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樵夫拿着棗木棍衝進皇宮,說出三個字,讓大臣膽戰心驚

樵夫拿着棗木棍衝進皇宮,說出三個字,讓大臣膽戰心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懶”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居然有三十餘年不上朝。此人就是盡人皆知的萬曆皇帝。這個萬曆皇帝是真沉得住氣,不管內政外交,還是治國安民,哪怕是萬曆三大徵這樣的大規模對外戰爭,萬曆皇帝都能處之泰然,行若無事,一頭扎進後宮就是不露面。不過,在萬曆四十三年,一件大事的發生,卻讓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都走出深宮,走上朝堂面見大臣。

樵夫拿着棗木棍衝進皇宮,說出三個字,讓大臣膽戰心驚

《明史》記載,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巍峨莊嚴的紫禁城中,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一個衣衫不整的大漢,手中揮舞着一根粗壯的棗木棍,從東華門衝進皇宮,一路見人就打,直接衝向慈慶宮,皇太子朱常洛當時就在慈慶宮中。明朝開國數百年,從未發生過這種不可思議之事,光天化日之下皇宮內居然有了刺客。宦官雜役、宮女等人,一個個驚駭不已,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大漢最後衝到慈慶宮大殿前,宮內宦官們才反應過來,倚仗人多勢衆,把這個刺客當場抓住。巡城御史劉庭元和刑部官吏,對刺客進行了初審。刺客起初胡言亂語,瘋瘋癲癲,貌似就是個瘋子。經再三盤查,刺客才說出“實情”,自稱名叫張差,薊州井兒峪人,是個樵夫,砍柴爲生。因爲與鄰居鬧糾紛,報官後無人理睬,氣憤不過一時癲狂,就來到京師告御狀,誤打誤撞闖入皇宮。

樵夫拿着棗木棍衝進皇宮,說出三個字,讓大臣膽戰心驚 第2張

刑部於是以瘋癲之人誤入皇宮結案,並上報朝廷。一場風波看似就要平息。但刑部有個主事王之寀,是個有心之人。他見此案疑點重重,且人犯明顯是在裝瘋賣傻隱瞞實情,刑部主管官吏卻視而不見,匆匆結案。王之寀於夜間獨自進入刑部大牢,私下提審張差。《明史》記載,王之寀只說了一句話,就讓張差說出實情。

樵夫拿着棗木棍衝進皇宮,說出三個字,讓大臣膽戰心驚 第3張

王之寀提審張差時,張差起初依舊前言不搭後語,假作癲狂。正趕上牢中開飯,王之寀對張差說:“吐實與飯,否則餓死!”張差到底沒見過什麼世面,又實在飢腸轆轆,生怕真的被餓死,於是就交待實情:他有兩個親戚在京城謀生,有一天帶到家裏一位宮裏的公公,讓他跟着這位公公去幹大事,事成之後給他幾畝地。他就跟着公公來到京師,好吃好喝好招待。幾個月後,在這個公公的指引安排下,他才衝進皇宮,直奔太子的慈慶宮,“遇人輒打死”。

王之寀大爲吃驚,當時皇帝正在爲立皇儲之事鬧家務,皇太子朱常洛是正牌繼承人,但萬曆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卻想把太子取代,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王之寀意識到,此事背後隱藏着極大陰謀,幕後元兇很可能與鄭貴妃有關。事關重大,王之寀立即連夜上書,向皇帝報告實情,因案情重大,他建議朝廷在文華殿進行朝廷會審,文武百官、九卿六部三法司都應到場。

樵夫拿着棗木棍衝進皇宮,說出三個字,讓大臣膽戰心驚 第4張

王之寀不知道的是,鄭貴妃的弟弟鄭國泰,已經在朝廷各部上下打點,打招呼通關節。朝廷大員們也深知,鄭貴妃深受皇帝寵愛,是個惹不起的厲害角色,都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王之寀卻不依不饒,聯合陸夢龍等一批正直官吏,非要把此案查個水落石出。在他們的一再堅持下,當年五月二十一,朝廷百官參加的會審如期舉行。

會審開始後,一幕奇觀出現了。文武官吏們誰都不敢趟這個渾水,《明史》記載,“將訊,衆鹹囁嚅”。十幾個主審官竟然無一人肯開口問案,哼哼唧唧不敢開腔。刑部員外郎陸夢龍是個愣頭青,他見沒人開口,於是當仁不讓主持審案。陸夢龍按照規矩,傳令拿上刑具,“呼刑具三,無應者”,連喊三遍,連刑具都沒人敢動。陸夢龍拍案大怒,手下這才把刑具送上來。

人犯張差見勢不妙,來個竹筒倒豆子,把前因後果全部交待出來。原來,指派張差的公公,就是鄭貴妃的親信宦官龐保。文武大員們聽得心驚肉跳,連聲叫苦。陸夢龍又問張差:“龐保讓你進宮幹什麼?”張差說了三個字:“打小爺!”小爺是民間對皇太子的尊稱。文武大臣們好比聽到晴天霹靂,眼看事情要鬧大,一個個心寒膽戰。刑部郎中胡士相趕緊站出來說:“此不可問矣!”強行終止了審案。寫審理結果時,主筆官吏嚇得“躊躇不敢下”,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陸夢龍急的親自下手,才把報告寫完。

案情在真相大白的最後關頭被定格,但衆人都已心知肚明。萬曆皇帝卻完全被鄭貴妃迷住,有意心存袒護。他甚至打破多年不上朝的習慣,於五月二十八上朝,召集文武大臣,當面處理此事。皇帝一錘定音,此案就是張差、龐保等人的個人行爲,應予嚴懲,與他人無關。在他授意下,皇太子朱常洛也表態:“瘋癲之人宜速決,毋株連。”萬曆皇帝還嚴厲斥責大臣們,誰要再提此事,就是離間他們父子關係。結果張差、龐保被處死,鄭貴妃安然無恙。堅持查明真相的王之寀、陸夢龍卻被貶謫出京。

萬曆皇帝不僅幾十年不上朝,還貪戀美色無視國法,連貴妃謀害太子這樣大逆不道之事,都稀裏糊塗予以遮蓋,使得朝野正直之士大失所望,“明亡於萬曆”一說,確實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