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金代狀元孟宗獻系"連中四元" 傾心道家拜師王重陽

金代狀元孟宗獻系"連中四元" 傾心道家拜師王重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連中三元”,是科舉時代最爲榮耀的事。所謂“連中三元”,是鄉試、會試、殿試連續考中第一,這不僅靠實力,更需要幾分運氣,1300多年科舉史,這樣的幸運兒不過區區十多人,約百年出一個。由於金代科舉考試製度別具一格,開封人孟宗獻竟然“連中四元”,是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

伴隨宋朝滅亡,中國科舉急劇衰落,甚至一度被取消。

宋朝“重文抑武”國策下,科舉制度完善,狀元、進士前程遠大,科考受到全社會高度重視。

而取代北宋、南宋的金、元政權,有着與宋朝完全不同的特質,他們都是馬背民族,重武輕文,中央及地方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貴族和將領手裏,其子弟可以利用特權直接進入仕途,起點高,升遷快,根本不把科舉當回事。

爲了鞏固統治,金王朝長期實行科舉,元朝中後期也恢復了科舉。不過,與宋朝相比,金、元科舉之路均非常狹窄。

有學者統計,金代狀元當上宰相的僅3人,四品以上高官9人,合起來只佔狀元總數的15%;而多達22位狀元僅留下姓名,生平資料全無,還有13個狀元連姓名也沒留下來。將近50%的狀元湮沒無聞。元代情況差不多,官至宰輔的狀元僅陳祖仁、普顏不花2人,四品以上7人,佔狀元總數的28%,千挑萬選出來的“天下第一人”竟然也有40%多湮沒無聞。元朝是分種族考試,即便蒙古、色目狀元,也多因出身卑下,難以受到重用。如此用人制度,也是金、元文化落後的體現。

儘管如此,金、元科舉制度也有一些特色,並且深刻影響了明清科舉考試的方向。

科舉的考試內容,在北宋中期有過一次大變化。北宋科舉考試內容沿襲唐制,考帖經、墨義、詩賦,可以說,從唐到北宋中前期,是“文學青年”的黃金時代。

王安石執政時,認爲科考內容與現實政治脫節,着手實行改革,簡單地說,是把考作文改爲考政治,利用考試指揮棒,引導考生不再死記硬背,不再下聲韻功夫,把精力放在通經致用上。具體說,就是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爲大經,《論語》、《孟子》稱爲兼經,定爲應考士子的必讀書;科舉考試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都是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要求經義文章按照“破題、接題、小講、繳結”的格式來寫,後來稱爲“四股文”,被視爲八股文的前身。王安石變法失敗後,科舉考試內容出現反覆,變換不定。

金代的科舉制度比較特別,進士科又分辭賦進士、經義進士、策論進士。元代於1313年恢復科考時,以朱熹註釋的四書五經爲科舉版本,要求考生以朱熹的註釋去理解聖人言論,這一點被明清繼承,程朱理學藉助科舉登上神壇。

金代狀元孟宗獻系"連中四元" 傾心道家拜師王重陽

孟宗獻:連中四元絕無僅有

“連中三元”,是科舉時代最爲榮耀的事。所謂“連中三元”,是鄉試、會試、殿試連續考中第一,這不僅靠實力,更需要幾分運氣,1300多年科舉史,這樣的幸運兒不過區區十多人,約百年出一個。

由於金代科舉考試製度別具一格,開封人孟宗獻竟然“連中四元”,是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

金代科舉制度很獨特,先在各縣考試,稱爲“鄉試”(別的朝代省一級考試才稱“鄉試”),縣令爲考官,第一名叫“鄉元”;然後分三路考試,自黃河以北至女真都去燕(今北京),關西、河東都去雲中(今大同),黃河以南則到開封考試,稱爲“府試”,由朝廷選派大臣主考,第一名稱爲“府元”;約半年後,各路舉人齊集燕地,舉行“會試”、“殿試”(時有時無)。

孟宗獻自小聰穎異於常人,長大後學問淵博,詩文俱佳。由於過分自負,他第一次參加鄉試時出了意外,竟然名落孫山。

受此打擊,孟宗獻不再浮躁,他潛心讀書,學業日進,幾年後再度參加鄉試,高中第一名。鄉試主考楊伯仁對其文章大加讚賞,並推薦給海陵王。第二年春,孟宗獻在開封取得府試第一,秋天前往燕京,取得會試第一,此時已“連中三元”,名聲大噪。當年金朝增加殿試,孟宗獻又高中第一,創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連中四元”。

當時金世宗即位不久,聽聞這位狀元“連中四元”的奇蹟,大喜,立即下旨:朕即位未久,曾令有司徵召賢才。孟宗獻自鄉試到府試、會試、殿試皆爲第一,非才之高、學之博,何以至此?

按照金朝常規,狀元只授七品官,世宗破格授予他爲六品的奉直大夫,不久又提拔他擔任翰林應奉、知制誥等職。

金代狀元孟宗獻性情恬淡,不熱衷功名,而對道家頗爲傾心。公元1169年,王重陽帶領丘處機等弟子西返關中,因病體力不支,滯留開封旅邸。據開封地方史志記載,孟宗獻曾前去拜望,王重陽對這位天下聞名的“孟四元”很看重,收其爲徒。第二年王重陽仙逝,喪事即由孟宗獻操辦。王重陽的靈柩也暫時安葬在孟家後花園。

孟宗獻爲人至孝,其母病逝後,因哀傷過度,他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時年50歲。

陳祖仁:身材短小氣度偉岸

元朝入主中原後,爲鞏固統治,逐漸接受儒家文化。1306年,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嫡孫元成宗下令在大都建孔廟,詔封孔子爲“大成至聖文宣王”,董仲舒和朱熹等也得諡封。1313年,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次年舉行鄉試,第三年舉行會試、殿試,此後三年一試成爲定製。

在恢復科舉前,元朝曾進行了長期的論證和準備,經許衡建議,確定了不考詩賦,重視經學的框架。正式進行科考時,元朝以朱熹註釋的四書五經爲“標準教材”,使程朱理學登上中國思想神壇。這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

元代科舉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共舉辦過13次會試,錄取進士1100多人。儘管屢經爭議實行了科考,但元朝對科舉的重視遠遠沒有達到宋朝的高度,狀元、進士也沒有受到重用。在左榜狀元中,唯一官至宰輔的,是開封人陳祖仁。

陳祖仁“性嗜學”,興趣廣泛,學問博而精,天文、地理、律歷、兵乘、術數、百家之說,皆通其要。文名也很盛,文章簡勁質樸,詩則典雅清麗。

至正元年(1341年),陳祖仁考中河南鄉試舉人,第二年會試考進士時,名次很靠前,及對策皇宮大殿,他“魁多士”,成爲狀元。

陳祖仁能狀元及第,要感謝元惠宗,如果換個皇帝,他幾乎沒可能成爲狀元。很多皇帝都是“外貌協會”的,點狀元很看重外表,比如宋太祖第一次殿試,看到宋準聰慧敏銳、相貌英俊,認爲狀元就應當是這樣的,才欽定爲狀元。若以貌取人,陳祖仁絕對與狀元無緣,他不但一隻眼睛失明,而且身材短小,相貌極其醜陋。不過,儘管其貌不揚,陳祖仁卻絕不是“猥瑣男”,他“語音清亮,議論偉然,負起剛正,似不可犯者”,精神氣質儼然偉丈夫。

元惠帝可謂慧眼識珠,欽定陳祖仁爲狀元,並授翰林修撰、知制誥。從後來從政表現看,這位“獨眼狀元”的文品、人品,不但是元代、也是歷代狀元中的佼佼者

金代狀元孟宗獻系"連中四元" 傾心道家拜師王重陽 第2張

陳祖仁爲官清正,政績出衆,坦率進言,盡職盡責。十數年時間,他屢次升遷,出任翰林院直學士、侍講學士、中書省參議等職。至正二十年(1360年),南方起義軍已烽火遍地,而元惠宗卻要大興工役,修復上都(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宮闕。陳祖仁心急如焚,揮筆千言,上呈皇帝,直言國家多事之秋,皇帝應奮發有爲,奉天順民,分清輕重緩急,方能舉措得當。

上都宮闕殘毀,當然令陛下日夜痛心,“然今四海未靖,瘡痍未瘳,倉庫告虛,財用將竭,乃欲驅疲民以供大役,廢其耕耨,而荒其田畝,何異扼其吭而奪之食,以速其斃乎!”

陛下看重祖宗宮闕,就應該“以生養民力爲本,以恢復天下爲務,信賞必罰,以驅策英雄,親正人,遠邪佞,以圖謀治道。”如果能做到這些,則天下太平可期,修復上都宮闕更不在話下!

這封上疏極有說服力,元惠帝閱後心服口服,“嘉納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皇太子信任的兩個宦官驕橫不法,陳祖仁上疏請懲治他們,但因皇太子庇護,皇上並沒有過多追究,陳祖仁再次上疏,矛頭直指皇上:“祖宗以天下傳之陛下,今乃壞亂不可救藥,雖曰天運使然,亦陛下刑賞不明之所致也。且區區二豎,猶不能除,況於大者!”

元惠宗脾氣再好,這次也受不了,他“大怒”,把陳祖仁貶出京城,外放甘肅行省參知政事,隨後轉任山北道肅政廉訪使。一年多後,調回京城出任樞密副使、中書參知政事等職,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元朝局勢危急,陳祖仁上書薦舉擴廓帖木兒救急,卻未被採納。次年,明軍攻破元大都,陳祖仁死於亂軍之中。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