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唯一被康雍乾這三位皇帝認可的大臣,你知道嗎?

清朝唯一被康雍乾這三位皇帝認可的大臣,你知道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能在一個朝代被皇帝器重的大臣爲數不少,但被三朝認可且重用的大臣屈指可數。

在清代嚴厲的政治紀律下,張廷玉能三代不倒並取得如此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有過人的才幹;第二個是對“臣道”——就是怎麼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爲什麼康雍乾三代皇帝一致認可他呢?

在清代嚴厲的政治紀律下,張廷玉能三代不倒並取得如此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有過人的才幹;第二個是對“臣道”——就是怎麼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清朝唯一被康雍乾這三位皇帝認可的大臣,你知道嗎?

張廷玉才幹的第一點,是突出的祕書才幹。

張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起,就充分表現了他出色的祕書天才。

他記錄皇帝的話,記得特別準確,起草文件,速度特別快。

雍正即位之初能看中他,也是因爲這一點。

當時雍正皇帝“口授大意,(廷玉)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

每日不下十數次,皆稱旨。”

就是說,雍正採取口述辦公的方式。

一個人口述什麼東西,當然都是比較簡單、比較凌亂、比較口語化的。

張廷玉就有本事,在幾分鐘之內,把口語變成典雅的文言文,而且是一篇條理清楚、文采斐然、沒有任何漏洞的文言文。

張廷玉一天起草這麼十幾道聖旨,幾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出過差錯,確實是舉世罕見的祕書天才。

02

張廷玉才幹的第二項,是他的滿語水平。

張廷玉是個漢人,但對滿語卻非常精通,比當時大部分滿族人說得還好。

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張廷玉有先見之明,中了進士後,專門花兩年時間去學習滿語。

在張廷玉年譜中,他說自己“研究清書,幾忘寢食,館師每試,輒取第一”。

清朝唯一被康雍乾這三位皇帝認可的大臣,你知道嗎? 第2張

他知道,皇帝辦公時,核心機密都是用滿文來記錄,要是不通滿語,你就進不了決策的核心層,所以他下功夫學通了滿語。

張廷玉才幹的第三點,是超強的記憶力。

張廷玉的大腦就是一個活的檔案庫。

全國所有高級大臣,幾百號人,他們每個人的出身背景、主要經歷、做過哪些大事,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全國一千多個縣,所有縣令的名字,他都能馬上說出來。

所以皇帝離不開他。

雍正皇帝曾經這樣稱讚他:“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所以張廷玉成功的基礎,是過人的才幹,讓皇帝用起來特別順手。

不過,這只是他做官成功的一半原因。

除此之外,他還有別人沒有的另一半,那就是對“臣道”的深入研究。

什麼叫“臣道”呢?就是怎麼做大臣,怎麼伺候君主。

陰柔是一項美德,要用它來服侍君主,而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這就是地之道、妻之道、臣之道。

這是《易經》老莊一派對臣道的心得,主張“臣道”要陰柔,要把所有功勞都歸功於君主,自己要默默無聞。

荀子說,侍奉君主,首先要分析一下你伺候的君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明君還是昏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付辦法。

做臣子,你要既恭敬又謙遜,既聽話,辦事又得敏捷,不敢以自己的私心影響君主的抉擇,以順從君主的意志爲唯一目標,這是侍奉明君的辦法。

03

那麼侍奉昏君或者暴君怎麼辦呢?

你要像駕馭未馴服的馬,或者培養不懂事的孩子一樣,要特別小心,琢磨他的心思。

趁着他因爲什麼事恐懼了的時候提點意見,改正他的錯誤,趁着他憂患了的時候給他講如何具體處理事情,趁着他高興的時候給他講治國的大道,趁着他發怒的時候,設法消除他的怨恨。

除了這一點之外,我們還說過,張廷玉是官宦世家,是康熙時期的大學士張英的兒子。

張英爲官很成功,做了幾十年高官,沒有過閃失。

因此張廷玉做官,是有家傳功夫的,父親張英不但言傳,而且身教。

所以剛剛走上仕途的張廷玉就顯得特別成熟,言談舉止特別沉穩,特別得體,所以一眼就被康熙相中了。

張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備的是什麼,是大臣的私心。

所以,你必須表現得沒有私心,才能夠最終滿足自己的私心。

所以張廷玉爲官數十年,最大的竅門,是處處事事,他都能從皇帝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從不摻雜自己的私心。

張廷玉剛入官場時就發生過一件事。

清朝唯一被康雍乾這三位皇帝認可的大臣,你知道嗎? 第3張

他年輕時有一次做主考官,有一個朋友想買通他,讓他透露試題,張廷玉當然沒有同意,但是張廷玉拒絕的方式很藝術。

他是怎麼拒絕的呢?他賦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簾前月色明如晝,莫作人間幕夜看。”

就是說,我要做一輪皎潔的明月,你不要把我當成一團漆黑的暗夜。

這件事一時傳爲佳話。

一方面是處理事情沒有私心,另一方面張廷玉在功名利祿面前一直表現得非常謙退。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考進士,中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話說的“探花”,別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探花,肯定會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張廷玉不是這樣。

他知道之後,第一個反應,是“驚懼失措”。他立刻跑到宮裏,面見皇帝,“免冠叩首”,說我們家啊,好幾個人都中了進士,如今又得了個探花,這氣運也太盛啊,不好,凡事太圓滿了不好,所以他請求雍正,別讓這孩子當探花了,把他降爲二甲吧。

張廷玉說:“天下人都想考上前三名,我家已經有好幾個做官的,把這個榮譽,讓給普通人家吧。”

雍正聽了,大爲感動,於是,將張若靄降了一名,改爲二甲第一名。

然後,又專門發佈諭旨,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詳細說了一遍,目的是表揚張廷玉的公忠體國,大公無私。

04

所以你看張廷玉這個人,既有過人的才幹,被人代替不了;又爲人這麼謙退,處處爲皇帝着想。

那當然深得皇帝的喜愛。

因爲他不貪污,所以在雍正朝,皇帝先後多次對他進行過賞賜,賜給他的銀子,動不動就上萬兩,還給了他一所當鋪,讓他過上了舒服的生活。

因爲張廷玉不主動爲自己、親人、朋友謀私利,所以雍正皇帝對於他的孩子就特別照顧,他的孩子張若靄後來做官也很順利,雍正一看到他,就想到他父親辭退探花這件事,所以總是提拔他,年紀輕輕就做到了禮部侍郎。

有的人說,哦,我明白了,張廷玉做官最大的竅門就是沒有私心。

不對,這還不是張廷玉做官的最核心的竅門。

截至乾隆十三年,張廷玉在政治最高層四十多年從沒有犯過任何錯誤,靠的是他身上另一個特質:超人的謹慎。

我們說,伴君如伴虎。

爲什麼漢語中會有這樣一個成語呢?因爲人們從歷史中總結出,在皇帝身邊,陪王伴駕,確實是一件極爲危險的事。

張廷玉熟讀經史,專門研究過歷代大臣爲什麼會犯錯誤。

他認爲,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性格過於剛直。

比如比干這樣的大臣,當着商紂王的面批評他不仁不義,不講方式方法,下場當然很悲慘。

二是隻從天下大公出發思考事情。

比如岳飛,他只從國家民族角度去考慮問題,卻不顧及帝王個人的心理隱私,成天勸宋高宗把徽、欽二帝接回來,卻不替宋高宗考慮把他們接回來,宋高宗怎麼辦,所以以國家利益去挑戰帝王的一己之私,終至非死不可。

三是權利過大,又不知道謹慎。

歷史上倒黴的丞相大多數是因爲這個原因。

皇帝和丞相性格不同、經歷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起。

和皇帝衝突多了,這個宰相最後難免倒黴。

四點是比較有清朝特色,不能“好名”。

這是什麼意思呢?好名,就是追求個人的名譽,愛惜自己的名聲。

這應該是好事啊,但是在清朝有不少大臣因爲“好名”而倒黴了。

爲什麼呢?因爲在清朝皇帝看來,你處處維護自己的名聲,追求人格完美,這就不利於事事聽主子的,不願意給主子幹髒活兒。

張廷玉一生爲人,特別謹慎小心,每天下班回到家裏,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這一天的大事小事都在大腦中過電影般,細細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什麼說錯的話,做錯的事,如果有,第二天怎麼彌補。

第二件事,是把帶回來的草稿什麼的燒掉,家裏從來不留文件書信什麼的。

因爲什麼呢?因爲清代文字獄厲害,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

他在朝中爲官多年,從來不和外省的官員通信,爲的是避免皇帝猜疑。

張廷玉給雍正服務了十三年,可以說,幾乎雍正朝的每一項重要決策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那麼爲什麼我們翻遍清史,卻找不出他做過什麼大事的記載呢?

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他把所有功勞,都記到皇帝頭上,從來不提自己的貢獻。

當時許多大臣都是經過張廷玉的推薦而受到雍正重用的,但是這些人卻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提拔起來的,張廷玉見到他們也從來不說。

這確實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絕頂功夫。

因此從康熙開始,三代皇帝都對他這點極爲讚賞。

只有這樣的人,皇帝用起來才放心。

張廷玉真是把“臣道”研究到家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