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主動退位給嘉慶 兩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的和睦的

乾隆主動退位給嘉慶 兩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的和睦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嘉慶和乾隆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嘉慶和乾隆是怎麼做到表面上“和諧相處”的?

歷史上的那些太上皇們,大都不是出於自願。比如唐代的高祖李淵,還有玄宗李隆基。前者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斬殺了太子,倘若李淵不退位,他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而後者在位時荒淫無度,爆發了安史之亂,他又"千乘萬騎西南行",兒子在靈武稱帝,他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太上皇。

還有北宋的最後兩位皇帝,都是逼不得已。可清代的乾隆皇帝弘曆,卻是心甘情願的將皇位讓給了兒子。權力的滋味,一旦嘗過,就會上癮,那麼他爲何還會主動的退居二線?

(一)、波瀾壯闊經一生,飽享榮華富貴

"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而他的孫子弘曆,不願意將其超過,所以在當政滿一甲子的時候,主動提出想當太上皇。

1. 兩龍並立,父子攜手治國

那至高無上的皇權,是讓人青春永葆的良藥。乾隆皇帝宣佈退位,並非是想着讓賢,而是當初立下了不遠超過皇祖的誓,當然他也早已經看過了世界,倒不如讓自己放鬆放鬆。不過放鬆歸放鬆,他對權力的慾望,可一點都沒有消減。他初登大位之時,也是躊躇滿志的君王,他以皇祖爲榜樣,立志開疆拓土,青史留名。

乾隆主動退位給嘉慶 兩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的和睦的

父親留下的未竟之業,乾隆發誓一定要替他完成。所以,他先是平定了貴州苗疆之亂,將西南徹底的納入實際統治範圍,而後又徹底的打敗了準噶爾部,讓康熙帝在天有靈能夠得到慰藉。如此一來,貴州和新疆,都成了清代的實際控制區。

後來在大小金川之戰中兩度獲勝,還出兵緬甸,又進攻安南。在其執政前期,可以說是功勳卓著,大有與康熙匹敵之勢。後來就開始居功自傲,一昧的沉浸於享樂。在位期間,六下江南,把雍正留下來的那點家業,都揮霍一空。

等到他玩夠了,就又想出了一個新的玩法,那就是噹噹太上皇。他不相信自己會同唐玄宗,那樣,他要成爲宋高宗,表面上沒有實權,卻仍然大權獨攬。

2. 前車之鑑,提早預備好後路

那些徒有虛名的太上皇,會落得悲涼下場,首先是因爲在朝堂之中,沒有其可用之臣,沒有能夠與皇帝直接對抗之人;其次,他們手中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權柄。或控制大軍,或控制朝政,那即使當了太上皇,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弘曆可以把皇帝的名號讓給自己的兒子,但是手中的權力卻不能悉數交出。他想方設法的從各個方面抑制嘉慶,時時刻刻的提醒他,江山是自己給的,想要拿回來,隨時都可以。因此,嘉慶的這個皇帝不好當,甚至要比當太子時更難。

如果有一點疏忽,就會遭到天下人恥笑,而且乾隆大權在握,他隨時都有可能把江山奪回。他們兩人的關係根本不像是父子,只不過是權力牽起來的兩位政客。

乾隆想既能夠退位,博得美名,又想永遠掌握權力;而嘉慶想,趕緊將自己的老爹伺候走,好儘快的成爲真正的九五之尊。嘉慶榮登大寶,皇阿瑪乾隆卻不交實權,一山如何容二虎?兩個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和諧相處"的呢?

乾隆主動退位給嘉慶 兩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的和睦的 第2張

(二)、全面施壓,爲兒子築造權力的圍牆

錢鍾書先生曾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對於嘉慶而言,皇位是一座圍城,不過堅持堅持就能走出去。

乾隆爲了不讓大權旁落,他制定了很多獨屬於自己的皇家規矩,甚至比在位時,更爲嚴苛;同時,又牢牢的把持着人事任命之權。當然,那些祭祀的權力,還是要交給嘉慶的,面子上總得過去,而且這些都無關緊要。

1. 安插親信布荊棘,制約顒琰不足奇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大都要清洗一下朝臣。那些原本跟隨自己父親的"死忠",自然在其中之列。倘若嘉慶皇帝這麼做了,那麼乾隆可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當然不會允許,因此"以父之名"要求兒子每天要向其彙報工作,同時高級別官員的任命與罷黜,都要告訴乾隆。

如果嘉慶不這麼做,那就是不忠不孝,會爲世人所說道。而且,乾隆又不是對兒子猜忌很強的唐代皇帝,父子兩人的關係也沒那麼僵,嘉慶也不希望和父親鬧僵。因此,一直順應着乾隆的意思來。乾隆每次都會對人事的任命提出自己的意見,而嘉慶悉數遵從。

如此一來,朝野上下,遍佈着忠於乾隆的大臣。嘉慶根本沒有機會徹底的掌握權力。此外,和珅是乾隆的"死黨",世人皆知此主僕二人的關係。嘉慶上位以後,根本不敢清算和珅。即使瞭解他是鉅貪,富可敵國,也一直養着。

而乾隆還變本加厲的不斷要求給和珅加官進爵,嘉慶對此也無奈。其實擁有了和珅,就等於擁有了大半個清代官僚隊伍。不論是朝野還是地方,到處都安插着和珅的人,而他對乾隆忠心耿耿,所以,乾隆皇帝根本不用擔心兒子奪權。

乾隆主動退位給嘉慶 兩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的和睦的 第3張

2. 制規矩以約束,立威嚴以震懾

"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朕從未倦勤,不敢自逸"。乾隆皇帝對嘉慶說的這番話,就是擺明了說自己不會放權。在他眼裏太上皇不是一個虛職,它的地位和權力,應該要遠遠的高於皇帝。所以,他也從萬歲爺,成爲了萬萬壽,還是居住在養心殿中。

如此一來,不論是大臣還是皇帝,都會將其當作最高權力者來看待。嘉慶皇帝,必須每日晨醒昏定,不得耽擱。此外,他還將訓誡權牢牢的握在手裏。可以將其看成是父親對兒子的教誨,也可以看成上級對下級的指責。

"至朕傳位後,凡軍國大政,及交涉外藩事件,朕仍訓示嗣皇帝,一切錫

綏懷,悉循恆典"。不論是內政還是外交,亦或者是大軍,還是要向他報告。只要他覺得嘉慶做的不對,隨時隨地都可以指出錯誤,並監督其改正。

可以說,嘉慶的這個皇帝,當的那是一點尊嚴都沒有。兩龍並立,顯然是老龍佔了上風。

(三)、忍,心字頭上一把刀

俗話說"人過七十古來稀",乾隆都已經在位六十年了,年齡也在日復一日的增長。清代的皇帝很少有長壽者,而且古代的醫療水平有限,所以在嘉慶看來,乾隆皇帝命不久矣。他沒有必要去爲了一時之利,和父親鬧得不可開交。

對於這樣一個時日無多的老人,順從便好。對於這樣一個對權力如此癡迷之人,等待即可。

乾隆主動退位給嘉慶 兩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的和睦的 第4張

1. 等待,就是最好的計策

乾隆對嘉慶而言,既是君,又是父。他如果忤逆了弘曆,那就會背上不忠不孝的罵名。父子二人又沒什麼深仇大恨,乾隆也不曾像唐玄宗對待太子那般刻薄,因此沒有必要撕破臉皮。乾隆做的越過分,嘉慶臉上越有光。

所以,他對於一切都是處於一種默許的狀態,從來不會提出任何怨言。他了解,自己的身邊都是乾隆的親信,因此總是拿出一副紈絝子弟的姿態對待下人。平日裏他對朝政也不是多麼的熱衷,反倒沉浸在聲樂酒色中。

"唯皇爺處分,朕何敢與焉?"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其中有委屈,又有退讓。凡是有人來找他商議國事,他就會拿出皇爺唯上來搪塞。話傳到乾隆那裏,他雖然嘴上說兒子不爭氣,但心裏樂開了花。這會讓乾隆皇帝十分安心,最起碼兒子沒有那麼強烈的權力慾。

2. 十年面壁圖破壁,一舉成名天下知

乾隆皇帝去世以後,嘉慶的性格就發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此前,他對和珅等人置若罔聞,對其行爲視而不見,可乾隆一死,和珅的死期也到了。他很快就被以各種各樣的罪名抄了家,家中金銀財寶,不計其數,能頂好幾年整個大清的財政收入。

和珅,這位"世界首富"也死在了自己曾經的囂張跋扈中。其實,他又何嘗不瞭解自己的下場。只不過上了乾隆的賊船,就再難下來。收斂的那些財物,也全都充了公。他也成了嘉慶皇帝的"新手大禮包"。

如果當初的嘉慶不願意再熬些時日,肯定會出現父子反目的情況。何況,乾隆在軍中和政壇都很有威信,自己不過是個初生的牛犢,又怎敢直接和父親抗衡。反正等他一死,天下早晚是自己的,何苦還要冒險一試。

其實嘉慶在乾隆活着的時候,權力和當太子時,沒什麼太大的不同,反而活的還不如當時瀟灑。是權力,將親情變得如此畸形。本該無話不談的父子,卻成了明爭暗鬥的"敵人"。

乾隆主動退位給嘉慶 兩人是怎麼做到表面上的和睦的 第5張

結語:

一座山頭容不下兩隻老虎,更何況大清的山頭上還盤踞着兩條龍。小龍沒有實力,那就只能任憑大龍擺佈。而大龍時日無多,天下早晚是小龍的。

爲了保持相對和諧的局面,父子二人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前者是想方設法的立威,又在朝中安插親信;而後者則是等,等着自己壯大,等着父親去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