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

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爲您講解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三十萬南征大軍在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和西平侯沐英的統率之下,浩浩蕩蕩向雲南進發。十二月,雲南元軍主力在曲靖白石江被明軍擊潰,主帥達裏麻被俘。消息傳回昆明,蒙元在雲南的最高統治者樑王把匝剌瓦爾密倉皇出逃。此前多次殺害明朝派來和談使者的把匝剌瓦爾密自知難逃死罪,於是在絕望中自殺。

次年閏二月,沐英攻破大理,將盤踞雲南數百年的段氏勢力徹底消滅。到了七月雲南大部平定之後,傅友德和藍玉奉旨班師,朱元璋將鎮守雲南的重任交給了他最信任的養子沐英。

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

洪武年間:靖江王、周王、岷王,朱元璋堅定的執念。

靖江王朱守謙

在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之中,“親王守邊”一直是最重要的國策,雲南自然也不例外。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朱元璋開始考慮解決麓川王國對於雲南的威脅。麓川王國位於今雲貴高原西南部、緬甸中北部,是當時中南地區的第一強國。

當時朱元璋所有的成年皇子中,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楨、齊王朱榑、潭王朱梓和魯王朱檀都已經各自就藩,剩下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蜀王朱椿也只有16歲,顯然無法勝任雲南複雜多變的政治局面。萬般無奈之下,老朱想起來此前已經被罷黜的侄孫朱守謙。

朱守謙是朱元璋長兄追封南昌王朱重四的嫡孫,洪武三年封爲靖江王,封國廣西桂林。但由於其在桂林胡作非爲,七年前被老朱安排回鳳陽老家種地反省。但無論如何,這位現年26歲的靖江王正當壯年,在兒子指望不上的情況下,朱元璋也只能相信這位侄孫了。

居鳳陽七年,復其爵。徙鎮雲南,使其妃弟徐溥同往,賜書戒飭,語極摯切。—《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 第2張

可惜朱守謙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他到了雲南之後依然惡習不改,《實錄》對靖江王在雲南的所作所爲是這樣記錄的:“復奢縱滛佚,掠殺不辜,黷於貨財,豪奪暴歛,號令苛急,軍民怨諮。”朱元璋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將其再次召回鳳陽,並在寫給沐英的信中婉轉承認了自己用人上的失誤。

(洪武二十年五月)庚申,遣使齎敕諭西平侯沐英曰:…往歲…又因靖江王不才,以大理印行令旨,皆非道理。致其侮慢,上累朝廷,繼今不許一人往平緬,惟靜以待之。…(《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二》)

周王朱橚

靖江王既然不成器,朱元璋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養子沐英身上。而沐英果然不負衆望,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使用前無古人的“三段式”火槍射擊法,一舉擊潰麓川王國象軍主力,史載“斬首三萬餘級,俘萬餘人。”此後麓川國王思倫發多次調兵反撲,均被沐英擊敗。迫不得已之下,思倫發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一月遣使乞降。經此一役,西平侯沐英在雲南聲威大震,萬民歸心。

雖然沐英是養子,和朱元璋之間也稱得上感情深厚,但這樣巨大的聲望還是讓老朱感到了一絲不安。於是在十二月的時候,周王朱橚以“擅棄其國來居鳳陽”的理由,被老朱下旨謫遷雲南。爲了安撫養子,朱元璋特地寫信讓沐英負責安排周王在雲南的宅第,又再次強調雲南軍政仍由沐英負責。但實際上週王隨行的護衛官軍人數高達5000餘人,說明周王此次遷鎮雲南,目的並不簡單。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丁卯,敕河南右護衛及儀衛司曰:周王遷鎮雲南,應有官軍、校尉、儀仗俱遣赴雲南參侍。命河南布政使司與道里費,由陝西連雲棧陸路以往。於是指揮僉事李興率軍馬五千五百人啓行。—《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九》

周王朱橚,是此前朱元璋諸子之中唯一沒有戍守邊疆的親王。因此比起他的兄弟來說,這位周王殿下從小就沒吃過苦,平日裏仗着父母寵愛一向吊兒郎當,比起靖江王朱守謙來說,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區別。朱橚在雲南的表現史書未載,但是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老朱就讓周王重新復國河南。而在洪武二十五年正月周王來朝之時,對於雲南的風土人情一問三不知,氣得老朱大罵他是“古今至蠢者”。至此,朱元璋讓宗室親王坐鎮雲南的兩次努力均告失敗。

岷王朱楩

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 第3張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六月,傷心過度的沐英也不幸去世。長子和養子的雙雙去世,給了風燭殘年的朱元璋莫大的打擊。他追封沐英爲黔寧王,諡昭靖。當年十月,又封沐英長子沐春爲西平侯,繼續出鎮雲南。在沐春的誥文之中,老朱深情回憶了自己和沐英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提出了對沐春的要求。

朕視爾父猶子。思昔提攜,猶動首育之心。爾當思爾父相從之幸,毋忘釋難之恩。忠誠爲國,夢寐存心。則鬼神有鑑,福祿永昌矣!—《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二》

雖然老朱讓沐春子承父業,但這位固執的皇帝並沒有斷掉讓親王鎮守雲南的念頭。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五月,朱元璋下旨組建雲南中護衛,並下令在雲南修建岷王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九月,朱元璋第十八子,17歲的岷王朱楩正式之國雲南。

岷王原來的封國是岷州,《明史》對此的記載是:“初岷王定都岷州。上以雲南土曠人悍,必親王往鎮之,故命岷王改都焉。”但是和其父沐英不同,沐春的攻擊性要強的多。

朱楩還沒到,沐春就開始下絆子了。他上奏太祖朱元璋,表示朝廷把精銳的雲南左、右二衛官軍改爲岷王護衛之後,自己無法對其調遣,勢必削弱雲南駐軍的實力,請予以恢復。老朱認爲沐春的話有道理,同意了他的請求,這樣最精銳的雲南官兵又回到了沐家的掌握之中。

而在朱楩到了雲南之後,沐春的小動作依然不斷。他以雲南境內姚安府多荒田爲由,把岷王護衛軍士調去種地。對此朱楩當然不能容忍,在打了小報告之後,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太祖下詔姚安府境內屯田軍士,仍撥隸雲南護衛。朱楩算是扳回一局。

總結:明太祖洪武朝,是執行親王守邊政策最爲堅決的年代。而云南作爲新歸附的區域,其政局的穩定與否,對於大明王朝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儘管靖江王和周王兩次出鎮雲南均以失敗告終,朱元璋還是派出岷王做第三次的嘗試。

建文年間:沐家配合朝廷削藩,趁機將岷王勢力趕出雲南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明年爲建文元年。當年九月,在討伐麓川叛賊刀幹孟之時,西平侯沐春突然于軍中去世。

由於沐春無子,其弟沐晟襲封西平侯。筆者在上文曾經提到,沐英因朱標去世而傷心欲絕,說明二人關係非常良好。而不論是沐春也好,沐晟也罷,和皇太孫朱允炆的關係也延續了上一代的情誼。因此朱允炆登基之後,對沐家非常倚重。而沐家從自家在雲南的勢力着想,也非常支持皇帝削藩的政策。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沐晟上奏岷王朱楩過錯。朱允炆順杆而上,趁機將其廢爲庶人,徙居漳州。雲南的軍政大權,就此全部落入沐家手中。作爲投桃報李,沐家的雲南兵始終是朝廷對付燕王朱棣的重要兵力來源。

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 第4張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殉國,朱棣隨即登基爲帝。朱棣爲建文朝被廢的幾位弟弟一一平反,朱楩也被從漳州召回南京,復封岷王。對於沐家在靖難戰爭中的站隊,朱棣自然非常不滿。因此岷王在復封之後,立刻重返雲南,朝廷和沐家的一番爭鬥在所難免。

永樂年間:岷王鬥爭失敗,漢王拒絕出鎮

雲南問題,始終是朱棣心中的一根刺。他在登基之後立刻不計前嫌,派朝廷降將左都督袁宇前往雲南整肅兵備,等邊境寧靖之後就鎮守雲南。袁宇有另外一重身份,他是岷王妃的弟弟,因此朱棣才選擇他去雲南爲岷王復國先打基礎

賜書岷王楩曰:今遣都督袁宇赴雲南整肅兵備,鎮撫一方。凡事可與計議而行。夫藩屏至重,賢弟宜慎出入,謹言,節飲。庶諸夷有所瞻仰,而不負兄之所望。—《明太宗實錄卷十下》

對於朱棣的意圖,沐晟當然心知肚明,此時沐家在雲南羽翼已豐,因此他並不懼怕和岷王再來一次正面對抗。

八月,朱楩和沐晟的矛盾便集中爆發。《實錄》對沐晟的表現是這樣記載的:“所爲鹵莽,間信小人,干犯岷王”。對此朱棣雖然將沐晟召回南京嚴詞斥責,但是對於沐家在雲南的龐大勢力,人心未穩的朱棣也不敢過於緊逼。權衡利弊之後,朱棣咬牙讓沐晟重新鎮守雲南,並雲南都司屬衛聽其節制。對於弟弟朱楩,朱棣也只能悻悻然地說一句“晟雖有罪,置之度外可也”這樣不痛不癢的話。

最終朝廷在和沐家的對抗中全面落敗,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九月,朱棣宣佈岷王有罪,雲南左、中、前三護衛全部革除。左都督袁宇,以及後來派往雲南的順昌伯王佐也被全部召回南京。

不甘失敗的朱棣想起了自己的次子朱高煦,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高煦被封爲漢王,封國雲南。朱棣之所以想把自己最有軍事能力的兒子派到雲南,目標當然是希望朱高煦能將雲南的軍政大權奪回來。可惜這位漢王殿下志在天下,對雲南這個邊陲之地根本看不上眼。

初高煦受冊封,命居國雲南,切切以不欲遠去爲辭。—《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明太祖時代爲何三次派遣親王出鎮雲南? 第5張

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漢王真的到了雲南,以他不安分的性格,是否會深入中南半島用兵以建功立業?一旦漢王在雲南養成勢力,明宣宗上臺以後只怕對他也是鞭長莫及。漢王的最終結局,自然也會大爲不同。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在漢王拒絕前往雲南之後不久,就發生了對安南的滅國之戰。西平侯沐晟憑藉在這一戰中的戰功,被進封爲黔國公,沐家在雲南的勢力至此不可動搖。

洪熙年間:明初帝王對雲南大權的最後一次努力

朱棣去世後,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爲明仁宗。對於乃祖乃父心心念唸的雲南,仁宗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仁宗第八子朱瞻塏被冊爲滕王,封國雲南。而爲了滕王之國做準備,仁宗封滕府長史司長史姚友直爲雲南布政使司左參政,仍掌滕府長史司事。

姚友直是洪武二十七年的進士,曾經做過宣宗朱瞻基的老師。仁宗派這樣一位人物出任滕府長史並且兼職雲南布政司高級官僚,顯然也有着自己的心思在裏頭。

可惜的是滕王朱瞻塏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閏七月去世,年僅17歲,尚未來得及就藩。明皇室染指雲南的意圖,再一次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