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解讀《琅琊榜》,還原歷史上的南樑之梁武帝

解讀《琅琊榜》,還原歷史上的南樑之梁武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琅琊榜》既是偶像劇也是正劇。說它是正劇,因爲它情節編排綿密、千里伏線,人物性格豐滿,並提供了諸多有智力含量的懸念,不狗血、不糊弄。而劇中的各種服飾、造型、器物和演員演技,都爲這部劇增色。說它是偶像劇,除了演員一律養眼好看之外,也因爲劇中對人物無限諡美。這種理想化的設置,會引導觀衆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我也想要那麼完美”“我也想和這麼完美的人在一起”。相比起來,更爲華麗的《甄嬛傳》反倒不那麼像偶像劇了,因爲它直麪人性中最黑暗之處,連甄嬛手上也沾有鮮血,雍正則戴了多頂綠帽子,正常人何嘗願意代入?

梅長蘇,多智近妖;靖王蕭景琰,多仁近詐。他們秉承着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在王權和泥淖當中未曾異化、未曾違心、未曾扭曲,所向披靡,沒有什麼他們實現不了的。當這些正面人物回首往事時,可以驕傲地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絕對正確,也走向了成功,問心無悔。

解讀《琅琊榜》,還原歷史上的南樑之梁武帝

正是這種完美讓人疑慮。就拿《琅琊榜》貫穿始終的核心情節“爲赤焰軍平反”來說,一個規模宏大的悲劇、一個催人淚下的驚天冤案,梅長蘇和靖王在隱忍十三年後,苦心經營,費盡心力,終得平反。這個故事設計得很完整,邏輯可信度也高。但它同樣體現了偶像劇的一個特點:完滿。

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樑國,所寫的並非真實歷史;但歷史上,確實有與《琅琊榜》的這個主線非常相似的事件,那就是西漢時的衛太子巫蠱案。我們可以來參照一下,理想化的歷史想象,和真實的歷史之間,會有什麼差異。

與劇中一樣,衛太子劉據的謀逆一案,一直是晚年漢武帝心頭一根刺,成爲禁忌;在一段時間後,也有人爲衛太子昭雪冤情,而武帝不僅親自平反,還明確地表達了懺悔;接着,衛太子的弟弟劉弗陵接任皇帝,同樣是有名的聖明天子。

《琅琊榜》當中,有一個人物始終沒有正面露臉,卻又陰魂不散,那就是祁王。他曾深受重用,聲望非常高,朝中多數人都附和他;他還擁有朝中最勇猛、戰無不勝的赤焰軍,掌握軍權,皇帝也無法節制;他的母親宸妃受寵,朝中但知祁王而不知皇帝。也正是這幾點,剛愎自用的皇帝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的經歷與之相似。劉據和武帝的性格差異頗大,武帝好大喜功,劉據仁柔喜儒,政治理念也有所不同。但這並不能就說這二人有什麼矛盾,至少在劉據年輕的時候。劉據剛出生,武帝就命人作《皇太子賦》,等於提前昭告天下這個剛出生的嬰兒就是太子。劉據加冠後,武帝爲他修建“博望苑”,讓兒子在那裏跟賓客往來,培養自己的勢力,“從其所好”。當然,劉據的勢力中,最重要的是衛青一族。武帝跟衛青說,你放心吧,衛太子的地位很穩,我要的就是這種能安定天下的太子。

但是,這種愛是有嚴格的條件的。當初寵愛的時候,《琅琊榜》中皇帝給祁王委以各種重任、漢武帝鼓勵劉據養士;等發現兒子不能按他的模子來成長以後,就說人家是政見不和,想除掉人家。帝王的心啊,海底針。

這個陰謀的高潮,《琅琊榜》中,是一品軍侯謝玉和懸鏡司首尊夏江的僞造告密信,聲稱赤焰軍勾結祁王進行謀反,成功地挑起了皇帝的憤怒,出兵屠盡了赤焰軍。而衛太子,也同樣是栽在小人的僞造證據之上,只不過,把培植了幾十年勢力的太子都扳倒的人,居然只是小小的水衡都尉,讓人更唏噓了。

這個水衡都尉江充,他嚴厲打壓權貴,又阻擋大長公主劉嫖進宮,還又彈劾衛太子派進宮問候武帝的人違規走馳道。他害怕太子即位後對他不利,便建議武帝進一步查清公孫賀(前丞相,衛皇后的妹夫)的巫蠱案,成立了“專案組”。江充勾結胡巫,到處說宮裏有巫蠱偶人,動輒收捕驗治,燒鐵鉗灼,大刑之下,無人不服。民間也互相誣告,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終於輪到皇后和太子了。“以次及皇后、太子宮掘地縱橫,太子、皇后無復施牀處”,挖了個底朝天之後,終於坐實了皇后、太子行巫蠱事、大逆不道之罪了。

當時的武帝正在甘泉宮養病,其實是將信將疑的。太子劉據無法見到武帝辯解,心慌意亂,只好和皇后一起,“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曰江充反”,殺了江充。黃門蘇文逃到武帝那裏,添油加醋地稱太子造反,武帝相信了,派兵剿殺劉據。劉據率部下和賓客爲將領,同時動員數萬市民與政府軍戰於長安城中,大戰十餘日,死傷數萬人。最終,衛皇后自盡、衛太子自盡,無數人頭落地。

不管是漢史還是《琅琊榜》裏,本質都是猜疑的皇帝,以手下的誣告爲契機,對整個皇族和文臣武將進行了一次大清洗,肅清了不服從分子。血流成河之後,太子(皇長子)造反便成了禁忌,誰都不敢再提。

只不過,電視劇中,有了英明神武的梅長蘇和蕭景琰的安排,這場冤案翻得徹徹底底,祁王及赤焰軍是絕對清白無辜,謝玉和夏江是豺狼心腸,皇帝是一個撥弄權術、猜暴殘忍又愚蠢無情的昏君。是非黑白一目瞭然。但在真實的歷史中,情況則複雜許多。

首先,衛太子確實有弄權的行爲,“賓客多以異端進”(《資治通鑑》卷二十二),而且在朝中確有相當明確的政治力量支持(以儒生爲主),這批人都是與武帝的政見不符的;其次,武帝清洗衛氏家族的決心很久之前就開始了,衛太子、衛氏家族與武帝之間,政治較量已然開始;第三,衛太子和衛皇后矯詔殺了武帝的使者江充,發兵造反,與武帝派來的軍隊大戰多日,都是確鑿無疑的,說是謀反一點也不冤;第四,江充背後必然有其他勢力,必然與諸侯王有關聯,因爲會有得益者……

解讀《琅琊榜》,還原歷史上的南樑之梁武帝 第2張

也就是說,能製造出一起驚天冤案,背後的利益勾連的複雜程度,遠超一部電視劇所能展現的容量。而所謂的蒙冤者,不是冤,只是在政治較量中的失敗者,獲得了許多同情而己。

從史書中我們都知道,衛太子被平反,是一個叫田千秋的低層官吏(高廟寢郎),上書爲衛太子喊冤,認爲太子是“子弄父兵”只是失誤,並非謀反,責罰就夠了。按理來說,這個層級的官吏的上書武帝未必看得到,看到了又怎麼可能理會?馬上殺掉還差不多。但漢武帝不僅聽進去了,發佈詔令稱太子沒有謀反,把參加殺太子的那批人或族或滅,還把上書的田千秋提爲大鴻臚,旬月間又擢爲丞相。而且,還建了“思子宮”和“歸來望思臺”,向天下昭告後悔之情。

不僅如此,武帝還發布了輪臺罪己詔,深深檢討自己過往的好大喜功、喜好征伐的國策。顯見,田千秋上書只是武帝的一個藉口,他其實早就後悔了,早就等機會給兒子平反了。這樣一來,尚未失去最後一點溫情和自省能力的武帝,比起劇中的昏君,形象又更爲複雜了。

兩千年前這起巫蠱案的核心是,衛太子所代表的儒家力量和晚年武帝代表的儒法吏和宦官系統的直接血拼,最終以起兵造反、兵敗而亡終結。衛太子固然值得同情,但不能說是冤案。

再來看《琅琊榜》,我們就會發現,偶像劇與真實歷史的區別就是,偶像劇可以清楚地劃分好人陣營和壞人陣營,而歷史卻不能。像祁王和林燮那樣的無辜天真的小白兔,從來未曾結過黨,從來未曾意識到政治風險並進行反擊,從來不曾施行任何有損公正清明之舉,還可以搶佔很大的權力,可能性很小很小。假如歷史上真有這麼一場赤焰覆滅之冤的話,背後一定有更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而不僅僅是冤案。

政治從來都很髒,尤其在根本不談法的時代。偶像劇可以塑造出黑白分明的正反兩派,可歷史不能,歷史總是曖昧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