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牧:戰國智謀最高最能打仗的將領 卻不得志!

李牧:戰國智謀最高最能打仗的將領 卻不得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牧是趙國名將,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以自身的英勇善戰保障了趙國的和平與安寧。

一、精於謀略、以守代攻

趙國的惠文王統治末年,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時常南下趙國邊境騷擾搶掠,給北部邊境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困難。趙孝成王即位後(公元前265年),任命李牧駐守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和雁門郡(今山西寧武北),防備匈奴入侵。

李牧:戰國智謀最高最能打仗的將領 卻不得志!

李牧到任之後,深知匈奴騎兵的攻擊力和機動力都非趙軍所能比,於是制定了“堅壁清野,積極防禦”的戰略,對邊境地區的守備情況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先是按照邊防需要調整官員,以利於戰備;接着又將地方的財政收入用做軍費,改善官兵生活,每天宰殺數頭牛搞勞士卒;然後是加強將士的訓練,教導戰士苦練騎馬、射箭技術,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情報人員,深入邊境以外地區,及時掌握匈奴人的動態。在具體的作戰上,改變以往敵軍來犯即出軍迎擊的戰法,採用堅壁自守、示弱避戰、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作戰方針,傳令全軍:“若匈奴來襲,立即進入壁壘自保,有敢擅自接戰、貪功抓俘虜的,斬!”讓將士們只要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堅壁清野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兵器及手段,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都是毫無所獲,被迫退去。這樣一來,既爲趙國訓練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較高的邊防軍,又使趙國軍隊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爲以後的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邊境地區也日趨安寧。

但是,匈奴人卻認爲李牧膽小看不起他,邊關將士也埋怨主帥缺乏勇氣,讓他們無法建立功勳。趙孝成王聽說後,也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終於惹惱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但每次作戰都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倉促集中出戰,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疲於應對,陷於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邊境地帶變成了戰場,百姓無法耕作放牧,舉目一片荒涼,民不聊生。戰報一次次的報上來,趙孝成王終於明白還是李牧的戰法高明,就親自登門請李牧復出。李牧推說自己有病,不肯答應,趙王知道他是心病.所以還是堅持讓他出來帶兵。李牧提出條件說:“大王一定要臣去。必須准許臣用以前的戰法,臣纔敢去。”趙王答應了,李牧這纔去赴任。

李牧:戰國智謀最高最能打仗的將領 卻不得志! 第2張

二、洞悉敵情、英勇善戰

李牧的名將地位,絕不是僅靠防守博得的。而是他善於抓住時機,主動出擊,發動進攻,英勇善戰之後的實至名歸。

李牧再次到邊境後,告誡部下一切照舊,邊境局勢又得到控制,相對穩定下來。這樣經過幾年的經營、訓練,趙軍戰鬥力大爲提高,將士的求戰願望也日趨強烈,而匈奴則越來越認爲李牧是膽小怯戰,益發輕敵。這時已經到了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李牧覺得時機已到,該是反擊的時候了。於是,挑選了兵車一千三百輛,騎兵一萬三千人,步兵五萬人,弓弩兵十萬人,總兵力約二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綜合訓練。等軍隊訓練完成,李牧派民衆出關放牧,百姓滿野,牛羊遍地,卻只派少數士兵保護放牧的百姓。匈奴人得到消息後,派出小股騎兵前去劫掠,李牧命令士兵裝敗退卻,丟下幾千人和牲畜讓匈奴搶掠,匈奴滿載而歸。匈奴單于一直爲找不到攻打趙軍的機會而發愁,現在得到趙軍“潰逃”的消息後,認爲機會來了,親率騎兵約十萬進逼雁門,深入趙國境內。

李牧得知匈奴單于率兵來犯後,嚴陣以待,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于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投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經過激烈戰鬥,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十萬騎兵全部被殲。接着,李牧又乘勝前進,在河北北部攻滅匈奴襤國部,在內蒙東部擊敗匈奴東胡部,在山西北部收服匈奴林胡部,一時之間,聲威大振。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再進擾趙國邊境。

李牧:戰國智謀最高最能打仗的將領 卻不得志! 第3張

後來,李牧回到朝中任職。這時已到了戰國的晚期,秦國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在收服了魏國之後,把矛頭指向了趙國。公元前234年,趙將扈輒爲秦將樊於期所敗,損兵十萬。公元前233年初,樊於期又率軍進攻趙國,兵鋒所指,威脅都城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爲大將軍,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河北葶城西南)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爲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於是,採取築壘固守的戰術,拒不出戰,伺機反攻。這一招正好打到了秦軍的痛處,樊於期認爲,秦軍遠出,不利持久,應該速戰。他率主力進攻肥(今何北晉州西),企圖誘使趙軍往援,等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殲滅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爲所動。當手下將領建議應該救援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受制於人的戰法,兵家大忌,我們只有等待時機。”當秦軍主力去攻打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爲常,也疏於戒備。

李牧一看,機會來了,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軸重。李牧判斷樊於期得到消息後必將回救,就部署一部分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而將主力放在兩翼。當正面的趙軍與匆匆趕回的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十萬秦軍,全部被殲。大將樊於期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就是後來荊柯刺秦王時甘願獻上人頭壯舉的那位將軍)。李牧因爲此戰,被封爲武安君。

後來曾有人評論說,李牧是東方六國智謀最高、最能打仗的傑出將領。可惜由於處在戰國末年的形勢中,個人能力再強也難擋歷史的車輪,難擋統一的步伐。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的卓越戰功。特別是他曾長期駐守北部邊疆。對於確保人民的生活安寧,防禦匈奴入侵做出了重要貢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