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姜維到底是誰

  姜維是誰?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姜維(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漢族人。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軍工官銜達到大將軍。死後追封爲“開明王。”關於姜維的背景會讓很多人感到糾結,既是謀士、文官。也是武將,善戰。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姜維像

  姜維是蜀國軍師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對蜀國可謂功不可沒。他本是魏國人,在被諸葛亮用離間計遭到魏國猜忌的時候,走投無路之下歸順了蜀國。他從魏國歸附蜀國之後,隨諸葛亮參加了四次的北伐。諸葛亮在途中逝世後,他從容鎮定,利用計謀安排了撤退,讓司馬懿被死的諸葛嚇退。在獨掌軍權之後,他決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業並統一天下。他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雖勝多負少,但是掏空了蜀國的國庫。直到劉後主投降,蜀國滅亡,劉禪命令他帶軍投降的時候,他還假意投降,利用鍾會反叛的機會復興蜀漢,由此可以看出看對蜀國的衷心。

  有人覺得,諸葛亮之所以重視姜維,不僅是因爲姜維的文韜武略對北伐有利,也對促進民族團結有幫助。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而姜維的生活比較節約,也正好對了諸葛亮的胃口,因爲諸葛亮一向覺得應該節儉。從這些方面來看,諸葛亮器重姜維也就很正常了。

  姜維,歷史長河中一個不能湮滅的才子。不可遺忘的靈魂。

  姜維墩是怎麼來的

  姜維墩遺蹟在今甘肅省臨洮縣的城東嶽麓山頂。地勢頗高,可以俯瞰整個臨洮縣和周邊的5公里範圍。規模是南北長度爲22米,東西寬度爲14米,高度爲10米,中間的夯層厚度爲0.14米。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第2張

  姜維墩

  姜維墩並不是三國時期姜維建造的,姜維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個墩臺都是建造於秦漢時期,是秦漢時期的烽燧,後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隴西郡治最高的瞭望臺。之所以被稱爲姜維墩,是因爲姜維北上伐魏的時候,多次取道於此,因此得名。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國後期的大將,是諸葛亮衣鉢的傳人,可是他是武將出生,智謀畢竟不及諸葛亮,諸葛亮身亡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在公元238年多次進行北伐,動搖了蜀國的根本。

  不過在北伐途中,姜維勝多負少,消耗也是蜀國輕於魏國,但是兩國實力本就懸殊,雖然蜀國的消耗較輕,但也動搖了國之根本,而反觀魏國,卻可以支撐這樣的長久戰爭。姜維在第十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整個蜀國也走向了滅亡。

  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招降鍾會,讓鍾會反叛,意圖給蜀國謀取一線生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後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將,死的悽慘,連屍身都被魏國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於姜維的故里,一處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

  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

  姜維在歷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幾個典故,其中最爲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禍。”這一典故直到現在還是被很多歷史學家稱讚,也是很多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談笑。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第3張

  姜維避禍

  姜維避禍,說的是姜維在祁山與鄧艾相持,稍占上風,卻因爲宦官黃皓與想要取代姜維的右將軍閻宇狼狽爲奸,向後主進讒言將其召回。姜維被迫班師,求見後主不得,卻通過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維氣憤欲殺黃皓,被郤正勸止。郤正建議姜維帶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禍,並列舉四大優勢: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累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姜維大喜非常感謝郤正,次日召集衆將,對漢中防禦體系進行了周密部署後率軍北上沓中屯田。

  通過姜維避禍的歷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爲防患於未然和補救於事後,可以從態度分爲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爲正當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

  姜維,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從政治家倫理方面言之,姜維可算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中當之無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盡本職超越了極至”

  蜀國第四代掌權人姜維簡介

  姜維,生於公元202年,卒於公元264年,享年62歲。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少時和母親同住,父親姜冏戰死之後,姜維被郡裏任命爲中郎。後期爲蜀國名將,官拜大將軍,在蜀國位高權重。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第4張

  姜維劇照

  姜維本是魏國將領,但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姜維在諸葛亮的離間計之中,被魏國懷疑有異心,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蜀國。他深受諸葛亮的重用,傳承了諸葛亮的衣鉢,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後期,隨被費褘等人猜忌,兵權有所削弱,但是在費褘死後,姜維可謂是獨攬軍事大權。

  諸葛亮死後,姜維依舊率領蜀國軍隊北伐曹魏,大勝兩次,小勝四次,更有其餘小敗幾次,不過總體上來說算是勝多負少。不過蜀國朝中有人反對姜維的北伐,畢竟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戰爭消耗國力,蜀國只會越發的虛弱。

  之後,姜維被偷襲之後,大勢已去,劉禪舉國投降。姜維卻不甘心,他假意投降魏國將領鍾會,希望可以策反鍾會,以鍾會反叛魏國來贏得蜀國的生機。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而姜維在一邊看到大勢已去,提劍自刎。

  姜維有勇有謀,可是蜀國當時已經國力衰弱,一時的假意投降並不能改變什麼,魏國兵強馬壯,蜀國就算能阻擋一陣,但也只是強弩之末,最終的結局已經不會變了,所以姜維才知道鍾會反叛失敗,蜀國再沒有機會了。

  後人是怎樣評價姜維的

  歷史總是牽動着一些好奇者的心,人們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麼,想要知道真相到底是如何……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第5張

  姜維像

  姜維這個人,評價極高,一些歷史學家對於他的評價僅次於諸葛亮,文武雙全,而且謀略不遜色他的師父。而歷史總是見仁見智的,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收穫所有的掌聲和罵聲,姜維也是一樣,褒貶不一。讚賞聲和批評聲總是不絕於耳。

  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這是許多人很少提及的: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荊州派關係之目的;姜維則是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更是複雜無比。實際上,針對他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那麼美好。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裏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裏——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如這句名言所說,每個人眼裏的姜維都是不一樣的,這涉及到價值觀與人生觀,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三國那個紛亂的人才輩出的年代,姜維,用他的一生書寫了一篇壯麗詩歌。

  姜維和趙雲一戰誰輸了

  趙雲,字子龍,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名將。他單槍匹馬,所向無敵。是劉備忠實的部將。姜維投降蜀國時,曾經和趙雲有過一戰,關於此戰的成敗,衆說紛紜。

揭祕三國曆史上的真正的姜維到底是誰 第6張

  趙雲像

  有一說法是趙雲敗了,因爲在戰中,趙雲有過大驚的表情,還有在回來之後對姜維讚賞有加。從這些可以看出來,姜維的實力超出了趙雲的想象,所以纔會驚訝甚至方寸大亂,所以從這些來看,是趙雲敗了。

  但是另一說法是趙雲勝利了。驚訝不過是因爲對姜維實力的錯判,本來以爲姜維只能走幾個回合,但是沒有想到姜維竟然和他對敵並且沒有失敗的跡象。至於讚賞是因爲趙雲已經很久沒有再逢敵手,所以對姜維能擋他的攻勢如此之久頗爲驚訝,進而欣賞姜維。

  這一點的佐證還有姜維在投降蜀國之後,謀略方面拜諸葛亮爲師,諸葛亮將畢生所學傳於姜維,但是武學方面卻是跟的趙雲。趙雲的趙家槍,就是通過姜維傳下去的,所以說,趙雲的武力應該是勝於姜維的。

  當然,另一波人反對,他們認爲趙雲其實算不上名將,充其量也就是個比較勇猛的保鏢罷了,和姜維這種統率三軍的人沒有辦法相比。但個人認爲,即使趙雲不是真正統領三軍的主帥,但在那個以能力爲尊的亂世,趙雲能在蜀軍中頗受尊敬,即使有劉備等人的提攜,和他個人的能力肯定也離不開。

  趙雲和姜維不過是不同的發展路線,若是單挑的話,姜維應該是不敵趙雲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