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陵都已經發現那麼久了 現在爲什麼遲遲不肯挖掘

秦始皇陵都已經發現那麼久了 現在爲什麼遲遲不肯挖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秦始皇陵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爲什麼不發掘秦始皇陵?三個原因,很現實。

1974年,西安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一位農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的山坡上打井的時候,無意中從地下挖出幾件泥土燒製的陶俑。經考古專家鑑定,這些陶俑爲古代的隨葬俑。隨後,陝西考古隊進行了勘探和試挖,秦陵兵馬俑的神祕面紗被揭開了,它向人們展示秦軍的龐大陣容和秦朝強大的國力。從秦陵兵馬俑的陣仗聯想到距此不遠的秦始皇陵,不難猜想秦始皇陵會有多大的規模。

秦始皇陵坐落於驪山北麓,從遠處眺望,可以看到秦始皇陵的主體是一座巨大的封土堆,封土堆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相當於17個足球場大小,這座宏大的地面建築向人們彰顯了秦始皇的霸氣

俗語說“要想富,去盜墓”,中國自漢代以後出現了許多挖墳盜寶盜墓賊,他們的首要目標就是那些皇陵和達官顯赫的陵墓。目前我國的大多數皇陵都被盜墓賊盜挖過,包括秦始皇陵。

有據可查的盜挖秦始皇陵事件有許多起,其中最爲著名的有三起,第一起是項羽攻入關中後,他的士兵將秦始皇陵地面宮殿中的珍寶洗劫一空,然後放火焚燒了秦陵的地面建築;第二起是新莽末年,赤眉軍爲了籌措軍餉而盜掘了秦始皇陵,據說他們挖出了這麼多葬具和銅槨,並將其熔化掉,用來製作武器,專家推斷,赤眉軍盜挖的很有可能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第三起是唐朝末年的黃巢,他率兵攻入關中後將唐朝的皇陵全部洗劫了一遍(除乾陵沒找到地宮入口,倖免於難),隨後又對秦始皇陵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破壞,但是黃巢盜秦陵事件只出現在了野史之中,在新、舊《唐書》均不見有黃巢盜秦陵事件的記載,因此很多學者對黃巢盜秦陵事件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秦始皇陵都已經發現那麼久了 現在爲什麼遲遲不肯挖掘

進入新時代以後,秦始皇陵被評定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但禁止挖掘,而且對陵墓進行了大規模地修繕和維護,使秦始皇陵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秦始皇是中國的始皇帝,他的陵墓中不僅有各種奇珍異寶,還會有許多不爲人知的歷史信息,如果發掘秦始皇陵,那將會是一件震撼世界考古史的大事,爲什麼國家卻要對秦始皇陵採取保護措施,禁止發掘呢?

其實,以現代的工程機械的施工能力,想要挖開秦始皇陵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國家之所以不發掘秦始皇陵,有三個原因,且這三個原因都很現實。

第一個原因:可能會造成生態災難。司馬遷曾在《史記》中這樣描述秦始皇地宮的模樣:

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

從這段文字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得知,在建造秦始皇陵地宮的時候工匠們使用了大量的水銀,並用水銀在地宮中構築了江河大海。

那麼,秦始皇陵裏有多少水銀?史料《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爲了建造秦始皇陵秦國耗盡了自己所有的水銀,然後又找到從事丹砂經營的巴寡婦清購買了數不盡的水銀。可以斷定,秦始皇帝陵地宮裏充斥着無數水銀。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裏到底有沒有水銀這件事,專家們測量了秦始皇陵地表土壤中水銀的含量,發現土壤中汞離子的含量是普通土壤含量的7~8倍。秦始皇陵的封土上種有許多石榴樹,這些石榴樹長勢緩慢,從這些石榴樹的生長情況推斷,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真實的,秦始皇陵裏的地宮裏的確有大量的水銀,水銀的數量在100噸以上。

秦始皇陵都已經發現那麼久了 現在爲什麼遲遲不肯挖掘 第2張

衆所周知,水銀也就是汞,它是一種劇毒的物質,如果皮膚上沾上一點,就會導致皮膚潰爛,而水銀蒸發後形成的蒸汽也含有劇毒。經過2000多年的歲月沉澱,大部分水銀都已蒸發,蒸發後的蒸汽環繞在地宮裏,如果貿然發掘秦始皇陵,地宮裏的水銀蒸汽勢必會擴散,而擴散的規模是人們無法控制的,甚至有可能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一樣,造成極其嚴重的生態災難。

第二個原因:考古科技不成熟。《史記》中記載: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秦始皇陵裏有數不盡的珍寶,雖然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但在地下無氧的環境下,大部分文物會保留其原始樣貌。例如在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過程中,科考人員就發現許多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是有顏色的,然而他們一旦接觸到空氣,顏料就會瞬間揮發。以現在的考古科技,想要完好地保存住這些文物的原始特性,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秦始皇陵都已經發現那麼久了 現在爲什麼遲遲不肯挖掘 第3張

如果不能完好地保存住秦始皇地宮裏的文物,那麼發掘出來又有何意義呢?從科學考古的角度來衡量發掘秦始皇陵這件事,目前時機並不成熟,因此許多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都不主張發掘秦始皇陵。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去衡量發掘秦始皇陵這件事,泥土對文物的保護要遠遠大於人類對文物的保護。

第三個原因:國家不允許主動發掘皇陵。1956年,我國對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次發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辦,並主動去挖掘一座皇陵。考古工作者和歷史學家原本認爲萬曆皇帝在位48年,他的陵寢裏會有許多有關於明史的文物,這些文物對專家們解讀明史會有極大的幫助。然而,由於考古技術不足,造成了許多文物的損毀,同時由於特殊的歷史年代原因,這些文物又遭到了二次損毀,最終定陵發掘出來的文物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少之又少。鑑於定陵考古發掘的慘痛教訓,國家文物部門規定:此後不再主動發掘任何一座皇陵。

盜墓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件被人們憎惡的行爲,即便是打着官方的名義考古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因此,許多專家都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不應該去主動發掘任何一座陵墓。正因爲有這個規定,秦始皇陵的發掘計劃纔會被無限期地推遲。

秦始皇陵都已經發現那麼久了 現在爲什麼遲遲不肯挖掘 第4張

發掘秦始皇陵雖然能夠得到許多珍貴的文物,並且會形成一些考古成果,如果這些文物不能夠得到妥善的保護,還不如讓它們繼續留在泥土裏,那樣的話不僅對得起我們的祖先,也是對我們的子孫後代負責。

發掘秦始皇陵一直是一個慎之又慎的問題,到目前爲止,我國並沒有制定發掘秦始皇陵的計劃。雖然沒有計劃,但是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的科考卻從未停止過,我們相信,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即便不去發掘秦始皇陵,我們也能夠從這座皇陵上獲得許多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