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爲何他甘心放棄?

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爲何他甘心放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朝第二代統治者皇太極突然離世,在他統治的十七年時間內,先後征服了朝鮮和漠南蒙古,在此後與明朝的軍事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大大的增強了滿清的實力。

筆者是個歷史愛好者,對於中國古代的各時期歷史都有所涉獵,但是相信經常關注學堂的朋友在筆者所寫的文章中會發現,有關清朝的文章相對較少。

其中有何緣故呢?實事求是的說,是因爲充斥熒屏的各種清宮戲,拋卻很多粗製濫造的道具不說,光說那些離奇、狗血的劇情,便讓如筆者這樣一直讀正史的人羣避之不及。連帶着,筆者也提不起太大的興致來寫關於清朝的文章了。

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爲何他甘心放棄?

不過最近一直在閱讀高陽先生的有關清朝皇帝的歷史大作,對於發生在滿清入關前夕、皇太極死後的一系列政治變故,頗有感觸。尤其對於那位譭譽參半、一度離皇位僅僅一步之遙的睿親王多爾袞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雖然在死後,遭受到了順治皇帝的政治清算:削奪一切爵位、開棺戮屍,生前有多榮光,死後便有多悲慘。

等到這些恩怨情仇散盡的百十年後,乾隆皇帝總算爲多爾袞翻了案:“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邊疆。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算是肯定了這位在清初歷史上具有濃墨重彩地位的政治人物的歷史功績。而關於他的故事,則必須要從皇太極死後,圍繞大位所進行的爭奪開始說起。

(一)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朝第二代統治者皇太極突然離世,在他統治的十七年時間內,先後征服了朝鮮和漠南蒙古,在此後與明朝的軍事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大大的增強了滿清的實力。同時,注重任用漢人、發展生產,爲滿清入住中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的突然離世,對於滿清來說,絕對是個重大的打擊。讓這個新興的王朝暫時停下了前進的腳步。

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因此各方勢力爲了爭奪皇位,競相奔走、各出奇招。先讓我們來看一看目前能夠左右皇位最終歸屬的幾方勢力。

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爲何他甘心放棄? 第2張

首先便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作爲努爾哈赤時期便已經戰功卓著的老資格勳貴、先帝皇太極的兄長,加上自己手中兩紅旗的實力.雖然年事已高(六十一歲),自己對皇位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同時,他身上有政治污點,曾經在努爾哈赤時期,和自己的庶母、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之間存有曖昧,受到努爾哈赤的嚴厲訓斥),但是他表態支持誰,無疑具有很重的份量和很大的影響力。

其次便是肅親王豪格,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此時三十五歲,正當盛年,加上多年戎馬生涯,頗有戰功,他是個戰場上的絕對勇將,但是卻相對缺乏政治眼光,爲人處事不夠細緻和謹慎,因此在皇太極時期,有三次受到降職和罰款的處理。雖然一直在軍事上受到重用,但是筆者推測,很有可能正是因爲豪格自身的一些缺點和不足,才讓皇太極從來沒有流露出立其爲繼承人的想法,畢竟皇太極下面還有好幾個兒子,加上皇太極自己也沒有想到死亡是如此的突然,因此皇太極自己很有可能存了再等幾年,自己其他幾個兒子長大以後綜合考量後在做決定。畢竟作爲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和帝王,選擇繼承人是慎之又慎。不過這些隨着皇太極的突然去世,只能變成永遠的謎團了,依靠自己先帝長子的優勢和軍中的地位,豪格自然也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最後便是睿親王多爾袞了,他是皇太極的十四弟,此時三十二歲,同樣年富力強,而且他不僅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朝廷中更是受到皇太極的器重,命其主管吏部,漢人范文程、洪承疇等都和其有不錯的交情,在以往處理朝鮮和蒙古之間的事務上面都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幹算是真正的文武全才。加上他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所掌管的兩白旗。多爾袞自然也對皇位抱有很大的期待。

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爲何他甘心放棄? 第3張

幾日後的瀋陽崇政殿,一場將決定清朝未來的重大會議開始了,議題當然只有一個:立誰爲皇帝。

兩黃旗的精銳士兵將皇城團團圍住,大殿內的氣氛也是劍拔弩張。

兩黃旗的兩個代表人物索尼和鰲拜搶先發言,他們態度非常堅決:必須立皇子爲帝。被攪了興致的多爾袞以擾亂會議秩序爲由將兩人逐出大殿。

緊接着,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提議擁立多爾袞爲帝,多爾袞未置可否。他在觀察在場衆人的神情,當一看到一雙雙怒目相向的目光都是從兩黃旗的大臣中射出時,他在心底感概:先皇在位十七年,果然是深得人心,我若想要登基,看來是大費周章了。

多鐸是個急性子,他看到多爾袞陷入沉默中,立刻大聲對多爾袞道:“十四哥如果不願意當這個皇帝的話,就立我爲帝,我的名字是出現在太祖遺詔裏的。”

多爾袞立刻反駁道:“不僅你的名字在太祖遺詔裏,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有”。言下之意,你兩人都不合適。

多鐸又道:“那就按照長幼順序,擁立禮親王代善爲帝。”

聽聞此言後,鬚髮花白的禮親王代善連忙站起身來,擺擺手道:“我一把年紀了,沒有這個雄心壯志了!睿親王多爾袞如果有意爲帝,自然是國家之福。不過既然他不願意。我看不如還是擁立皇子,肅親王豪格是皇長子,自然是衆望所歸。”他話音剛落,兩黃旗一衆大臣紛紛附和。代善的意思很明確:我不想趟這趟渾水,還是讓你們兩方爭去吧。

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爲何他甘心放棄? 第4張

多鐸心中暗罵了一聲:老狐狸。

肅親王豪格自然將各方表情盡收眼底,不過他也知道,如果要強行上位,勢必難過多爾袞兄弟這一關,弄不好八旗內部首先得火併一場。主意已定,他決定先退出會場,再作打算,於是他冷冷道:“我福薄,不配擔當如此重任”。說罷也離開了會場。

他一退場,此次會議自然開不下去了,兩黃旗和兩白旗一直不對付,在兩方大臣的罵罵咧咧中,這次會議無疾而終。

(二)

一連數日,此事陷入了僵局,不管是豪格,還是多爾袞,都知道想上位,絕非易事。雙方雖然有矛盾,但是都不想鬧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國不可一日無君,因此滿清上層各方勢力都在苦苦思索一套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最終,還是多爾袞棋高一着,他在十日後的會議上提出:擁立九皇子福臨爲帝。豪格支持者濟爾哈朗爲第一輔政王,自己則爲第二輔政王。

濟爾哈朗何許人也,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皇太極時期的四大親王之一,從小和皇太極一起長大,和其感情非同一般,成年以後,以恭順得到皇太極的信任,同時在戰場上也是一位出色的將領。因此他也得以成爲一旗旗主,執掌鑲藍旗。一向比較沉穩的他對眼前的形勢洞若觀火。

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的他自然希望將帝系一脈留在皇太極的子嗣中,但是看到多爾袞一方的實力如此強大,他對擁立豪格繼位也有些信心不足。多爾袞拋出的這套方案高明就高明在,可以照顧到各方的利益。

當然,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便是聞名於後世的孝莊皇太后,也就是順治皇帝的生母,雖然在目前留存的史書記載中,沒有什麼明顯的關於她參與此次奪位行動的記載。但是隻要和大家說一件事情就明白了,此時皇太極在世的兒子共有八個,從排序上來說,福臨非常靠後。

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爲何他甘心放棄? 第5張

兩黃旗的主張一直是先帝之子,而多爾袞偏偏那麼多人都不挑,唯獨挑中了福臨,只有一種解釋,那便是他和孝莊皇太后之間結成了政治同盟,得到了孝莊皇太后的某種承諾,而且六歲的福臨相比其他幾個年長的皇子,更易於控制,才讓他義無反顧的推福臨上位。孫子兵法雲,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很多真正的高人便是躲在歷史的背後,影響歷史的進程。無疑,孝莊皇太后,便是這樣的人。

當然,有一點需要說明,多爾袞推舉福臨上位並不是他高瞻遠矚、胸襟開闊的表現,而是不得已而爲之的舉措。不過,此舉客觀上保證了八旗內部的統一,使得滿清避免了一場因奪位可能引發的政治動盪和軍事風波,爲此後入主中原積蓄和儲存了力量。在緊要關頭,懂得權衡和進退,多爾袞也不失爲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事實上,他此後的表現,也無愧這個稱呼。

於是,在各方勢力的妥協下,年僅六歲的福臨登基爲帝,是爲順治,而政治謀略出色的多爾袞很快便使出手腕,將濟爾哈朗排擠出權力核心,自己大權獨攬。

此後的數年間,正是在他的主導下,當時全中國最頂尖的人物,如吳三桂、李自成、張獻忠等,或在其手中敗亡,或投至麾下,爲其所驅使。清軍也席捲天下,成就了大一統的偉業。

多爾袞的名號也一變再變,“叔父攝政王”、 “皇叔父攝政王”、 “皇父攝政王”,直至死後被追贈爲“成宗義皇帝”。這些名號的更迭,背後是其煊赫權勢的集中體現。

豪格作爲他的重要政敵,後來也被其迫害致死。包括被邊緣化的濟爾哈朗等人,在玩弄權術方面,不得不說,多爾袞是一個真正的高手。不過,僅僅在豪格死去的兩年後,年僅三十九歲的多爾袞便因病去世。

早就對其心懷不滿的濟爾哈朗立刻上書控訴其罪名,在順治皇帝的默許下,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清算多爾袞黨羽的政治運動,多爾袞一黨被徹底清除出朝堂,由於皇位爭奪而引起的多年的政敵間的相互迫害,至此也畫上了一個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