3張

杭州罷官回來之後,他用自己的俸資在家鄉修得土磚平房十間,和一個簡單的家院,購得田產30畝。後來楊昌浚再次出仕,官任陝甘總督兼甘肅巡撫的時候,他的小兒子曾寫信給他,說近來鄉里一蔣姓人家以平時一半的價格出賣田產,希望家中能再購得田產40畝。楊昌浚回信說:“已有田四十畝,山、土若干,再不憂溫飽;比舊時、比他人家已屬過分,添產何爲?但益愆累耳。”

婁底市博物館至今仍收藏着當年左宗棠送給楊昌浚的木刻壽聯的上聯:“知君神仙中人,勉爲蒼生留十稔。”下聯是:“憶昔湖山佳處,曾陪黃菊作重陽。”“勉爲蒼生留十稔”是對楊昌浚準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