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自毀長城:建文帝朱允炆一招棋錯丟掉了整個江山

自毀長城:建文帝朱允炆一招棋錯丟掉了整個江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難”的名義發動叛亂,公開向建文帝開戰。於是大明王朝進入一場慘烈的“南北戰爭”。這時候處於南方的建文帝,其手下已經無多少大將可用,而北方的很多將領都歸順了朱棣,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建文帝朱允炆算來算去,就只有年已65歲的老將耿炳文可以委以重任,於是任命他爲北伐主帥,率領30萬大軍(其實只有13萬)北上討伐朱棣。

先說說耿炳文此人,他是明朝的開國大將,其名氣雖然和徐達、常遇春、胡大海、藍玉等人無法相比,然而也是戰功赫赫,彪炳史冊。翻翻他的功勞簿看看吧。耿炳文算是朱元璋創業的第一批員工了,他是安徽鳳陽人,朱元璋的老鄉,他的父親耿君用跟隨朱元璋作戰,在長江戰死,耿炳文承續父親的職位,繼續爲朱元璋征戰。

耿炳文打仗的本領是槓槓的,公元1357年,耿炳文攻取張士誠的地盤長興,張士誠派李伯升率十萬大兵進行反撲。當時長興城內只有七千守軍,而朱元璋派來的援軍也被李伯升夜襲擊退,在這種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耿炳文不慌不忙,隨機應變,居然憑七千孤軍與十萬敵軍相持一個多月,“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餘。”後來在常遇春的配合下,擊潰李伯升的主力部隊,耿炳文還在追擊戰中殲滅敵軍五千多人。此戰使耿炳文威名遠揚,也讓他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在以後歷次的大型戰役中,耿炳文一直是重要人物,他跟隨常遇春等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擊敗元朝大將乃兒不花,還南征雲南。手裏握着大把戰功,因此,朱元璋在論功行賞時,將耿炳文與徐達、常遇春等人並列,還因爲他的長興保衛戰而封他爲長興侯。

自毀長城:建文帝朱允炆一招棋錯丟掉了整個江山

列舉這麼一大堆,只是說明:建文帝派遣耿炳文北上討伐朱棣應該是明智的,至少不是錯誤的,只有這樣的百戰名將才能勝任如此大任。然而,老將軍碰到了新情況。北上的部隊剛進入河北,進駐真定,就遭受挫折,駐守雄縣的前鋒九千多人被朱棣全殲,鄚州失守。

前期的失利,可能暴露了耿炳文的一個短板:善於防守,不善於進攻。善於消耗,不善於決戰。這個缺陷導致朝廷部隊進一步的失利,當時耿炳文手下大將張寶被俘,朱棣故意將其放回,放風說要進攻真定。耿炳文的軍隊分別駐紮滹沱河南北兩岸,一聽說真定將遭受攻擊,耿炳文慌忙將南岸部隊調往北岸,以保真定。然而,部隊剛剛渡河,朱棣的軍隊就發動奇襲,趁着耿炳文軍渡河時候隊列不整的情況,將其橫插截斷,耿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慘重,“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爭門,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計。”

然而,耿炳文畢竟是一代名將,他的部隊一旦成功收縮戰線,撤回真定城,就變得堅不可摧。朱棣連攻三日,真定城絲毫不動,穩如磐石。朱棣說:這是開國老將,打不過,我們撤,於是撤圍而走,“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雖然一時戰敗,但此時真定城中尚有十萬大軍,固守不成問題。然而這時的金陵卻亂了陣腳,被一時的戰敗所嚇倒,居然認爲耿炳文無能,將其撤換,以李景隆代替,還找個理由逼其自殺。這一撤換極其要命,李景隆主導明軍,迎來更大的失敗,在白溝河慘敗,幾乎全軍覆滅。耿炳文至少守住了真定,李景隆卻一路敗退到山東濟南。後來又是李景隆打開金陵城門,主動投降朱棣。

如果建文帝繼續重用耿炳文,以制約燕王,戰局未必如後面那樣潰敗,而耿炳文一死,等燕王南下時,朝中已無大將可用。不要因爲一時的挫折而撤換能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能人在,總會出現轉機的。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殺,死前他幹了一件令人驚詫的事情——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於香山碧雲寺。將死之人,爲什麼還要幹這樣一件看起來沒用且自打耳光的事?我們知道,崇禎在天啓七年繼位,八月底登基的他,僅僅過了兩個月,就開始對皇兄信任的大太監魏忠賢下手了。撤銷魏忠賢宮內外一切職務,發配到鳳陽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對魏忠賢由發配改爲抓捕,錦衣衛派員對魏忠賢嚴加押送,對跟隨的餘黨,立即擒拿。據說發配途中的魏忠賢得知此訊時,正在一家客棧聽小曲, 逮捕令加上淒涼小曲,使魏忠賢萬念俱灰。次日凌晨,魏忠賢在住所上吊自殺。隨後崇禎皇帝開始討伐閹黨,對亂政太監開始大規模清算。

自毀長城:建文帝朱允炆一招棋錯丟掉了整個江山 第2張

他下令召回諸邊鎮的鎮守中官,使宦官不能再擁有兵權。即位之初的崇禎帝,對宦官深具戒心,禁令不斷。下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宮門,讓宦官失去交接外廷的機會。但是十七年後,崇禎皇帝又幹了厚葬魏忠賢這等令人捉摸不透的事。有一種說法,是崇禎之所以這麼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際,聽了隨從太監曹化淳說了這樣一句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顯然,在太監們心目中,魏忠賢比東林人那幫大臣更能幹、更實用。那麼,崇禎是不是最後也是如此默認呢?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崇禎執政十七年,最大的變化,是對宦官的態度的轉變,在執政之初,他殺魏忠賢,體現了對宦官極度厭惡心態,而在執政中後期,他對宦官的態度又好轉起來,回到了皇兄天啓皇帝當初的怪圈,重新起用太監。

這位痛恨宦官的皇帝,下令免去那些在天啓朝被逮捕處死的閹黨官員的“贓款”,釋放他們的家屬。 京畿衛戍之權、監督軍隊之權,統統交付宦官。從討厭到依賴。這是爲什麼呢?不能排除,是大臣無能與無忠,令其皇帝失望。其次,只有太監,對皇帝亦步亦趨、言聽計從。崇禎皇帝或許感到,大臣們離心離德,還是身邊的奴才太監最聽話、值得信任。在李自成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崇禎在生命最後時刻做了深刻反思,繼位當初,剷除魏忠賢閹黨後,他重新起用了倡導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及復社人,但是這些人在國內動盪、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懦弱、酸腐和無能令其大失所望。而洪承疇等能臣,又在關鍵時刻,投敵變節,令信任他的皇帝顏面掃地。

崇禎帝朱由檢臨死前,寫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顯然,這位亡國之君把亡國之責算在了外廷下大臣頭上,而沒有指責內廷的太監。而他信任的太監,在國家危亡時的表現又如何呢?史書記載,這批宦官“挾勢恣肆”,掣肘將領,侵蝕軍餉,避敵殃民,謊報軍情,冒功請賞……無所不用其極。崇禎最後時期讓他們守城。結果李自成進京時一聲炮響,這支龐大的不男不女的特種武裝,立即作鳥獸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