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第一毒士賈詡:冷酷無比,極端務實的謀士

三國第一毒士賈詡:冷酷無比,極端務實的謀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至三國時期,謀士賈詡以“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在一衆謀士之中出類拔萃。賈詡給人一種“冷冷”的印象。

1、賈詡的“冷靜”。

早年,賈詡登上政壇。只是,籍籍無名。

幹了一段時間,賈詡因病辭官返鄉,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反叛的氐人。唯獨賈詡不慌亂,他對氐人的首領說:“你們不要活埋我,你們知道我是誰?我是太尉段熲的外孫。我外公一定會用重金來贖人的!”當時,太尉段熲曾長時間擔任地方將領,威震東漢西部各州郡,氐人們對他很是敬畏。賈詡情急生智,謊稱自己是段熲的外孫,想嚇唬氐人。氐人首領見賈詡氣定神閒、面相穩重,的確有“公子哥”的範兒,果然不敢放肆。最後,氐人與賈詡盟誓,把賈詡放走。剩下的那些人,可就慘了,全部遇害。賈詡運用計謀、“小試牛刀”。在極其危險的時刻,他冷靜機警,三言兩語迷惑住氐人,從而安然脫身。

2、賈詡的“冷血”。

董卓專權時,能力出衆的賈詡已經是討虜校尉,在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的部隊裏當差,主要負責參謀一類的工作。

董卓被殺後,李傕等打算解算部隊,各自逃命。賈詡爲求自保,極力阻止李傕、郭汜等人棄軍逃跑。他說:“聽說長安城裏掌權的那幫人要殺盡涼州人,如果各位將軍拋下手下的隊伍四散奔逃,即使亭長一樣的小官就能把你們拿下,照樣性命不保。與其如此,不如拼命。咱們帶部隊往西走,沿路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爲董卓報仇!贏了,可以用朝廷的名義征服天下;輸了再逃也不遲啊!”

衆人都覺得有理。於是,四處散播謠言,說王允不仁要血洗涼州。果不其然,西涼諸將都帶着軍兵加入到李傕等人的隊伍中。他們嗚嗚呀呀地殺奔長安,呂布戰敗率百騎逃走,王允被李傕、郭汜殺害。李傕等縱兵擄掠,京城一時間血雨腥風。

賈詡的幾句話,便讓東漢末代朝廷風雲變色。狗急了還跳牆吶!何況是人被逼急了,賈詡變得冷血無比!他舉起了屠刀,儘管他是自衛。

三國第一毒士賈詡:冷酷無比,極端務實的謀士

3、賈詡的“冷漠”。

在幫助李傕、郭汜這一幫烏合之衆搞死了死對頭王允之後,賈詡獲得了短暫的太平。

李傕、郭汜內訌,賈詡辭職不幹了。他投靠到老鄉將軍段煨手下。但因爲某種原因,他另謀出路

南陽的小軍閥張繡欽佩賈詡派人去接賈詡。賈詡當仁不讓,立馬動身。與賈詡相友善的人就問他:“段將軍對你這樣好,你怎麼要走呢?”賈詡回答:“段將軍這個人疑心重,對我很猜忌。待遇再好,這兒也不是久留之地。待久了,恐怕會被他殺害,不如趁早離開。而且,我走了,段將軍肯定會很高興,他會指望我結連外援,一定不會虧待我的家人。張繡那邊兒呢,正缺少個謀士,也會重用我。這樣一來,我和家人都能夠平平安安。”事情正如賈詡預料的一模一樣,賈詡與家人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賈詡爲何走的如此倉促,甚至連家人都不管不顧?恐怕賈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知道拖拖拉拉、猶豫不決,有可能被段煨假意阻攔,夜長夢多、錯失機遇。因此,賈詡“拋棄”家人,表現得“冷漠”不近人情。但這正是賈詡的過人之處,因爲他胸有成竹,他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4、賈詡的“冷對”。

張繡、賈詡合作非常愉快,幾次重創曹操,賈詡的計謀運用得出神入化。

曹操、袁紹逐鹿中原,袁紹遣使招降張繡。按照常人的思維方式,張繡多次與曹操征戰,並且還殺了曹操的愛將典韋、曹操的兒子還有曹操的愛馬大宛馬,兩人之間有深仇大恨。此時,袁紹、曹操力量對比明顯,袁紹的部隊數量大大超過了曹操,張繡投到袁紹陣營順理成章。

賈詡卻當着張繡的面冷冷地回絕了袁紹的使者,他說:“你家主公連自己的弟弟袁術都不能容忍,怎麼能夠容納他人呢?”賈詡爲張繡分析利弊,指出投奔曹操的若干有利條件。張繡對於賈詡的建議言聽計從,果然曹操既往不咎、雙手歡迎他們。

5、賈詡的“冷酷”。

至此,賈詡才遇上了雄主。在奸雄曹操手下,賈詡的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發揮,深爲曹操所倚重。

爲了接班人的問題,曹操想徵求賈詡的意見。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很納悶,就問:“你想什麼呢?”

賈詡這才說道:“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們呢!”原來,袁紹、劉表在處理兒子接班人問題上都“廢長立幼”,導致各自集團崩潰。賈詡的話外之意很明顯:不能廢長立幼,曹丕是長子,您覺得應該選誰!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爲世子。日後,曹丕也很感激賈詡的暗中相助,封賈詡爲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6、賈詡的“冷麪”。

在曹操陣營裏,賈詡一直順風順水。即便如此,賈詡也不敢絲毫懈怠,夾起尾巴做人。他深知自己不是曹操的舊臣,卻深謀遠慮、精於策略,怕生性多疑的曹操猜忌,便關起門來過日子,平時不和別人有私交,子女的嫁娶都選擇普通人家,絕不沾上“巴結權貴”的嫌疑。

就憑着這樣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賈詡始終爲曹操、曹丕父子所敬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