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起引發千年爭議:爲爭功名不擇手段

吳起引發千年爭議:爲爭功名不擇手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羣雄爭霸的戰國初期(約公元前440年),吳起出生於備受強鄰欺凌的弱邦衛國。在他年少時,家境即由富庶走向敗落,這種環境造成了他求勝心強,熱衷功名,卻又狹偏易狂的心理。據史籍記載,吳起爲出仕送禮而耗盡家財,結果一官未得,反受同鄉譏笑。他由此狂怒,竟殺死非議自己的30多個鄰人後逃往魯國,臨行前聲言不做卿相不還家。

吳起引發千年爭議:爲爭功名不擇手段

網絡配圖

此後,吳起求學於儒家大師曾子,卻因在母親去世時不回家弔喪,被注重孝道的老師逐出。於是,求官若渴的他便橫下一條心在魯國從軍,悉心攻讀兵法,並在齊軍來攻伐時拜見魯君獻策請纓。魯國人見他岳父家是齊國名門,不願重用,吳起便斬下妻子首級,換來魯君封他爲將統軍,也由此留下千古罵名。吳起也確實是個軍事天才,弱小的魯軍經他訓練統領,竟一戰便擊敗在春秋戰國時素稱強大的齊國。不過作爲孔子同鄉的魯人不齒於吳起之德行,擢升他的魯君看到此人如此心狠手辣也深感驚悸,不久便把他辭退。吳起轉投魏國,被正準備變法求強的魏文侯起用。吳起在魏26年,“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同時又“闢土四面,拓地千里”。任魏西河(今陝西省境內)守將時,一再以少量兵力擊敗龐大的秦軍,佔據了黃河以西700裏之地,使原來強大的秦國一度岌岌可危,魏國變成戰國頭強。

魏文侯死後,武侯即位,吳起又不受信任,轉而投奔楚國,被楚悼王任爲相,僅一年便創造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顯赫成就。這個外來戶仕途上一步登天,又提出種種變法措施,招致楚國衆多貴族嫉恨。悼王剛死,那些大家貴族便招呼弓箭手圍住前去致祭的吳起。儘管吳起臨危顯智謀,趴在了按禮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故王遺體上,期冀弓箭手放過他,孰料亂箭還是如雨點般射來,吳起身中數箭,倒地而亡。

吳起引發千年爭議:爲爭功名不擇手段 第2張

網絡配圖

   楚肅王繼位後,嚴格按照楚國的法律“以兵器觸及王身者,夷三族”,挨個追查當初箭射楚悼王屍體者,找到了70餘家,全部滿門抄斬。吳起這一死法,拉上了好些墊背的同死鬼。 在列國爭霸時,吳起每到一地都能強軍興邦,確有過人之才。他的着述除《吳子》外大多散佚,卻仍留下“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謀國強軍之道。吳起還認爲“爭名”、“爭利”、“積惡”、“內亂”是引發兵禍之源,雖只論及膚淺表面,仍可謂在世界軍事史上最早探索了戰爭的社會根源。而另一方面,吳起所到之處均引發非議並最終被謀害,固然是因變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其個人道德缺失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據記載,吳起爲將時曾“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不過從他對親人也無情無義的行徑來看,此類舉動不過是籠絡下屬的手腕。當時被吮疽的士兵的母親知道此事忍不住哭起來,然而不是感激而是悲哀,認爲兒子受此拉攏定會送命。

吳起引發千年爭議:爲爭功名不擇手段 第3張

網絡配圖

以春秋戰國的孫武、吳起兩位著名兵家相比,着述孫勝於吳,武功吳過於孫,但後人往往尊孫武而輕吳起,正是因爲德重於才。縱觀千年的統軍征戰經驗,軍界公認仁、信、智、勇、嚴齊備,方具名將之風。古時雖有“謀大事者不拘小節”的辯辭,然而身爲將帥,想服衆仍需注重個人操守,才能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質。若只講權謀而鄙視道義,雖可得功利於一時,從長遠看必然滋生毒化社會風氣和敗壞軍人武德的負面作用。吳起在史冊上留下令後人讚歎的武功,但其爲爭功名不擇手段,卻應視爲古代兵家遺產中的糟粕。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吳起的結論可謂一語中的,那便是——“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