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趙匡胤罪人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960年正月初二,時任後周殿前都檢點之職的趙匡胤發動了著名的“陳橋兵變”,在衆將士的簇擁下“黃袍加身”,幾乎兵不血刃就把後周收拾成了北宋。這年,趙匡胤33歲。是爲宋太祖。有人質疑趙匡胤得位不正,有欺負後周孤兒寡母之嫌,對不起於他有提攜、攫拔之恩的的後周世宗柴榮。這確實是歷史事實。他將後周變成大宋後,或許是心懷愧疚,對後周的皇室尤其是太后和幼帝柴宗訓實行優待政策,禮遇甚厚,沒有隨意摧殘。對於後周的一大批舊臣,只要願意歸順的,他幾乎未做任何變動,以前做什麼如今還做什麼,就連宰相也都是後周的原班人馬繼續在做。

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而對於擁戴自己登上皇位的那些“開國功臣”,他也沒有幹“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惡事,其做法可能是史上所有開國君主中最厚道的了,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由來。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宋太祖趙匡胤幾乎沒有誅殺一個功臣。而且,他還特地立下一個警示後人的“丹書鐵券”:“不許擅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在趙匡胤的身體力行下,宋皇室形成了一個祖宗家法,絕不輕易誅殺大臣,尤其是直言敢諫的文臣。回望浩如煙海的中華歷史,你會發現,有宋一代,確實是較少荼毒、殘害大臣的朝代。北宋建立後,趙匡胤採用金錢贖買之策,將手握兵權的節度使們擁有的大權逐漸融解掉。

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第2張

最後,曾經擁兵自重、權勢煊赫的節度使,變成了一個只享有尊崇榮譽職位的虛銜,用以褒獎和安置那些皇親貴戚、文臣武將。由此,五代十國時動輒擁兵作亂、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象不再發生,實現了宋王朝權力結構中意義特別深遠的轉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特別典型的勾勒出趙匡胤的行事風格。軍人出身,卻不崇尚暴力,沒有戾氣,喜歡以較爲溫和的手段化解矛盾,應該說他是一個人格健全,胸襟非常恢廓大氣的政治家。《宋史》記載:“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1)、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2)、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3)、不加農田之賦”。

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第3張

在卷帙浩繁的中華歷史中,二十四姓帝王裏,只有宋太祖趙匡胤一個,以開疆拓土、至高無上的開國皇帝之尊,給自己的繼任者及子孫留下了這道誓約。在誓約中,他以嚴厲的口氣警告說,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必遭天譴。上下五千年,這是唯一一份出自帝王之手,閃耀着人性光輝的誓約。對比下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不得封異姓爲王”之類的促狹小氣誓約,以及他倆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冷血狠毒手段,不得不感慨趙匡胤的恢弘大氣、仁厚寬宏。從存在時間上看,宋朝(兩宋)是中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王朝之一,享國祚319年,僅次於兩漢的400年壽數。

但從空間上看,在所有定鼎中原的大一統國家中,宋王朝又是國土面積最小的一個。這一切都源於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制定的“偃武修文”之國策。這也是他最廣爲人詬病之處。所謂“趙匡胤是中華民族千古罪人”一說,恐怕也源出此處吧?據說北宋的國土面積大約只有唐朝一半;到南宋時更不堪一提,趙構倉皇南渡後,只剩半壁江山,疆域面積甚至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清朝的五分之一。但從經濟文化上看,宋朝卻稱得上燦爛輝煌,花團錦簇,其發達、繁盛程度甚至超越了漢、唐,即便是明、清最鼎盛的仁宣、康乾時期,也無法比肩大宋的“開皇之治”。北宋很可能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峯期,甚至是當時世界上各方面最發達的國家。

令人搔破頭皮也想不通的是,宋王朝又是中華歷史上所有大一統帝國中,軍事力量最羸弱的一個。與繁盛的文化、發達的經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宋朝的軍隊在面對周邊遊牧民族的挑戰與侵凌時,戰力疲軟,屢戰屢敗,很少能夠找到驕人的戰績。發達的經濟,窘迫的國家財政,士氣低落的軍隊,這種看似完全矛盾的狀態,卻真實的存在着。溯其根源,都和其開國君王趙匡胤的治國理念有千絲萬縷的關聯,也可以從他的“臥榻”情節中找到答案。客觀地說,五代時軍閥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造成了宋王朝的先天不足,甚至還影響了此後400多年的中國歷史格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掃北”,驅逐殘元,這才解決了這一困擾中原王朝數百年的難題。

)。趙匡胤作爲雄才大略的軍事家、政治家,當然知道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地位。所以,到公元975年前後,他已基本統一中國後,其軍隊總兵力已達40多萬人,便開始籌劃收復十六州的戰爭。可惜的是,上天沒有再給他時間、機會,他在49歲就突然英年早逝了。否則,以他的軍事才幹,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應該不是完全沒有可能。趙匡胤自登基後的第四年(962年),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他針對各割據政權北強南弱的特點,爲避免與兇悍好戰卻又正在走下坡路的遼國爭雄,他一改周世宗柴榮的用兵方略,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用13年的時間,平定了除北漢之外的所有地區,基本上恢復了完整的國家版圖。

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兵燹混亂與長期分裂,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是趙匡胤戎馬一生中最大的功績。五代時政變頻繁,短短35年時間,中原歷後梁、後唐、後漢、後周,共5姓13帝王。除中原王朝“你方唱罷我登臺”,周邊還有南唐、吳越、前蜀、南漢、楚、閩、南平、南漢等十幾個小王國,相互攻戰不休,各霸一方。連年的戰爭,使社會生產遭到巨大的破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這種形勢下,趙匡胤蕩平羣雄,統一全國,是順應民心之舉,符合歷史潮流。立國後,爲避免重蹈五代覆轍,他致力於改變重武輕文的舊風氣。宋太祖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復孔廟,開闢儒館,延請耆學名儒,以勸告、鼓勵教化。

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第4張

針對五代時文教不興,學館荒廢的情形,他不僅下詔撥款修繕國子監學舍,還改革並推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隨着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讀書人進入了官僚隊伍,宋朝的統治基礎也進一步擴大。太祖認爲,亂世用武,治世用文,倡導文教,偃武修文,就應該切實發揮文人的重要作用。宋太祖制定的文官治國政策,至今仍爲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沿用。但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制定的一系列集權的軍政措施,加強了皇權,卻削弱了軍隊,並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後果:政府官僚化,導致了北宋積貧積弱;兵權過於集中,軍人社會地位低賤,乃至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士氣渙散,削弱了宋軍的凝聚力、戰鬥力;官僚機構重疊、臃腫,相互牽制、掣肘,行政效率極低。

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北宋長期處於捱打、割地賠款的狀態,最終國破家亡,徽、欽二帝竟被金軍俘虜做了亡國奴。南宋大儒朱熹評價說:“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寥寥數句就一陣見血地指出宋太祖重文輕武、高度集權之弊病及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是人就有弱點,人無法超越其所處的時代。從某些角度看,是因爲夜太黑,而趙匡胤又醒得太早了。在虎視眈眈、飢腸轆轆的強鄰眼裏,繁華富庶的大宋就是一塊“肥肉”。而宋太祖自廢武功之舉,恰恰給了這些蠻族絕佳的施暴、搶掠機會……即便如此,也不能說他是民族罪人,對於歷史發展來說,他還是功大於過的.。

正如《宋史·太祖本紀》所說:“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相繼收納南土。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