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清官陳壽:死後家屬竟然無餘錢爲他安葬

明朝清官陳壽:死後家屬竟然無餘錢爲他安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去過遼寧興城古城的人,或許對那裏的“祖氏石坊”都不陌生。其實,早在祖氏石坊興建的一百多年前,古城裏曾經有三座牌坊。值得一提的是,那三座牌坊是爲同一位官員所建。是誰有如此的功勳和聲望,令當時的寧遠城百姓如此尊敬和推崇呢?

據史料記載,那位剛直不阿、愛民如子的清官就是明朝中葉官至刑部尚書的陳壽。

陳壽,字本仁,原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歷任戶科給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陝西巡撫、南京刑部尚書等職。他一生爲官四十年,嚴於律己,恪盡職守,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尤其是他終生遵循爲官“不喜隨意彈劾官吏,不喜爲子弟親友爭功或謀取好處,不喜金錢財物”的“三不喜”信條,更爲人們所敬佩。

從小就講禮義信用

說起陳壽,今人最先想到的無疑是寫《三國志》的那位。而明朝的這位陳壽,雖沒有一支生花妙筆,但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

陳壽出生在一個軍事世家。當然,不是高級軍官家庭。陳壽的祖父陳志弘於明洪武年間代替兄長到遼東服兵役駐守寧遠衛(今遼寧興成),當時爲解決兵源不足的難題,朝廷規定關外衛所的官兵多以世襲爲主。因此,陳壽的父親成人後也披甲入伍,定居寧遠。

1440年(明正統五年),陳壽出生時,家中已經十分貧困,僅靠其父微薄的薪餉維持全家的生計。即便這樣,父母仍節衣縮食供他入私塾讀書,後又把他送到寧遠衛儒生賀欽的門下繼續學業。貧苦的生活加上良好的教養,使陳壽從小就頗講禮義信用。據《寧遠州志》記載,一次,小陳壽在路邊撿到別人遺失的錢財,他坐在原地等到天黑,終於盼到了失主並原物返還。這次拾金不昧的善舉一時在小城裏傳爲佳話,大家都誇獎陳壽從小懂事,長大後必成大器。

明朝清官陳壽:死後家屬竟然無餘錢爲他安葬

經過刻苦攻讀,陳壽在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鄉試中考中了舉人。雖然功名並不算高,但在以駐防軍士及其家屬爲主要構成的寧遠城居民中,這已經是考學上的一大突破了。寧遠衛的鄉親們在爲陳壽慶賀之餘,特意在城中的大街上爲他修建了舉人坊。

鄉親們的勉勵和厚望,激勵着陳壽更加發奮讀書,終於在七年後的殿試中脫穎而出,考中進士。陳壽考中進士的消息在寧遠城中再次引起轟動。因爲自1428年建城以來,四十多年間寧遠城不但沒出過進士,連有幸參加殿試見到皇帝的學子也沒有過,陳壽一路過關斬將,爲寧遠百姓爭了氣。爲嘉勉陳壽,鄉親們又在城中爲陳壽修建了進士坊,以紀念寧遠衛出了首位進士。

剛直不阿惹惱權貴

1472年,考中進士的陳壽,被授官戶科給事中。從此,他帶着一輩子不貪做清官的信念登上了官路。戶科給事中雖然是一個七品小官,但權力可以說並不小。給事中是言官,主要工作就是監督戶部的工作情況,並彈劾不法官員。這正是陳壽一直想做的。

陳壽在戶部給事中任上,恪盡職守,明察秋毫,並注意分別是非真僞。一次,他去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巡邊視察,發現軍營中的一些軍官不僅橫徵暴斂,而且作風很不檢點。回京後,陳壽立即上書彈劾,最終這些軍官都被免職了。他曾闡述心跡說:“我的父親告誡我不要擔任主管刑罰的官吏,說那樣容易冤枉好人。其實靠言語進諫的官員更能冤枉人,因此我得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冤枉好人。”

然而,由於陳壽的剛直不阿,也得罪了朝廷裏的一些權勢人物。陳壽曾經彈劾萬貴妃的兄弟及皇帝寵臣樑芳、僧繼曉等人,因此惹惱成化皇帝,一度將其下獄。後來經一些正直大臣求情,陳壽獲釋並回戶部擔任都給事中,但在明憲宗在位期間,陳壽始終得不到重用和提拔,在戶科給事中的位置上一熬就是20多年。

1488年(弘治元年),成化皇帝病逝,他的獨子朱佑樘即位,是爲弘治皇帝。弘治帝是明朝比較有作爲的皇帝,剛主政的幾年裏政治比較清明。這時,一位叫王恕的官員出任吏部尚書,他唯纔是舉,看中了陳壽的才幹和能力,向皇帝保舉提升陳壽爲大理丞。

大理丞是主管重大案件審覈的官員,雖然只是五品官,但在朝廷中的地位不可忽視。儘管王恕做了幾番努力,但無奈這位新任的吏部尚書在朝廷中反對派甚多,他們藉口已經不惑之年的陳壽閱歷淺、對刑律外行,鼓動皇帝下旨調陳壽到南京任光祿少卿,後又改任主管祭祀的鴻臚寺卿一職,晉階爲正四品,將陳壽明升暗降削去實權,並使他遠離北京中央政權。


延綏邊塞建戰功

南京的鴻臚寺卿是個閒職。明朝官場上,南京基本屬於養老的地方。48歲的陳壽,政治生命似乎到頭了。 但是,陳壽卻毫不在乎,接到命令後立刻捲包袱上路了。到了南京之後,不但每天堅持讀書,還經常給中央寫奏章,獻計獻策。他堅信,國家總會有用到他的那一天。1500年(弘治十三年),60歲的陳壽終於等來了中央的召喚——升任右僉都御史兼延綏巡撫。

延綏是陝北的兩座重鎮,即今天的延安和綏德,在當時卻處在臨近蒙古部落的邊境,比較荒涼。蒙古滿都魯部落可汗脫羅乾的兒子火篩經常率部騷擾明朝邊境,陳壽之前的幾任巡撫官員都因爲防禦不力而被朝廷撤職或問罪。陳壽到任後,馬上着手整頓軍旅,他將軍隊分爲十道,分別駐守在各個戰略要地,彼此互相應援,從此軍勢大振。

第二年,蒙古滿都魯等部落相約聯合進犯明朝邊境,試圖得到更多的財物,他們先是以百餘騎兵引誘明軍深入,陳壽麾下的諸位將領見狀請求出戰。而陳壽卻穩坐軍中,他分析了對手的兵力,判斷這是敵人的誘兵之計,於是他將計就計,沉着地指揮所部應戰。陳壽不顧花甲之軀,親自披掛上陣率領數十名騎兵到對方陣前,然後又帶領兵士們下馬席地就餐。蒙古軍隊不知這是何種戰法,爲謹慎起見,慌忙退走。陳壽趁着對方的疑惑後退之機,命令部下吹響號角,頓時明軍各道兵馬乘勢追擊,驅散了進犯的蒙古軍隊。

明軍凱旋後,論戰功當給陳壽加一級俸祿,部下有人勸他將兒子和親屬的名字一同上報朝廷受賞,但卻遭到了陳壽的堅決反對。平素陳壽對親屬、隨從要求十分嚴格,親屬從沒有人利用陳壽的權勢作威作福,陳壽還要求幾個兒子靠本事成就一番事業,不能依靠父親的權力謀取私利。

陳壽擔任右僉都御史兼延綏巡撫期間,深得當地百姓的擁護,也受到了皇帝的嘉賞。任職兩年多以後,1503年(弘治十六年),陳壽結束了短暫的戎馬生涯,回到南京任右副都御史。

明朝清官陳壽:死後家屬竟然無餘錢爲他安葬 第2張

親友資助歸葬江西

1506年,明武宗即位後,大太監劉瑾依仗皇帝的寵幸,任意妄爲,專橫跋扈。給事中戴銑、御史薄彥徵因爲彈劾劉瑾遭到牢獄之災。素來清正廉潔的陳壽得知消息後,冒死上書皇帝願以身相保。劉瑾得知後大怒,下令免除陳壽的二品官職,革除俸祿,並罰米2300石、布1500匹。

陳壽平時清廉不取,除去俸祿外,一無所有,被命罰米布,貧苦不能償,只好上書自訴,劉瑾也知道他的清貧,只好免除對他的物質懲罰。1514年正月,陝西地方主官廖堂因貪暴無度激起民憤,吏部尚書楊一清認爲陳壽剛直果敢、政聲極佳,又有過在陝北任職的經驗,熟悉陝西一帶的地理和人文,遂推舉他任陝西巡撫。陳壽到任後,首先懲治了廖堂的勢力,官吏的風氣得到好轉。然而,陳壽的這次任職時間很短,僅半年後朝廷就調任陳壽爲兵部右侍郎。

陝西軍民士商得知陳壽調離的消息後,傾城相送,把陳壽所坐之轎圍了個水泄不通,百姓們號哭挽留,難捨難分,陳壽深深爲之感動,不得不因此推遲了一天行期。據史料記載:“軍民數千人,擁集撫臺,泣留公(指陳壽)。公曰:君命也。出城之日,號呼之聲震地。”

離開陝西的第二年,陳壽以年老爲由請求辭官休養,但沒有獲得朝廷的批准。相反,爲表示對陳壽多年清廉爲官的肯定,朝廷還任命他爲南京刑部尚書。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83歲的陳壽死於任上。嘉靖皇帝悲痛萬分,追贈其爲太子太師,正一品官階。

陳壽高齡去世後,由於生前沒有積蓄,家屬竟無錢爲之安葬。南京的兵部尚書李充嗣、應天府尹寇天敘等人,仰慕陳壽的品行和人格,出錢爲他殯殮。數年後,由祖籍的親友資助,將陳壽歸葬祖居地江西新干,墓地至今尚存,後人還保留有記載陳壽名字和事蹟的族譜,並把他奉爲家族的楷模,世代祭祀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