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輔佐過趙國三代王侯,趙國貴臣肥義是個什麼樣的人?

輔佐過趙國三代王侯,趙國貴臣肥義是個什麼樣的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田不禮以其徒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

——《資治通鑑·第四卷》

讀通鑑,有些朋友可能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些有作爲的君王或將相身上,從而忽略了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人物。但我認爲,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人物,也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對待和研究的。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聊到的肥義,此人就值得我們關注。

肥義曾輔佐過趙肅侯、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可謂趙國的三代輔臣,但在《資治通鑑·第二卷》中,司馬光卻稱肥義爲“貴臣”(先問先君貴臣肥義,加其秩)。在史料中,對臣子的稱呼有賢臣、權臣、奸臣、能臣,但稱貴臣卻極少。那麼,司馬光爲什麼要稱肥義爲貴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了解肥義是個怎樣的人。

輔佐過趙國三代王侯,趙國貴臣肥義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資治通鑑》中,關於肥義的記述主要有以下幾處:

第一處:公元前326年,趙國趙肅侯去世,其子即位爲趙武靈王;設置“博聞師”的官職三人,又設左、右司過的官職三人。趙武靈王即位後,先問候先王的貴臣肥義,增加了他的俸祿。

此處記載主要說明趙武靈王厚待肥義。趙武靈王爲何要厚待肥義?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肥義是趙武靈王父親趙肅侯的貴臣。在趙肅侯去世前,估計把肥義當作類似於顧命大臣,交給趙武靈王;其二、當時趙武靈王剛剛上臺, 年紀小(15歲),尚無法親政,必須倚靠諸位大臣。

而肥義也沒有辜負趙肅侯的顧命託付和趙武靈王的厚待,在他與趙成等大臣的主持下,趙國不僅成功解決了“五國會葬”的危及,後來還讓趙武靈王順利親政。

第二處: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大兵經房子城,抵達代地,再向北直至大漠中的無窮,向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與大臣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學騎馬與射箭。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樣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於是帶頭改穿胡服。

輔佐過趙國三代王侯,趙國貴臣肥義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2張

此處記載發生在胡服騎射變革前夕,趙武靈王與肥義商量推行胡服騎射的事。我們在前文曾提過,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時,遇到了重重阻力。就胡服騎射的問題,趙武靈王首先與之商議的不是自己叔叔公子成,而是肥義,可見肥義在趙武靈王心目的地位和份量。

對於趙武靈王準備推行的胡服騎射,肥義沒有像公子成或“國中之人”那樣表示異議與反對。肥義爲什麼沒有反對?可能有兩種情況:一、肥義是個有遠見的務實的人,並非拘泥於古禮舊俗、頑固不化的衛道士;二、肥義內心表示反對,但由於對趙武靈王的忠心,所以沒有表現出來。那麼,哪種情況更符合肥義此人呢?由於史料沒有進一步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聯繫肥義後來的表現,我認爲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關於肥義的第三處記載,在《資治通鑑》第四卷,這是我們要重點聊到的,因爲從本處記載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肥義是個怎樣的人。

公元前295年,趙主父與齊國、燕國聯合滅掉中山國,把中山王遷到膚施居住。趙主父回來後,論功行賞,大赦罪人,設酒慶祝,全國歡宴五天。趙主父把長子趙章封到代,號稱安陽君。

安陽君平素爲人驕橫,內心對弟弟趙何被立爲王十分不服,趙主父派田不禮做他的國相。李兌對肥義說:“公子趙章身強力壯而懷有野心,黨羽衆多而貪慾極大,田不禮又殘忍好殺,十分狂妄,兩人互相勾結,必定會圖謀不軌。小人有了野心,就要輕舉妄動,他只看到想獲取的利益,看不到帶來的危害。一場災難就在眼前了。你身居要職,權勢很大,你將成爲動亂的由頭,災禍也將集中在你身上。你何不稱病不出,把朝政交給公子趙成去處理,免得被禍事牽連。這樣不好嗎!”

肥義回答說:“當年趙主父把趙王囑託給我,說:‘不要改變你的宗旨,不要改變你的心意,要堅守一心,至死效忠!’我再三拜謝承命並記錄在案。現在如果怕田不禮加禍於我而忘掉當年的記錄,就是莫大的背棄。俗話說:‘死者復生,生者不愧。’我要維護我的諾言,哪能光顧保全生命!你對我的建議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已有誓言在先,決不敢放棄!”

李兌說:“好,你勉力而爲吧!能見到你恐怕只有今年了。”說罷流淚而出。

在此處的記載中,李兌的建議是明哲保身,肥義堅守的是誠信重諾的道德擔當。可見李兌是智謀之人,而肥義則是忠信之士。身處亂世,是明哲保身還是勇當重任,肥義與李兌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後世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計個人得失,但求問心無愧。”等名言名句,這些名言名句用在肥義身上也挺合適。真正對國家社會有作爲的人,大都是不顧個人得失勇於擔當的人。

輔佐過趙國三代王侯,趙國貴臣肥義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3張

然而,勇於擔當不僅需要精神,而且還需要能力。後來事情的發展正如李兌所料,肥義果然首先死在趙章發動的政變之中。

面對趙章的蠢蠢欲動,李兌幾次入見公子趙成,商議防備田不禮。肥義也做了相應的防備,他對信期說:“公子趙章與田不禮語言動聽而本質兇惡,在內討得主父的歡心,在外恣意施暴。他們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來發動政變,是很容易得手的。現在我憂慮此事,已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強盜在身邊出入不能不防!從此以後,有人奉主父命來召見趙王必須先見我的面,我將先前往,沒有變故,趙王才能去。”信期說:“好。”

因爲趙章的蠢蠢欲動,肥義已經擔憂得廢食難安,但他的防備工作卻只是僅次而已。當趙主父封趙章爲安陽君 ,提出把趙國一分爲二讓趙章在代郡稱王時,也不見肥義反對。諸位注意,這與當初肥義沒有反對趙主父胡服騎射何其相似?這很能說明問題,肥義此人在道德上無可挑剔,對趙武靈王的忠誠也幾乎到了愚忠的程度,但他個人能力有限。我們假設,如果在趙主父在廢長立幼時,或是後來對趙章產生不該有的憐憫之心時,肥義能夠明確立場堅決反對,或者在趙章圖謀政變之前,肥義能夠先下手製服趙章,那麼,趙國是否還會發生後來的悲劇?

公元前295年,趙主父和趙王出遊沙丘,分別住在兩個行宮裏。趙章、田不禮乘機率領門徒作亂,他們假稱趙主父的命令召見趙王,肥義先進去,被殺死。高信便與趙王一同抵抗。公子趙成與李兌從國都邯鄲趕來,發動四邑的軍隊入宮鎮壓叛亂,殺死趙章及田不禮,處死全部黨羽。趙武靈王趙主父則是在這場政變中被公子成、李兌困在沙丘宮,活活餓死。於是,公子趙成擔任相國,稱爲安平君;李兌被任命爲司寇。當時趙惠文王還年幼,政權都掌握在公子趙成、李兌手中。

肥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揭露趙章的政變圖謀,救了趙何一命,在道德上仍然無可指責。但他無力阻止趙章發動政變,則再次說明其個人才能上的不足。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所提問題的答案,肥義是個德高望重卻纔能不足的人。換句話說,肥義是個道德君子,卻稱不上能臣。那麼,肥義應該稱什麼臣?

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鑑》時可能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他在《資治通鑑》第一卷中曾把人分四類:德才兼備的聖人、無德無才的愚人、德勝於才的君子和才勝於德的小人。以此對應肥義,肥義顯然是君子。但肥義在道德上的愚忠以及在能力上的不足,都夠不上稱之爲賢臣、能臣。

《韓非子·八說》裏有一句話,說:"明主之國,有貴臣,無重臣。貴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聽而力多者也。"

“爵尊而官大”對肥義正合適,於是司馬光稱肥義爲“貴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