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代朱允炆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靖難之役後,被朱棣奪走皇位的朱允炆是生還是死?他後人結局如何?

“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西漢開國皇帝劉邦與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皆是布衣出身,沒有祖上福廕庇護,不似楊堅、李淵、趙匡胤那般有祖上打下的深厚家底支持,白手起家,一路摸爬滾打,最終開創了不世之偉業,成爲一個大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

論能力,論手段,論用人,劉邦、朱元璋二人在中國封建時代二百餘位皇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可以與他們二人相匹敵的皇帝鳳毛麟角,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

然而,或許是受到此前身份的限制,這兩位開國皇帝都不約而同地存在着一種若有若無的“小農思想”,那就是天下大定後,他們就千方百計防範那些與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一點都不想讓他們跟自己共享這天下,不管自家的孩子有多麼不靠譜,也信不過曾經替自己擋過刀箭的過命兄弟,也要賜予那些不靠譜的孩子巨大的權力,讓他們替自己鎮守天下。

劉邦爲了防範外人威脅到自己的大漢江山,恢復“分封制”,將自己的孩子或是兄弟的孩子分封到全國各地,賜予他們完全獨立的官員任免、收取賦稅等巨大的權力。

而朱元璋爲了防範外人威脅到自己的大明江山,創造“藩封制”,將自己的孩子全部封王並建藩,封於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賜予他們節制兵馬、監督地方官吏等權力,並規定如遇奸臣專權,藩王可以聲討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

“衆建屏藩以衛京師”,這就是他們實施、創造“分封制”、“藩封制”的根本目的。

或許是劉邦和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比其他任何一位開國皇帝都要來得艱難,所以他們也比其他任何一位開國皇帝都要在意自己的江山,都要害怕江山會被異姓功臣所奪,因此他們在肆意屠戮開國功臣的同時,也在大肆冊封同姓子嗣爲諸侯或藩王。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站在劉邦、朱元璋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他們這麼做無可厚非,畢竟有多少人能抵得過可一言定人生死的皇帝寶座的誘惑呢?又能多少人願意將江山拱手相送呢?

兒子或侄子總歸要比異姓來得體己些。

然而,如果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無論是分封,還是藩封,它們都存在着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隨着時間的逝去,隨着諸侯或藩王與皇帝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一旦皇帝昏庸或羸弱,壓制不住他們,又或者他們自己就被權勢所腐蝕,最終這些手握重權的藩王必定會起兵挑戰中央權威,天下必定會動盪不堪,中央不可避免要被迫迎接地方諸侯或藩王對其的挑戰。

而一旦地方諸侯或藩王造反,結局只有2個:

要麼跟西漢“吳楚七國之亂”一樣,地方諸侯王被皇帝鎮壓,手握的權勢被削弱;要麼跟明代“靖難之役”一樣,地方藩王推翻皇帝統治,自己當皇帝,執掌中央權柄。

劉邦推行的“分封制”引起了“吳楚七國之亂”,但好在執掌中央權柄的漢景帝很有能力,運用超強的政治手腕,及識人之明,最終擊潰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中央成功壓制住地方諸侯王。

然而,朱元璋推行的“藩封制”所引起的“靖難之役”,結局卻與西漢大相徑庭,燕王朱棣這個藩王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朱棣成功執掌中央權柄,成爲新一任皇帝,是爲永樂皇帝。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朱允炆這個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被地方藩王推翻的苦命皇帝,講講他的生死之謎,說說他的後代下落。

朱允炆是明代第二位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英年早逝,一心想讓自家王朝的皇位貫徹“嫡長子繼承製”到底的朱元璋,將長孫朱允炆立爲皇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於應天皇宮,皇長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出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此時已是一位英姿勃發,年方22歲的大好青年,書生氣十足且溫文爾雅,但是從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絲執掌皇權的唯我獨尊的氣息,有的只是書生意氣,極度缺少祖父與叔父們雄才大略的草莽習氣。

從小就生活在蜜罐之中,被祖父朱元璋悉心呵護着,360°全方位保護着,全然不知人心之險惡,更不知如何駕馭他人,因此哪能鬥得過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殺逞勇的四叔朱棣呢?

在位僅僅四年,朱允炆就被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趕下臺,而禍根除了他自己優柔寡斷,沒有識人之明外,說白了就是他的祖父朱元璋開創的那個“藩封制”。

太祖朱元璋在世時,把自己的23個兒子都封王建藩,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寧王朱權等塞王駐守北方,抵禦蒙古;周王朱橚、楚王朱楨、齊王朱榑、潭王朱梓、魯王朱檀、蜀王朱椿等駐守內地重要城市,監督屬地開國功臣和地方官吏,給予他們提兵專制、監督功臣和官吏之權,使之江山永固。

除此,爲防止自己死後,子孫後代控制不住中央,皇帝被權臣鉗制,朱元璋規定,如遇奸臣專權,地方藩王可以聲討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

朱元璋給予地方藩王“清君側”的特權,本意是想用藩王來維護皇權,殊不知事與願違,最終燕王朱棣就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爲由,起兵造反,推翻了他自己欽定的大明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第2張

歷史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西漢景帝劉啓即位後,地方諸侯王個個不把漢景帝放在眼裏,利用手中的權力壯大自身實力,與中央分庭抗禮,中央權威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上疏《削藩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之後,漢景帝接受晁錯的上疏,決意削藩。

景帝的削藩引起了地方諸侯王的強烈不滿,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個諸侯王國就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爲由,起兵造反,“吳楚七國之亂”由此爆發。

朱允炆即位後,也遭遇到千餘年前漢景帝的困境,藩王手握的權力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權威。

此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是可以“節制沿邊士馬”,這些藩王或多或少都有少者千人,多者萬人的護衛甲士,藩王屬地的大軍調動也都要向當地藩王稟而後行,公侯大臣見到他們也都要“伏而拜謁”,權力極大,一旦聯合起來對中央將是一個巨大威脅。

面對這些擁兵自重、虎視眈眈的藩王,朱允炆自然不能,也不會容忍。

即位不久,他就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親信大臣的上疏下,開始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如同西漢吳楚等七個諸侯王國一樣,以“清君側,靖國難”爲由,發動“靖難之役”,起兵造反。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不是漢景帝劉啓,燕王朱棣更不是吳楚等七國諸侯王國的諸侯王,“靖難之役”的結局與“吳楚七國之亂”的結局完全背道而馳,朱允炆最終被朱棣擊敗,皇位易主。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被趕下臺,後朱棣稱帝,年號“永樂”。

朱棣打下南京後,建文帝朱允炆生死成謎,一說自焚而死,一說隱遁世間。

官方史書記載,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帶着太子朱文奎和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自焚而死。

《明史·成祖本紀》:“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

《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朱棣登基後,在向朝鮮國王告知自己是大明皇帝的詔書上說:“不期建文爲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然而,由於當時沒有人親眼見到朱允炆自焚,且遺體也沒有真正確認,再加上官方史書在記載建文帝自焚而死一事上也多少有些諱莫如深。

《明史·建文皇帝本紀》:“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爲上!”建文皇帝本紀中沒有明確說朱允炆是自焚而死,只是說是以被焚燒得面目全非的遺骸的中後骨認定這就是建文。然而,本紀又說“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如此這就讓人浮想聯翩,讓人很是懷疑朱允炆沒有死,而是穿上僧衣,假扮僧侶逃出皇宮。

除此,《明史·姚廣孝列傳》記載,朱棣剛剛攻入南京時,有人向朱棣告密,說建文沒有死,實“爲僧遁去”,並揭發了知情人,他就是代皇帝在寺廟修行的替身和尚——主錄僧溥洽。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第3張

就連朱棣本人都有些懷疑建文帝沒有死,而是逃出了皇宮。

《明史·胡濙傳》記載,永樂五年,朱棣因懷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尋訪仙人張三丰爲名,暗中偵查建文帝的蹤跡。

之後,胡濙在外尋找十六年之久,回朝後,把打聽到的民間隱祕與傳聞,向朱棣報告,說民間有傳言說朱允炆逃到了海外,於是朱棣命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蹤跡。

如此,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究竟如何,衆說紛紜。

那麼,假設朱允炆沒有死於大火之中,朱允炆又到底去了哪裏呢?

關於朱允炆的去向,民間有傳言說他出家爲僧,並對此有着一段繪聲繪色地傳說:

傳說,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建文皇帝朱允炆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深知叔父朱棣不會放過他,就想着自殺以謝國人。

身邊的近臣翰林院編修程濟見朱允炆想要自殺,趕忙跪下勸說他打消這個念頭,告訴他可以逃出皇宮,這時少監王鉞也跪在地上提醒朱允炆,說太祖朱元璋駕崩之前,給他留下了一個寶匣,並且交代他說,如果朱允炆遇到性命攸關的大事,可以打開寶匣,謀求一條生路。

朱允炆聽到祖父給自己留有一個保命的寶匣,喜從悲來,趕緊讓王鉞帶自己去拿這個寶匣。

衆人來到奉先殿後,找到並打開了這個紅色寶匣,只見寶匣裏面放着三張度牒(相當於僧尼的身份證),度牒上寫有“應文”、“應能”、“應賢”,還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除此,寫有“應文”2字的度牒的後面寫着:“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顯然這是朱元璋爲朱允炆安排的逃跑路線。

看到這些東西后,程濟立即爲朱允炆剃髮,換上袈裟、僧帽、僧鞋。

吳王教授楊應能以自己名“能”爲由,表示願意剃度,以“應能”爲法號,隨帝流亡;監察御史葉希賢也說自己名字中帶有“賢”,表示自己就是“應賢”,也願意剃度隨從。

除此,當時在建文身邊的五六十位近臣也表示願意跟隨他流亡天下。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第4張

之後,朱允炆認爲這麼多人一起行動,一定會引起朱棣的懷疑,在與近臣商量後,決定由九個人陪着朱允炆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

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從水關御溝而行,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

流亡前,爲免途中引起別人的注意,只留楊應能、葉希賢、程濟三人貼身陪在朱允炆左右,楊應能、葉希賢爲僧人,程濟爲道人,其餘人則遙爲應援。

除此,朱允炆特意交代他們互相以師弟稱呼,不必君臣相稱。

朱允炆一行人的第一站來到了位於吳江縣的翰林院侍書史彬家中。

八月十日,朱允炆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中,沒待多久,獲悉追兵已經在後面,便決定前往雲南。而後,朱棣得知朱允炆一行人可能逃到西南地區,便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前往西南地區,以尋訪道教宗師張三丰爲由,祕密偵查朱允炆的下落。

永樂八年(1410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的名義,至雲南祕密尋找朱允炆。

某一日,嚴震在機緣巧合下找到了朱允炆,可是嚴震並沒有捉拿朱允炆,他對朱允炆仍然有君臣之念,他不想以上犯下,更不想建文帝被下獄,失去皇帝的尊嚴。

但是,他也瞭解不帶建文回去,自己定然會被朱棣所懲戒,保不齊還會連累全家滿門抄斬,所以最終他選擇放過朱允炆,並自縊於驛站。就這樣,朱允炆僥倖逃過一劫。

二年後,一直跟着朱允炆的楊應能、葉希賢相繼病逝,朱允炆收了一名弟子,法號“應慧”。

此後數年間,朱允炆足跡遍佈雲南、貴州、四川等西南之地。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允炆在程濟的陪同下,登上了四川峨眉山,賦詩:“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表達自己思念南京歲月的複雜心情。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允炆開始東行。十月,在史彬的陪同下,遊覽江南。

之後的十餘年間,明代皇帝不斷更替,朱棣死,仁宗朱高熾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朱瞻基即位,十年後英宗朱祁鎮即位。

時間的逝去,朱棣後人的江山已經穩如泰山,不是一個垂垂老矣的朱允炆能夠威脅到的,如此早有歸家之心的朱允炆決定前往京師北京,向自己侄子的兒子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第5張

後來,朱祁鎮得知朱允炆的身份,因爲此前有一個叫楊應祥的和尚假冒建文被處斬,爲防止他也是假冒的,便讓曾經侍奉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前去一探虛實。

朱允炆見到吳亮後,脫口而出:你是吳亮?起初,謹慎的吳亮沒有承認自己的身份,後來在朱允炆說起他有一天在便殿就餐,一片肉掉到地上,吳亮拿着壺,趴在地上把肉吃掉這件事後,吳亮才承認自己的身份,並伏地大哭,說老奴終於又見到陛下您了。

吳亮確定朱允炆的身份後,朱祁鎮就下令把朱允炆迎入宮中養老,宮中人叫他“老佛”。

朱允炆壽終正寢後,被葬於西山,不封不樹,因爲朱允炆的身份真的很難去界定,墓碑上沒有名字,是爲無名墓。

以上就是民間關於朱允炆去向的傳說。

這個傳說的真假無法確定,只能當做一個參考,真假自辯。朱棣打進南京後,朱允炆到底是生還是死,現在無法確定,只能期望日後能有確鑿證明朱允炆死或生的證據出現。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第6張

說完朱允炆的生死之謎,我們再來說說朱允炆的後代下落。

正史記載,建文帝朱允炆一生育有二子,嫡長子朱文奎和嫡次子朱文圭。

朱文奎和朱文奎都爲孝愍讓皇后馬氏所生。

嫡長子朱文奎。《明史》記載:“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在朱棣攻進南京後,朱文奎下落不明,當時他才七歲。關於朱文奎的下落,有說他和朱允炆、讓皇后一同葬身於火海之中,也有說他與朱允炆一起從皇宮中的暗道逃出生天,此後隱姓埋名,不知所蹤。

嫡次子朱文圭。朱棣攻進南京時,朱文奎才2歲,因他年幼不知事,加之朱棣多多少少對曾經對自己疼愛有加的長兄朱標有愧,朱棣沒有對這個小侄子下死手,只是將其圈禁。

圈禁對於朱文圭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局了。

朱棣畢竟是靠造反登基的,對於當時的政治環境而言,朱允炆始終是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佔據正統的身份。

朱允炆雖然被趕下臺,生死不知,但是大明還是有很多人支持朱允炆,因此身爲朱允炆的嫡次子朱文圭,他始終是有利用價值的,一旦放他自由,或是封他爲王,肯定會有人利用他來反對朱棣的統治。

因此,不論是對朱文圭,還是對朱棣,圈禁就是最好的結局,除此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選擇,剩下的就只有賜死。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第7張

朱棣稱帝后,朱文圭就被送往大明的龍興之地“鳳陽”,圈禁於鳳陽廣安宮,號爲建庶人。

這一圈禁,就是五十五年。

關於朱文圭的結局,《天順日錄》是這樣記載的:

上覆位之後,因思建庶人輩無辜淹禁將五、六十年,意欲寬之。一日,謂賢曰:「親親之意,實所不忍。」賢即對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實臨之,太祖在天之靈實臨之,堯、舜存心不過如此。」上遂決。即日白太后,許之。左右或以爲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爲之。」左右聞之,皆愧服不能止。乃遣中官於鳳陽造房屋。畢日,上召賢曰:「今可送去。」敕軍衞有司供給柴米,一應噐用悉令其完具,以安其生。聽其婚娶,以續其後。自在出入,給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數人。遣太監牛玉入禁諭其意,建庶人聞之,且悲且喜,不意聖恩如此。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靠着“奪門之變”,扳倒明代宗朱祁鈺,重奪皇位。

某日,英宗想起自己在南宮長達七年的圈禁歲月,深知失去自由的那種痛苦,突然就憐憫起已經被圈禁了五十餘年的朱文圭。

於是,不久朱祁鎮就派遣宦官前往鳳陽,下旨放出了已被圈禁了大半輩子的朱文圭。同時,朱祁鎮還命令地方爲朱文圭建造房屋,供給他日常所需,並賜他護衛二十人,奴婢十餘人。

然而,朱文圭享受自由的生活沒多久,就因病去世。朱文圭去世後,史書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他的後人姓甚名誰,但是從後來史書上零零碎碎的記載來看,朱文圭是有後人留世的。

朱允炆皇位被奪後死了嗎 後人又是什麼結局 第8張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禮太監覃包上奏憲宗朱見深,說建庶人衣料短缺,朱見深命人供給。

弘治年間,平民繆恭上書明孝宗朱祐樘,求封朱文圭後人爲藩王,以奉祀朱標,被下獄,後孝宗下旨赦免。

由此可見,建文帝朱允炆一脈並未絕嗣,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