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鴻章的艱難,只有背過鍋的人才懂!

李鴻章的艱難,只有背過鍋的人才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晚清有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曾國藩已經被稱頌成爲半個聖人了,左宗棠也有收復新疆的偉業。

張之洞名氣不大,但是作爲洋務運動的代表,在歷史課本里常年標紅,是常見考題。

這三位中興名臣形象都很好,唯有李鴻章,一談起他,總會有人說:這個人不大行,雖然做官能力牛掰,但是卻幹着吃裏扒外賣國通敵的勾當,把國家的臉丟盡了。

這話倒也沒太大錯,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對外喪權辱國的條約大都是李鴻章簽下來的。

但是我想,如果有的選的話,他是絕不肯將父親給自己起的好名字用在這樣恥辱的地方。

名字是人的代號,1818年,“李鴻章”這個名字被賦予了一個剛剛呱呱落地的孩子。

他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心有鴻鵠之志,腹有錦繡文章。

李鴻章沒有讓父親失望,從小聰明伶俐,是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一路靠着聰明勁兒,順風順水,直到了1840年才遇上了第一次失敗。

那天,是個陽光梳理過城樓的好日子。皇城腳下,人頭攢動,一羣讀書人都在往皇榜下鑽。上榜的人歡呼吶喊,落榜的人垂泣連連。李鴻章好不容易易從一個人縫裏,瞄完了整張皇榜——終於確認了,榜上沒有“李鴻章”這個名字。

一同來看榜的父親也沒有責怪李鴻章,只是說:走吧,我帶你去見一個人。

他父親要帶一路靠聰明使“巧勁”的李鴻章去見一個使“笨勁”的人。

那就是剛剛有了點名頭的曾國藩,從此李鴻章入曾國藩麾下,學習經世致用的學問。

三年後,李鴻章一舉考中進士,被欽點入翰林院學習。

此後,二十五歲的李鴻章官運亨通,五年連升七級。

但是年少成名,必然會多生磨難,他和很多同僚產生了嫌隙,受到了很多掣肘。

李鴻章在這個時候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決定從公務員的崗位辭職,去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別人以爲三十歲的李鴻章已經成了“處級幹部”,今後那肯定是康莊大道,只有李鴻章自己才明白——錯了,那是險象環生,沒有出路的羊腸小道。

李鴻章擅長於打破自己的舒適區,要是一般人,就算意識到自己今後難以發展,也會沉溺於暫時的舒適中,覺得現況不賴,然後被溫水慢慢煮死。

李鴻章經歷了五年官場,意識到自己的短板,他決定再去老師那裏充充電。

李鴻章有個好老師曾國藩,專門教人“笨功夫”。

對他來說,每一日都是在修行,和曾國藩談話,吃飯,飲茶,每個細節裏都濃縮着曾國藩過人的智慧。李鴻章沒有悟到這些,但是他很聰明,也很信任老師,更擅長將老師的細節思想全部拿來使用。

很快,李鴻章將自己的短板一一修補完善,變得更加強韌。

1861年,太平天國包圍了上海,李鴻章領淮軍去鎮守。

9000淮軍對抗10萬太平軍,只能靠取巧。而李鴻章恰恰是個會用巧勁的高手,他用假營盤消耗太平軍火力,再通過自己的身先士卒激起了淮軍的士氣。

就這樣,漂亮地贏下了李鴻章的的一場沙場搏殺。

證明了自己本身的李鴻章,很快被任命爲了江蘇巡撫,成爲了大清朝真正的要員。

此後李鴻章走上了人生巔峯,50歲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成爲全大清漢官之首。整個大清,從沒有一個漢人能像他這樣把官做到極致。

如果這是太平盛世,那麼自然是光宗耀祖的好事情。

可是不巧,現在是亂世,大清的國運早就如枯草一樣,一蹶不振。

晚清四大名臣雖然確實是在爲清政府服務,但是他們所進行的“洋務運動”,是真的給衰敗的中國打了一劑強心針。

有人說,沒有晚清四大名臣,清朝根本不可能再苟活五十年。

強化武器,培養人才,創辦實業。

這三條舉措精準到位,拳拳到肉,一看就是行走江湖多年的老中醫才能給大清朝開出的好藥方。

只是奈何,氣數已盡。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縱使晚清四大名臣,才智過人,鞠躬精粹,也難以阻擋時代的車輪爲新中國改頭換面。

李鴻章的艱難,只有背過鍋的人才懂!

1871年,李鴻章簽下了《中日修好條約》,從這一天起,他的後半生,一直在爲大清國,簽下一條又一條不平等條約。

可那又能怎麼辦呢?弱者是沒有發言權的,他只能簽字簽字簽字。

這時候他的名字已經不代表自己了,是國家契約的一環。

在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在驛館外被襲擊了,一個日本人舉槍擊中了李鴻章的左臉頰。

隨行人員憤憤不平,要去討個說法。

李鴻章卻制止了其他人,說:“這是好事情,我受點傷而已,卻能讓國家少賠些銀子。”

果然如李鴻章所料,因爲這一顆子彈,伊藤博文允許清政府減少賠償一億兩。

一顆子彈,換一億倆,這生意太值了。

但是李鴻章還是心疼。

“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此時的李鴻章一點也不像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漢官,卻只是像一個街頭買菜的大爺,實在是家裏沒有餘糧了,一分一兩都夠做太多的事情了。

見伊藤博文拒絕了。

李鴻章說,“那減少2000萬行麼,就當老夫回國的旅費了。”

依然,沒有被同意。

恥辱和屈辱加諸在李鴻章身上,終於讓千千萬萬中國人明白了:弱國無外交,哪怕是求同情都沒用。

但是這些對於在國內的百姓來說,卻不重要。

他們只知道一個事實:李中堂大人又賣國了。

就像一個人到中年卻突然失業的人,無關痛癢的人只會嗤笑他沒本事,有哪裏看得到他人的艱難呢。

李鴻章被百姓謾罵,被同僚排斥,落得一個人孤孤單單,或許這就是強者該有的落幕吧。

1896年,李鴻章出國去西方訪問,也終於明白了國家之間的差距。

巴黎萬國運動會上,各國的國旗伴着國歌響起。

輪到中國黃龍旗升起的時候,全場寂靜,因爲大清沒有國歌。在場的貴婦人,和要員,紛紛偷笑——哪有一個文明的國家,是沒有國歌的。

李鴻章卻不怕嘲笑,突然清了清嗓子,在黃龍旗下唱起了家鄉小調《茉莉花》。聲音悠揚婉轉,卻不自卑,不低下,縱使風吹雨打,依然燦爛發芽。

李鴻章的前半生既會巧勁也會笨功夫,才能最終一人之下萬人之下。

李鴻章的後半生時局多艱,吃了太多的恥辱,卻也一直不卑不亢。

若是人生艱難,不如學學李鴻章,即使註定失敗又如何,但也得守住自己的心臟。不要害怕,侮辱和詆譭,你就是你自己,要不驕不躁,不哀不怨,路還長,人未亡。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艱難歲月,真的舉步維艱。

是呀,那些西方大國,他們是文明的國家,所以我們沒有國歌也會被嘲笑。

但是國歌是人民的歌,只要人還在,總有一天我們會有自己的國歌。

只要我們像李中堂一樣,爲自己的民族而驕傲,我們的國家就是打不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