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靖難第一功臣:張玉是怎麼死的?

靖難第一功臣:張玉是怎麼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難第一功臣:張玉是怎麼死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1399年,在齊泰、黃子澄等親信的攛掇下,建文帝朱允炆終於下定決心削蕃,讓叔叔們看看誰纔是大明王朝的主人。

從周王朱橚到岷王朱楩,短短一年光景,建文帝接連廢了五位藩王。這一系列的動作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恐懼,他是諸王中實力最強的那個,侄子放着他不管,先去整別人,明擺着就是給他施加壓力,逼他主動低頭。

“恐懼的盡頭是憤怒”,朱棣本就不是個認命的主,與其如此等死,不如反他孃的。這年秋天,朱棣打着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爲國“靖難”的大旗,從北平起兵造反,拉開了一場長達四年的戰爭帷幕。

以一隅敵一國,說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可這位燕王不僅敢打,甚至還奇蹟般地打贏了。談起靖難之役勝利的原因,朱棣的才幹與氣運固然重要,可手下姚廣孝、朱能、張玉等文武的貢獻也是不容小覷。

尤其是張玉,堪稱靖難第一功臣,連朱棣自己都說:“吾倚玉足濟大事!”

1.從元朝大官到燕王護衛

張玉本是元朝的樞密院知院,相當於元朝的軍委二把手。朱元璋帶領明軍橫掃中原時,他跟隨元順帝逃亡漠北,直到洪武十八年才歸順大明王朝。

靖難第一功臣:張玉是怎麼死的?

作爲前朝大員,想要獲得新領導的信任,自然需要證明自己的誠意,於是,張玉參加了捕魚兒海戰役。這場戰役的指揮官是名將藍玉,目的是爲了徹底消滅元朝殘餘勢力。

這場戰役的最終以明軍大獲全勝告終,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俘虜其次子地保奴及公主、王親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男女共七萬餘口。由於表現出色,張玉被授爲濟南衛副千戶,雖然同之前的地位相差懸殊,可終究是在新朝站穩了腳跟。

此後,張玉屢立戰功,得到了燕王朱棣的賞識。朱棣雖說比張玉小了近二十歲,可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曾經率傅友德、趙庸、曹興、王弼等名將肅清大漠,在一干武將心中地位很高。

朱棣十分清楚張玉的能力,央求父親朱元璋將張玉調到了自己麾下,這時的張玉已經年近五十。

2.奪取北平九門,生擒建文二將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對於叔叔的動作,朱允炆並非毫無防備。監視朱棣的北平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都是他的鐵桿親信。另外還有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在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時刻監視着燕軍的動向。

爲了突破重重包圍,朱棣密令張玉、朱能引八百勇士入宮護衛,同時傳出燕王已瘋的消息,將謝貴、張昺二人騙到府中亂箭射死。

靖難第一功臣:張玉是怎麼死的? 第2張

謝、張死了,北平的守軍羣龍無首,亂作一團,張玉趁機率軍奪取了九門的控制權,不過三日,整個北平城都掌握在了燕軍手中。

得知北平易主,建文帝忙令耿炳文掛帥,率三十萬(水分很大)大軍北上“平叛”。耿炳文兵分三路,他自己率主力屯兵真定,徐凱駐紮在河間,潘忠、楊松駐軍在鄚州,三路互爲犄角,對北平形成了包圍之勢。

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張玉向朱棣建議道:“潘忠、楊松是兩個草包,大戰在即,拿他倆當突破口一準沒錯。”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

張玉清楚自己處於劣勢,也不蠻幹,先拿離鄚州不遠的雄縣開刀。然後以雄縣做誘餌,在月漾橋設下伏兵等待援軍到來。潘忠、楊松二人果然中計,匆忙率軍來救,直接落入了陷阱中,成了燕軍的階下囚。

捷報傳來,燕軍士氣大振,張玉趁勢同朱棣匯合,在真定大敗耿軍主力,打的建文帝一怒之下,撤了耿炳文的職務,讓軍二代李景隆接任三軍主帥。

3.忠心護主,突圍不成血灑疆場

身爲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的軍事天賦並不像父親那般出色,甚至略顯平庸。

朱棣從小在軍隊裏摸爬滾打,深知李景隆就是個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於是,哪怕李景隆號稱率領五十萬南軍圍攻北平,朱棣也是按照張玉的建議,先集中兵力救援永平,解決後顧之憂,只留下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

李景隆也沒有辜負朱棣的信任,打了幾十天,愣是毫無建樹,反倒等來了永平解圍,張玉帶兵直抵北平,同北平守軍來了個內外夾擊,殺得朝廷軍隊丟盔卸甲。

別看李景隆打仗不行,脾氣卻十分執拗,轉過年來,他收拾殘軍再一次對北平發起了總攻。

只是,這次主動權並不在南軍那裏,張玉率部疾馳,在南軍落穩腳跟前,在白溝河再次大敗李景隆。

隨後張玉連下德州、滄州,燕軍勢如破竹,兵鋒直指濟寧。

但是造反之路怎麼可能一帆風順,打到東昌時,燕軍遇到了靖難路上最強硬的敵人——盛庸。

盛庸背靠堅城,列陣而守。朱棣率軍攻其左翼,打了半天燕軍死傷慘重。盛庸見朱棣沒有退意,於是故意在正面賣了個破綻,將朱棣誘入包圍圈中。

朱能和張玉分兵兩路救主,朱能左拼右殺撕開一道口子,朱棣趁機逃跑。張玉並不清楚朱棣已經脫離陷阱,仍舊拖着五十八歲的殘軀奮力殺敵,終於在殺死數十人後,力竭而死。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張玉的死,對於朱棣來講,不啻于晴天霹靂。哪怕多年的戎馬生涯,已經讓朱棣打磨出一副鐵石心腸,他仍舊泣不能止,放聲高呼:“勝負常事,不足計,恨失玉耳。艱難之際,失吾良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