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這是後人對三國之一的蜀漢政權人才嚴重缺失的生動形象地描述。蜀漢人才缺乏,而將才更是奇缺,以致於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時,軍中將領已經到了捉襟見肘、不得不用武功平平的廖化爲前營先鋒的地步,而蜀漢的開國之初,那種 “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叱吒風雲、朝內軍中文武人才濟濟的壯觀氣象早已不復存在。那麼,人才濟濟的蜀漢何以落到如此的地步呢?有人說,這與時任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不無關係。那麼,諸葛亮究竟有哪些失敗之處呢?最近,一些媒體紛紛披露和解讀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並不成功的用人之道。

一、重用關羽,更吹捧關羽,結果使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慘遭東吳殺害。

關羽與劉備“寢則同牀,恩若兄弟。”其個性高傲,目中無人,但也有通情達理的一面。諸葛亮對他的特點應當說是相當瞭解的。然而,當“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於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時,諸葛對這種基本屬於瞭解情況的詢問,不是根據客觀情況如實相告,卻對關羽曲意奉承:“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這種不合實際的吹捧,使本來就個性高傲的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助長了他的自大情緒,埋下隱患於將來。及至後來陸遜假意稱頌他“小舉大克,一何巍巍!……將軍之勳足以長世”時,便“意大安,無復所嫌。”終於釀成了“大意失荊州”並遭到東吳殺害的悲劇。雖然荊州失守,關羽敗亡受多種因素影響,但諸葛亮的吹捧卻是他自我膨脹的催化劑。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二、重視法正,卻放縱法正,致使法正一生罪惡累累、黯然病逝。

法正原在劉璋手下爲官,“爲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於是,暗中投降劉備,爲引劉備入川立下大功,後又在攻取漢中的戰役中出謀劃策,功勳卓著,被劉備封爲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爲謀主。”然而法正任蜀郡太守後,德行方面並無改觀,“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這種違法亂紀的報復行爲,引起同僚的不滿。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啓主公,抑其威福。”素以執法嚴峻著稱的諸葛卻說:“主公之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爲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對於法正的放縱,他人只是請諸葛轉告劉備,加以約束,作爲軍師的諸葛亮不僅不答應,反而說其亂法有理,情有可原。那麼,諸葛亮爲什麼會說出如此失刑政的話呢?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原因。一是諸葛不願得罪或得罪不起法正。因爲法正此時的功績、地位、甚至智謀都在諸葛之上,且“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其實,諸葛亮深知,此時在文臣中只有法正是自己最有力最現實的競爭對手,由於法正深得劉備寵信,自己是難以直接撼動其地位的,因此只有縱其進一步違法亂紀,以招罷官甚至殺身之禍,自己纔有可能取而代之。只是諸葛亮的這一招“捧殺”尚未見大效,法正便病逝了。

三、使用黃忠,但時常壓制黃忠,致使黃忠一直屈居人下。

黃忠是劉備的主要將領之一,他作戰時,“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在攻取益州時立有大功,後又在奪取漢中的戰鬥中“推鋒必進……一戰斬淵”,再創奇功。因此,劉備決定提升黃忠爲後將軍。而諸葛亮卻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關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第2張

黃忠戰功卓著,劉備獎進他,理所當然。而諸葛卻要劉備遷就關羽,壓制黃忠,作爲軍師競可如此賞罰不明!這隻能說明諸葛亮在處理此事時懷有私心。本來,關、張與劉備恩若兄弟的關係就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馬超又是侯門之後,名望也很高,現在又提升黃忠爲後將軍,其地位似乎超過了自己,這當然是他不願看到的,但又不便明說,只好藉口怕“關羽不悅”來阻止。

四、提攜彭羕,卻構陷彭羕,致使彭羕慘遭殺身之禍。

彭羕是蜀地廣漢人,由於“姿性驕傲”,儘管有俊才,在劉璋時“仕州不過書佐,後又爲衆人所謗毀於州牧劉璋,璋髡鉗羕爲徒隸。”劉備入川時,彭羕前去拜見龐統,“統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故二人共同向劉備舉薦彭羕。“先主亦以爲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成都既定,……拔羕爲治中從事。”可見彭羕是很得劉備的賞識和器重的。馬超也說彭羕“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但彭羕也有爲人輕狂的缺點,“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而作爲軍師的諸葛亮,對彭羕的缺點既不掛在臉上,又不如實的指出來,而是採取了“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的表裏不一的態度,直至“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爲江陽太守。”

彭羕對自己無故受貶,自然心中會有怨氣,於是向馬超發牢騷罵劉備,並說“卿爲其外,我爲其內,天下不足定也。”彭羕因此被下獄。彭羕大概也明白了自己言語輕狂而闖了大禍,於是在獄中致信向諸葛亮認罪,並請求諸葛的寬恕,然而諸葛亮不僅不寬恕,反而誅殺了彭羕,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對此事深感不平,用“羕竟誅死”這樣的措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第3張

五、明知馬謖言過其實,卻誤用馬謖,結果既失街亭,也失人才。

馬謖才氣過人,有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是個不可多得的參謀人才。建興三年,諸葛亮徵南中,馬謖獻計說:“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但馬謖也有言過其實的缺點,劉備向諸葛指出過這點,說“不可大用”。更主要的還在於馬謖缺乏實踐經驗。

然而,由於諸葛與馬謖有着深厚的個人交情,諸葛不僅對劉備之言不以爲然,而且,一意孤行,“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爲宜令爲先鋒,而亮違衆拔謖,統軍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爲郃所破,士卒離散。”諸葛如果能接受大家的意見,令魏延等爲先鋒,可能不至於會有街亭慘敗。街亭之敗,不僅使蜀漢遭到重創,斷送了北伐的大好局面,也斷送了一位良好的參謀人才。

六、任用魏延,卻從不相信魏延,致使魏延不僅橫遭斬殺,而且禍及三族。

蜀漢猛將魏延,隨劉備入川,數有戰功。劉備稱劉中王后, “當得重將以鎮漢川,衆論以爲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爲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可見劉備是十分看重魏延的。此後數年,關羽失荊州,南中叛反,益州動亂,唯漢中安然,可以說劉備沒有錯用魏延。魏延不但“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且能勇挑重擔,富有謀略。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根據自己鎮守漢中的經驗,提出了領五千精兵,當子午以北,直襲長安的戰略。諸葛以爲此策懸危,制而不許。接着又在派選先鋒時不用魏延等宿將,結果導致街亭兵敗。魏延因此很有怨氣,“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作爲大將的魏延“常謂”主帥怯懦,自然會使諸葛亮耿耿於懷。只是當時蜀中已無名將,諸葛亮尚需利用“魏延之驍勇,”暫且忍之。然而諸葛亮死前的退軍安排卻給魏延來了一次總報復,使魏延落得個斬首身亡的下場。諸葛最後一次伐魏,病困五丈原,自知將亡,乃“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第4張

這樣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作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重兵在戰場前沿的魏延卻未能參加,是很不正常和毫無道理的,只能使人認爲這是諸葛亮設下的斬魏圈套。因爲諸葛亮深知,魏延與楊儀矛盾極深,水火不容,讓楊儀主持退軍,令魏延斷後,魏延必不聽從楊儀的調遣,如此,楊儀便會拋下魏延,“軍便自發,”從而把魏延推上“叛逆”的絕境。果然,魏延由於沒有親自參加會議,不理睬楊儀的退軍命令,並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當自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於是自行其事,率領自己的部隊徑先南歸,並燒了閣道。魏延被迫擅自行動,違背了軍紀,落下了“叛逆”的罪名,橫遭斬殺,禍及三族,從而使蜀漢失去了一爲忠勇的大將,也使諸葛亮可以冥目於九泉了。這是諸葛亮對蜀漢文武人才的一次最爲致命的失誤。從此,“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宣告形成。

上述六人只不過是反映諸葛亮用人不善的代表性人物,其實,蜀中還有許多才俊不是被諸葛亮有意架空或冷落,就是被諸葛亮藉故免職或廢黜,甚至被諸葛亮借劉備之手殘酷殺害。如劉備的義子劉封、託孤大臣、尚書令李嚴、丞相長史向朗、前部司馬費詩等人。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的再三失誤,也從一個方面打破了諸葛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