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明朝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后悔了嗎?

揭祕明朝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后悔了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殺,死前他幹了一件令人驚詫的事情——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於香山碧雲寺。

崇禎在天啓七年繼位,八月底登基的他,僅僅過了兩個月,就開始對皇兄信任的大太監魏忠賢下手了。撤銷魏忠賢宮內外一切職務,發配到鳳陽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對魏忠賢由發配改爲抓捕,錦衣衛派員對魏忠賢嚴加押送,對跟隨的餘黨,立即擒拿。

據說發配途中的魏忠賢得知此訊時,正在一家客棧聽小曲, 逮捕令加上淒涼小曲,使魏忠賢萬念俱灰。次日凌晨,魏忠賢在住所上吊自殺。

揭祕明朝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后悔了嗎?

網絡配圖

隨後崇禎皇帝開始討伐閹黨,對亂政太監開始大規模清算。

他下令召回諸邊鎮的鎮守中官,使宦官不能再擁有兵權。即位之初的崇禎帝,對宦官深具戒心,禁令不斷。下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宮門,讓宦官失去交接外廷的機會。

但是十七年後,崇禎皇帝厚葬魏忠賢,這倒是令人捉摸不透。

有一種說法,是崇禎之所以這麼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際,聽了隨從太監曹化淳說了這樣一句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顯然,在太監們心目中,魏忠賢比東林人那幫大臣更能幹、更實用。

那麼,崇禎是不是最後也是如此默認呢?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崇禎執政十七年,最大的變化,是對宦官的態度的轉變,在執政之初,他殺魏忠賢,體現了對宦官極度厭惡心態,而在執政中後期,他對宦官的態度又好轉起來,回到了皇兄天啓皇帝當初的怪圈,重新起用太監。

這位痛恨宦官的皇帝,下令免去那些在天啓朝被逮捕處死的閹黨官員的“贓款”,釋放他們的家屬。 京畿衛戍之權、監督軍隊之權,統統交付宦官。從討厭到依賴。這是爲什麼呢?

揭祕明朝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后悔了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不能排除,是大臣無能與無忠,令其皇帝失望。其次,只有太監,對皇帝亦步亦趨、言聽計從。崇禎皇帝或許感到,大臣們離心離德,還是身邊的奴才太監最聽話、值得信任。

在李自成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崇禎在生命最後時刻做了深刻反思:繼位當初,剷除魏忠賢閹黨後,他重新起用了倡導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及復社人,但是這些人在國內動盪、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懦弱、酸腐和無能令其大失所望。而洪承疇等能臣,又在關鍵時刻,投敵變節,令信任他的皇帝顏面掃地。

崇禎帝朱由檢臨死前,寫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顯然,這位亡國之君把亡國之責算在了外廷下大臣頭上,而沒有指責內廷的太監。

而他信任的太監,在國家危亡時的表現又如何呢?史書記載,這批宦官“挾勢恣肆”,掣肘將領,侵蝕軍餉,避敵殃民,謊報軍情,冒功請賞……無所不用其極。崇禎最後時期讓他們守城。結果李自成進京時一聲炮響,這支龐大的不男不女的特種武裝,立即作鳥獸散。

歷史不容假設,但是不止一種答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以魏忠賢爲代表的太監羣是皇帝的好奴才,但身心殘缺的這個特殊人羣中,不可能出現憂國憂民的政治家,這樣的人,即便有心護主,也無意救民,從來不可能成爲歷史“正能量”人物。

揭祕明朝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后悔了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史實也證明這一點,清兵入關,愛新覺羅氏坐穩了中國江山。對明朝政體照抄照搬的建州女真人,起初對中國太監也是極度惡感。康熙四十年,清帝下令將魏忠賢墓夷爲平地。

然而,太監在晚晴時期,與晚明並無二致,不斷崛起安德海李蓮英這等“魏忠賢”式的人物,他們在國家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不比明朝宦官遜色多少,這種對宦官“由防到信”的怪圈,隨着中國歷代王朝興衰中不停重複上演,可以說,這是中國皇權體制的衍生品——血緣治國的政治,必然沒落,沒落的標誌,就是最後由一幫徹頭徹尾的奴才代行國家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