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著名宰相裴耀卿的生平簡介,裴耀卿的人物事蹟

唐朝著名宰相裴耀卿的生平簡介,裴耀卿的人物事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裴耀卿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裴守真曾任戶都尚書。裴耀卿小時候很聰明,七、八歲就會做文章。唐睿宗李旦在武則天稱帝后被降爲後嗣,封爲相王。裴耀卿青年時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籤。受到李旦的賞識和重用。相王命他和丘悅(與掾)、韋得器(文學)三人輪流在府中值班,“以備顧問”。李旦重新當皇帝后,任命他爲國子主簿。

唐朝著名宰相裴耀卿的生平簡介,裴耀卿的人物事蹟

相王繼帝位以後,拜封裴耀卿爲國子主簿,以後不斷升遷。唐玄宗登基後,裴耀卿任長安縣令。長安縣爲京師重地,因皇宮和官府需要,長安縣一直實行配戶和市法,即以政府名義按戶徵購財物,窮苦百姓深受其害。裴耀卿到任後,改專征豪富之家,並予允給錢,從而改革了這一弊政,公私都非常方便。他在長安任職二年,寬嚴得當,離官去任後,縣中吏民都非常懷念他。

開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升任濟州刺史,當年,唐玄宗東巡,路經濟川(今山東茌平縣),而濟州地廣戶寡,難於供應唐玄崇一行。面對這種情況,裴耀卿親自應辦財物,並置三粱十驛,很妥善地接待了唐玄宗;同時也沒有過重剝削人民,在唐玄宗進行的十幾州中,處理最宜。及唐玄宗還歸至宋州,宴賞從官,席間高興地對大臣張說談到這次出巡的情況時說:“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數百言,至曰‘人或重擾,則不足以告成’。朕置書座右以自戒,此其愛人也。”

不久,裴耀卿遷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縣)刺史。宣州爲長江支流所經地區,他到宣州之前,州境發大水,沖壞河防,沿河各州因無朝廷詔令不敢擅自興役修復。裴耀卿到任後,馬上着手組織人員治理,但未及完工,朝廷又下詔調遷,裴耀卿拒旨不行,堅持到河防工程完工才離去,爲此,宜州吏民給他立碑頌德。之後,他任冀州刺史、戶部侍郎等職。

唐玄宗時期,契丹不斷侵掠唐北境。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命裴耀卿爲信安王李禕副將討伐契丹。當時,奚也與契丹爲敵,唐玄宗想厚結奚酋長以增大自己的力量,於是又調撥給裴耀卿絹20萬匹去分賜立功的奚首領。裴耀卿受命後怕出意外,即先派人與奚各酋長約定時間,然後分別給賞,一天時間將事情完畢。當時,與奚相鄰的突厥、室韋等部曾經伏兵險要,謀圖搶劫財物,但由於裴耀卿謀劃有力,使他們空等一場。

唐朝著名宰相裴耀卿的生平簡介,裴耀卿的人物事蹟 第2張

裴耀卿  

這年冬天,裴耀卿遷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霖雨害稼,京城谷貴。爲了減輕京城負擔,唐玄宗準備遷往東都洛陽,並特召見裴耀卿詢問賑災辦法。裴耀卿分析天下經濟大勢,從長計議,奏請唐玄宗通漕運,調運江淮糧賦進京。唐玄宗非常贊同,不久,拜封裴耀卿爲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

裴耀卿受命後,沿黃河建置河陰、集津、三門三個大糧倉,開通河道,徵集天下租糧,由盟津泝河西上,三年時間就積糧米至700萬石,省運費30萬緡。這時,有人勸他將節省下的錢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勞,但他也推卻了這種作法,而是奏請唐玄宗將這筆錢充作政府向百姓購買財物和糧谷的和市、和糶之費。轉運使任滿後,裴耀卿遷任侍中,拜尚書左丞相,封趙城侯。就在這年夏天,史州刺史楊濬因貪贓犯死罪。後來,唐玄宗特爲他減刑,令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認爲刺史爲父母之官,不宜當衆受辱。而時值盛夏,楊濬受杖,九死一生,使其空有免死之名,所以特奏請唐玄宗停止對楊濬施刑。唐玄宗採納丁他的建議。

這件事之後不久,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而還。唐玄宗特加封他爲河西、隴右兩地節度使,令他抗禦吐蕃。但蓋嘉運接到任命後恃功恃寵,日夕宴飲,不及時赴任。裴耀卿見此情況後密奏唐玄宗,認爲蓋嘉運勇烈有餘,但驕傲自大不足成事,建議唐玄宗或免去他的職務,或下嚴詔催促他去赴任。唐玄宗採取了後者,結果蓋嘉運御擊吐蕃無功而還。

天寶元年(742年),裴耀卿遷任尚書右僕射,不久,又政遷左僕射,而右僕射由李林甫接替。他倆同時上任,李林甫朝服佩劍,博士導行,郎官唱案,非常排場。但裴耀卿卻穿着常服,禮儀簡約,這使李林甫甚感羞愧。一年後,裴耀卿去世,終年63歲。諡曰貞。

3歷史功績編輯

裴耀卿從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興盛的時期,而裴耀卿也無愧於這個時代,他所至頗有政績,不謀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稱頌懷念,也得到唐玄宗的獎賞。奏請唐玄宗通漕運一事說明他善於籌劃,唐後期的財用收支主要是依賴江淮財賦,而江淮財賦又主要通過漕運得達京師,這樣看來,裴耀卿的確有大功於唐室。

4舊唐書裴耀卿傳編輯

裴耀卿,贈戶部尚書守真子也。少聰敏,數歲解屬文,童子舉。弱冠拜祕書正字,俄補相王府典籤。時睿宗在蕃,甚重之,令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府中,以備顧問,府中稱爲學直。及睿宗升極,拜國子主簿。開元初,累遷長安令。長安舊有配戶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儲蓄之家,預給其直,遂無奸僦之弊,公私甚以爲便。在職二年,寬猛得中。及去官,縣人甚思詠之。十三年,爲濟州刺史。其年,車駕東巡,州當大路,道里綿長,而戶口寡弱,耀卿躬自條理,科配得所。時大駕所歷凡十餘州,耀卿稱爲知頓之最。又歷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入爲戶部侍郎。

二十年,禮部尚書、信安王禕受詔討契丹,詔以耀卿爲副。俄又令耀卿齎絹二十萬匹分賜立功奚官,就部落以給之。耀卿謂人曰:“夷虜貪殘,見利忘義,今齎持財帛,深入寇境,不可不爲備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進,一朝而給付並畢。時突厥及室韋果勒兵邀險,謀劫襲之,比至而耀卿已還。

其冬,遷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貴。上將幸東都,獨召耀卿問救人之術,耀卿對曰:

臣聞前代聖王,亦時有憂害,更施惠澤,活國濟人,由是蒼生仰德,史冊書美。伏以陛下仁聖至深,憂勤庶政,小有飢乏,降情哀矜,躬親支計,救其危急。上玄降鑑,當更延福祚,是因有小災而增輝聖德也。今既大駕東巡,百司扈從,太倉及三輔先所積貯,且隨見在發重臣分道賑給,計可支一二年。從東都更廣漕運,以實關輔。待稍充實,車駕西還,即事無不濟。臣以國家帝業,本在京師,萬國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爲秦中地狹,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匱乏。往者貞觀、永徽之際,祿稟數少,每年轉運不過一二十萬石,所用便足,以此車駕久得安居。今國用漸廣,漕運數倍於前,支猶不給。陛下數幸東都,以就貯積,爲國大計,不憚劬勞,只爲憂人而行,豈是故欲不往。若能更廣陝運,支粟入京,倉稟常有三二年糧,即無憂水旱。今天下輸丁約有四百萬人,每丁支出錢百文,五十文充營窖等用,貯納司農及河南府、陝州以充其費。租米則各隨遠近,任自出腳送納東都。從都至陝,河路艱險,既用陸腳,無由廣致。若能開通河漕,變陸爲水,則所支有餘,動盈萬計。且河南租船候水始進,吳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隱盜。臣望沿流相次置倉。

上深然其言。尋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語在《食貨志》。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腳錢三十萬貫。或說耀卿請進所省腳錢,以明功利。耀卿曰:“此蓋公卿盈縮之利耳,不可以之求寵也。”乃奏充所司和市、和糴等錢。

明年,遷侍中。二十四年,拜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累封趙城侯。時夷州刺史楊浚犯贓處死,詔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諫曰:

伏以聖恩天覆,仁育庶類,凡死罪之屬,不欲屍諸市朝,全其性命,流竄而已。所以政致刑措,獄無冤人,曠古以來,未有斯美。臣愚以爲全生免死,誠爲至化,有恥且格,爲訓將來。苟有未安,不敢緘默。

臣以爲刺史、縣令,與諸吏稍別,人之父母,風化所瞻,一爲本部長官,即合終身致敬。決杖者,五刑之末,只施於抶撲徒隸之間,官廕稍高,即免鞭撻。令決杖贖死,誠則已優,解體受笞,事頗爲辱。法至於死,天下共之,刑至於辱,或有所恥。況本州刺史,百姓所崇,一朝對其人吏,背脊加杖,屈挫拘執,人或哀憐,忘其免死之恩,且有傷心之痛,恐非敬官長勸風俗之意。

又雜犯死罪,無杖刑,奏報三覆,然後行決。今非時不覆,決杖便發,倘獄或未盡,又暑熱不耐,因杖或死,即是促其處分,不得順時。將欲生之,卻夭其命,又恐非聖明寬宥之意。前後頻在州縣,或緣雜犯決人,每大暑盛夏之時,決杖多死,秋冬已後,至有全者。伏望凡刺史、縣令於本部決杖及夏暑生長之時,所定杖刑,並乞停減。即副陛下好生之德,於死者皆有再生之恩。

俄而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立功還,詔加河西、隴右兩節度使,仍令經略吐蕃。嘉運既承恩寵,日夕酣宴,不時赴軍。耀卿密上疏曰:“伏見蓋嘉運立功破賊,更委兩軍,以勇果之才,承戰勝之勢,吐蕃小丑,不足殲夷。然臣近日與其同班,觀其舉措,精勁勇烈,誠則有餘,言氣矜誇,恐難成事。莫敖敗於蒲騷之役,舉趾稍高,《春秋》書之爲懲誡。恐其有驕敵之色,臣竊憂之。入秋防邊,日月稍逼,接對人吏,須識其宜。今將撫邊軍,未言發日,若臨事始去,人吏未識,雖決在一時,恐將非制勝萬全之道。況兵未訓練,不知禮法,人未懷惠,士未同心,求其忘性命於一時,憚嚴刑于少選,縱威逼而進,因而立功,恐非師出以律,久長之義。又萬人性命,決在將軍,不得已而行之,鑿凶門而即路。今酣宴朝夕,優渥有餘,亦恐非愛人憂國之意,不可不察。若不可回換,即望速遣進途,仍乞聖恩,勖以嚴命。”疏奏,上乃促嘉運赴軍,竟以無功而還。

天寶元年,改爲尚書右僕射,尋轉左僕射。一歲薨,年六十三,贈太子太傅,諡曰文獻。子綜,吏部郎中。綜子佶。佶,字弘正,幼能屬文。弱冠舉進士,補校書郎,判入高等,授藍田尉。時有詔命畿內諸縣城奉天,時嚴郢爲京兆,政尚峻暴,加以朝旨甚迫,尹正之命,急如風霆。本曹尉韋重規其室方娠而疾,畏郢之暴,不敢以事故免。佶因請代,役無愆程,當時義之。德宗南狩,佶詣行在,拜拾遺,轉補闕。李懷光以河中叛,朝廷欲以含垢爲意,佶抗議請討,上深器之,前席慰勉。三遷吏部員外,歷駕部兵部郎中,遷諫議大夫。會黔中觀察使韋士宗慘酷馭下,爲夷獠所逐,俾佶代之,酋渠自化。其後爲瘴毒所侵,堅請入覲,拜同州刺史。徵入爲中書舍人,遷尚徵入爲中舍人,遷尚書右丞。時兵部尚書李巽兼鹽鐵使,將以使局置於本行,經構已半,會佶拜命,堅執以爲不可,遂令徹之。巽恃恩而強,時重佶之有守,就拜吏部侍郎。以疾除國子祭酒,尋遷工部尚書致仕。元和八年卒,年六十二,贈吏部尚書。佶清勁溫敏,凡所定交,時稱爲第一流。與鄭餘慶特相友善,佶歿後,餘慶行朋友之服,搢紳美之。

史臣曰:魏知古、盧懷慎、源乾曜、李元紘、杜暹、韓休、裴耀卿,悉蘊器能,鹹居宰輔。或心存啓沃,或志在薦賢,或出愛子爲外官,或止屯田於關輔,或不受蕃人之賂,或堅劾伯獻之奸,或廣漕渠以充國用:此皆立事立功,有足嘉尚者也。盧、李、杜三君子,又以清白垂美簡書,公孫弘之流也。乾曜職當機密,無所是非,持祿保身,焉用彼相?

5新唐書裴耀卿傳編輯

裴耀卿,字煥之,寧州刺史守真次子也。數歲能屬文,擢童子舉,稍遷祕書省正字、相王府典籤,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備顧問,府中號“學直”。王即帝位,授國子主簿,累遷長安令。舊有配戶和市法,人厭苦,耀卿一切責豪門坐賈,豫給以直,絕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

爲濟州刺史,濟當走集,地廣而戶寡。會天子東巡,耀卿置三樑十驛,科斂均省,爲東州知頓最。封禪還,次宋州,宴從官,帝歡甚,謂張說曰:“前日出使巡天下,觀風俗,察吏善惡,不得實。今朕有事岱宗,而懷州刺史王丘餼牽外無它獻,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帳,不施錦繡,示我以儉,此可以觀政也;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數百言,至曰‘人或重擾,則不足以告成’,朕置書座右以自戒,此其愛人也。”

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壞,諸州不敢擅興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護作役,未訖,有詔徙官。耀卿懼功不成,弗即宣,而撫巡飭厲愈急。堤成,發詔而去。濟人爲立碑頌德。歷冀州,入拜戶部侍郎。

開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禕討契丹,又持帛二十萬賜立功奚官,耀卿曰:“幣涉寇境,不可以不備。”乃令先與期,而分道賜之,一日畢。突厥、室韋果邀險來襲,耀卿已還。

遷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師飢。帝將幸東都,召問所以救人者。耀卿曰:“陛下既東巡,百司畢從,則太倉、三輔可遣重臣分道賑給,自東都益廣漕運,以實關輔,關輔既實,則乘輿西還,事蔑不濟。且國家大本在京師,但秦地狹,水旱易匱。往貞觀、永徽時,祿稟者少,歲漕粟二十萬略足;今用度浸廣,運數倍且不支,故數東幸,以就敖粟。爲國大計,臣願廣陝運道,使京師常有三年食,雖水旱不足憂。今天下輸丁約四百萬,使丁出百錢爲陝、洛運費,又益半爲營窖用,分納司農,河南、陝州。又令租米悉輸東都。從都至陝,河益湍沮,若廣漕路,變陸爲水,所支尚贏萬計。且江南租船候水始進,吳工不便河漕,處處停留,易生隱盜。請置倉河口,以納東租,然後官自顧載,分入河、洛。度三門東西各築敖倉,自東至者,東倉受之;三門迫險,則旁河鑿山,以開車道,運十數裏,西倉受之。度宜徐運抵太原倉,趨河入渭,更無留阻,可減費鉅萬。”天子然其計,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

於是置河陰、集津、三門倉,引天下租繇盟津溯河而西。三年積七百萬石,省運費三十萬緡。或曰:“以此緡納於上,足以明功。”答曰:“是謂以國財求寵,其可乎?”敕吏爲和市費。遷侍中。

二十四年,以尚書左丞相罷,封趙城侯。夷州刺史楊浚以贓抵死,有詔杖六十,流古州。耀卿上言:“刺史、縣令異諸吏,爲人父母,風化所瞻。令使裸躬受笞,事太逼辱。法至死,則天下共之。然一朝下吏,屈挫牽頓,民且哀憐,是忘免死之恩,而有傷心之痛,恐非崇守長、勸風俗意。又雜犯抵死無杖刑,必三覆後決,今非時不覆,或夭其命,非所以寬宥之也。凡大暑決囚多死,秋冬乃有全者。請今貸死決杖,會盛夏生長時並停,則有再生之實。”

是時,特進蓋嘉運破突騎施還,詔爲河西、隴右節度使,因令經略吐籓。嘉運以新立功,日酣遨未赴屯。耀卿言於帝曰:“嘉運精勁勇烈誠有餘,然臣見其誇言驕色,竊憂之,恐不足與立事。今盛秋防邊,日月已薄,當與軍中士卒相見。若不素講,雖決在一時,恐非制勝萬全之義。且兵未及訓,不能知法;士未懷惠,不可共心。使幸而有楞,非師出以律之善。又萬人之命倚於將,示不得已,故鑿凶門而出。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愛人憂國者,不可不察。苟不易帥,宜嚴詔申約,以督其行。”帝乃促嘉運詣部,卒無功還。

天寶初,進尚書左僕射,俄改右僕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朝服劍佩,博士導,郎官唱案。禮畢,就耀卿聽事,乃常服,以贊者主事導唱。林甫驚曰:“班爵與公同,而禮數異,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紛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慚。居一歲,卒,年六十三,贈太子太傅,諡曰文獻。子綜,吏部郎中。綜子佶。

佶字弘正,幼能文。第進士,補校書郎,判等高,授藍田尉。德宗詔發畿縣民城奉天,嚴郢爲京兆,政刻急,本曹尉韋重規妻乳且疾,不敢免。佶請代役,要如程,當時稱其義。

帝幸樑,佶奔見行在,授補闕。李懷光以河中叛,佶建議請討,帝深器之。詔用盧杞爲饒州刺史,與諫官執不可。歷遷諫議大夫。黔中觀察使。韋士文爲夷獠所逐,詔佶代之,部夷安服。

歷同州刺史、中書舍人,遷尚書右丞。時李巽以兵部尚書領鹽鐵,將遷使局就本曹,經構已半,會佶至,以爲不可。巽雖怙恩而強,猶撤之,時重其有守。改吏部侍郎,以疾爲國子祭酒、工部尚書。卒,贈吏部尚書,諡曰貞。

佶清勁明銳,所與友皆第一流,鄭餘慶尤厚善。既歿,餘慶爲行服,士林美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