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治爲何不殺武則天 唐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是什麼

李治爲何不殺武則天 唐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李治爲什麼不殺武則天

李治畢竟不是李世民,對武則天,他做不到狠下殺手。其實早在唐太宗在世時,星象大師李淳風就曾向李世民透露過“唐三代後,女主武王”的批命,因而那個時候,李世民就有誅殺武則天的念頭。

據說太宗臨終前,將李治叫到身邊,也曾有過類似的囑咐,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性格懦弱敦厚的李治早與武則天暗通款曲,怎麼可能狠得下心殺害那個令他迷戀至深的武媚?

太宗駕崩後,李治一登基便忙得不可開交。於國,他要打理好父親留下的盛世王朝,高舉太宗皇帝勤政愛民的偉大旗幟,將大唐建設成一個威儀四海的強盛帝國;於家,他要處理好朝堂之上錯綜複雜的宗親關係,以及後宮女人間的勾心鬥角,爭風吃醋。作爲一國之君,李治承受着常人無法想象的巨大壓力,而這個階段,能懂他並適時給予心靈撫慰的只有感業寺內的武則天。

在王皇后與蕭淑妃日益激烈的鬥爭形勢下,他終於如願以償地接她回來了,從此,武則天成了李治生活上的親密伴侶,朝政上的鐵腕搭檔,在此後的二十年裏,他二人並肩作戰,將李唐江山的盛世輝煌推上了一個新的巔峯。

唐高宗執政後期,因長期操勞國事而積勞成疾,身體每況愈下,一度發展至目不能視,需要長期呆在宮中靜養的地步。而此時,武后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所以高宗意圖廢后是確有發生過的事。至於他爲什麼不殺武后,私以爲,一方面是於心不忍,另一方面也是力不從心的緣故吧。

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年號是什麼

李治爲何不殺武則天 唐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是什麼

網絡配圖

在唐高宗李治繼位前,大唐皇帝的年號幾乎沒有變動過,例如唐太宗在世時,一直使用“貞觀”爲年號,直至太宗殯天。而高宗執政期間,曾先後使用過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十四個年號,如此高頻率地改換年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關於唐高宗頻繁變更年號的原因,歷史上衆說紛紜,總結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國事紀念論”,即每逢國家有大事發生,就要改換年號,像廢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響大唐國運的事件,高宗認爲必慎重對待,遂改國號以作紀念。

這個說法能從史書工筆之上發現跡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見”,便改國號爲麟德,又好比“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於是又改國號爲儀鳳,由此可見,將變更國號視爲一種大事記,亦未嘗不可。

至於另一種說法則意義更爲深遠。高宗執政之初還不曾頻繁變更國號,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無疑是武則天成爲皇后之後。衆所周知,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打破常規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後,使高宗頻繁更換年號,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稱帝,又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年號,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則天通過變更年號,體現自己與李治並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並以這種形式讓天下百姓先入爲主地習慣“改變”,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這都是爲其將來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爲帝所做的準備。聯想到武則天稱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創新的施政舉措,頓覺前期的年號變更不過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遠比常人所想的更爲廣大。

揭祕唐高宗李治是好皇帝嗎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開國之後繼承大統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光芒掩蓋下,李治的歷史功績常被後人淡化,多數人評價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經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其實,做一個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麼容易,想來唐玄宗李隆基從先輩手中接過錦繡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釀成了足以顛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亂。

遙想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龍馭殯天,時年二十二歲的高宗李治一下子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副重擔,這時,他的壓力可想而知。

爲了當一個好皇帝,他風雨無阻天天堅持上朝,周旋於先帝欽點的顧命大臣長孫無忌等人之間,下了朝還要馬不停蹄走訪民間,體察民意,本着一顆愛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處理國家大事,這種種跡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無爲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愛民,這也就是爲何唐高宗執政時期唐朝疆域最爲廣大,政治最爲清明,物產最爲豐盛,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高宗執政前期,與武則天共同掌管軍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也從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勢力對朝政的干擾,使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進入了一個鼎盛的時期。然而後期出現的帝后爭鋒的現象,則是高宗面對日漸強勢的武則天,感到難以制衡,索性讓權於武后的結果。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擁有殺伐決斷的勇氣,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績來說,他依然稱得上是個稱職的天子。

唐高宗李治在位多少年

李治爲何不殺武則天 唐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是什麼 第2張

網絡配圖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於貞觀二十三年繼承大統,是爲唐朝建國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歲成爲一國之君,五十六歲壽終正寢,總共在位三十四年,這三十四年間,他先後經歷了改立皇后、處死公主、驅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勵精圖治,終與天后武則天一同開創了盛世大唐的後貞觀時代。

李治與武則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臺上的鐵腕搭檔與對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遺老大臣長期把持朝政,後宮有王皇后與蕭淑妃兩股政治勢力爭鬥不休,一時間竟沒人把這位初登大寶的天子放在眼裏。

若沒有武后的輔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淪爲傀儡,斷不會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後宮,成爲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對武則天自然恩寵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後期,武后專權,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李治遂起了廢后之念。還得說武則天技高一籌,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劃下,李治的廢后計劃徹底破產,至此之後,他對獨攬大權的武則天再也無能爲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飽受精神與病痛的雙重摺磨後,終於告別了人世。

武則天從此再無制約,更加肆無忌憚,遂廢中宗李顯,貶爲廬陵王,趕出長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個胸無大志之人,面對暴戾強悍的母親自然不敢有多意見,竟然主動提出禪讓王位,請母后登基爲帝。武則天欣然接受,於是,時年六十七歲的武則天榮登大寶,燦爛輝煌的大周時代正式到來。

李治的妃子都有哪些人

在武則天回宮之前,唐高宗李治最寵愛的是妖冶狐媚的蕭淑妃。蕭淑妃家世顯赫,她是南朝士族蘭陵蕭氏一族的望族,齊樑皇室後裔。相傳她美貌聰慧,能歌善舞,是由高宗的叔叔——漢王李元昌親自引薦入宮的女子。

當時還是晉王的李治對她視若珍寶,愛不釋手,一娶了她即封爲良娣。

高宗登基後,蕭氏被冊封爲淑妃,地位雖比不得位正中宮的王皇后,然而蕭淑妃頗爲爭氣,接連爲高宗誕下了一位皇子和兩位公主,頓時成了李唐江山的大功臣,因此越發趾高氣揚,不把王皇后放在眼裏。

王皇后本就不得寵,又膝下無兒,面對蕭淑妃的飛揚跋扈,正苦無對策之時,陳王李忠的生母劉妃獻上一計:欲扳倒蕭淑妃,得藉助武氏。

王皇后一聽,茅塞頓開,立刻祕密差人前往感業寺,命削髮爲尼的武則天蓄髮,準備回宮。

高宗聞聽後喜不自勝,於是,在王皇后的一手安排下,已然懷有龍種的武則天很快得以回宮。

王皇后這招果然奏效,未過多久,武氏誕下嬰兒,高宗的全副身心都在她身上,蕭淑妃頓時失寵,氣急敗壞地前往昭儀宮找武氏理論,一張因妒恨而尤顯醜惡的嘴臉更招致高宗厭惡。

王皇后自以爲除掉了眼中釘,豈料不久她便發現當初接回武氏的做法完全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比起蕭淑妃,武則天的手段要高明得多,她不僅獨佔了高宗全部的寵愛,而且很快用計使高宗廢掉了王皇后,立自己爲後。

李治爲何不殺武則天 唐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是什麼 第3張

網絡配圖

被廢爲庶人的王氏與昔日情敵蕭氏一同被囚禁別怨,很快被武則天以殘酷的手段迫害致死。

一代女皇武則天愛李治嗎

若無唐高宗李治,一代女皇武則天或許只是感業寺裏常伴青燈古佛誦經的一個尼姑,永遠沒有機會登上自古男人專屬的政治舞臺一展抱負,因而,私以爲,武則天是愛李治的。

她當然是愛他的,就憑他與她年少相識,兩小無猜的純真情感;就憑他一朝登基爲帝,後宮佳麗成羣,依然不忘舊愛,接她從感業寺回宮;就憑他爲她廢黜皇后,改立她爲中宮,許她參與國事;就憑他立她的兒子爲儲君,一心要把最重要的王位傳給他們的孩子……武則天愛李治,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然而如若有朝一日不愛了,那便只有一種理由:她要擺脫這個男人的束縛,獨自坐擁江山,靠自己的力量在朝廷政務上大展拳腳。

早在王氏貴爲皇后之時,武則天就以一條扼殺公主的苦肉計欺騙了自己的愛人,繼而成功除掉王皇后與蕭淑妃這兩塊絆腳石,順利登上了高宗的後位。這麼說來,其實很早之前,武則天對高宗的愛就伴隨着政治因素,沒那麼純粹了。

李治後期,對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天后武氏可謂又敬又怕,男人對女人的愛,本身也有一個“溫柔和順,容易駕馭”的大前提,換言之,一個男人一旦對他的女人感到畏懼,就很難再談愛她。而處在帝后爭鋒大環境下的武則天,內心想必也是如此。

曾經的恩愛夫妻在人生的晚年卻同牀異夢,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然而武則天是一個何等具有政治野心的女人,一個心懷鴻鵠之志的女強人,怎麼可能只在男女情愛這小圈子裏兜兜轉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