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清官曾秉正最後爲何沒善終?

明朝清官曾秉正最後爲何沒善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清官曾秉正最後爲何沒善終?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歷朝歷代爲官之人中,被貪慾迷住雙眼的人多如牛毛,在古代做清官難,做個有始有終的清官就更難了。明太祖朱元璋,農民出身的他在面對貪官污吏時的態度很明確,殺!有一個殺一個。

但對於清官忠臣,朱元璋卻十分推崇表彰,清官道同被朱亮祖害死之後,身爲君王的朱元璋居然親自爲道同戴孝。一個君王能對自己的過錯,做到如此程度的反省,很難想象。

但凡事總會有例外,在洪武年間,就有這麼一位清官,在遭遇罷黜之後,連回鄉的路費都沒有。這個可憐之人的名字叫做曾秉正,他爲人剛直,是個忠正耿直的清官。

早年多次上書朱元璋,備受朱元璋的嘉許與褒獎,但最後卻因爲觸怒朱元璋而遭遇罷官,當真說得上是世事難料!作爲一個才子,他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便從底層官員搖身一變成爲了正三品官員,仕途也算得上春風得意。

如此一個仕途亨通之人,卻會被朱元璋親自罷官,爲何呢?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曾秉正還受到了宮刑的侮辱,真是聞者傷心,見者傷心,而這一切的源頭都要從他的仕途起點說起。

大明官員曾秉正

曾秉正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家人給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他本就天資聰穎,在家人的培養下,曾秉正很快就學得了一身本事和滿腹韜略。

1368年,大明新朝的建立,使得飽經戰亂的中華大地得以開始恢復戰爭的創傷。此時,天下初定、百業待興,大明王朝草創之初官員奇缺,不論是中央之內還是地方上,都需要博學之士充盈其中。

爲了給大明官場帶來新鮮的血液,朱元璋下令各地官員推薦德才兼備的人員進入京城,就這麼着,當時還在南昌刻苦學習的曾秉正,被當地地方官推薦,進入了朱元璋的彀中。

在得知有這麼一個年輕的新人的時候,朱元璋也是感到詫異,出於保險起見,朱皇帝決定考驗考驗曾秉正。一番考量之後,朱元璋深感自己撿到了寶,但爲了歷練曾秉正,還是決定將曾秉正放回到基層地方中去。

當時,朱元璋將其派往海州去出任學政,主管地方上的考務等系列事宜。在整個大明洪武年間,官員們的待遇甚至是地位都很卑微,封疆大吏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曾秉正這個九品芝麻官了。

曾秉正在基層爲官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他仕途中最辛苦的一段時間,但好在那時的曾秉正並沒有放棄初心,仍然是以一顆赤誠之心報效國家。

明朝清官曾秉正最後爲何沒善終?

很快,幾年過去,時時刻刻都在關注着曾秉正的朱元璋,又一次想起了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經過幾年的歷練之後,曾秉正回到了京城,回到了朝堂之上。

受寵與嫌隙

洪武九年,也就是曾秉正回京之後的第二年,朱元璋不知是不是故意難爲諸位大臣。一日朝會,朱元璋當衆宣佈一道考題:“以變天爲題”,就在朝堂之上,百官現場撰寫一篇文章。

要知道,這個題目在古代可是會殺頭的,封建王朝時期,君主自稱爲天,變天究竟何意,應該不用多說。深感棘手的官員們,只得大肆讚美朱元璋,卻不提出什麼具體的實質性意見。

這樣的奏章一開始朱元璋看着倒還覺得很是受用,可是時間久了,看得多了也就煩了,感覺自己手下養了一羣阿諛奉承的酒囊飯袋,一點用都沒有。

此時,朱元璋不由得搖起頭來,可就在此時,一篇文章令他眼前一亮。仔細讀下去,發現此文堪稱妙文,朱元璋大喜之下,翻到奏摺前面看一下這篇奏章的作者爲何人。

很快,朱元璋便得到了答案,這篇奏章是曾秉正所上奏的。在曾秉正的奏摺中,雖然對朱元璋有讚美之詞,但是在基層多年的曾秉正深知基層情形。

針對自己的所見所聞,曾秉正向朱元璋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設性意見,這一舉措令朱元璋龍心大悅、深感滿意。第二天朝會之時,當着衆大臣的面,宣佈此次朝堂筆試的第一名是曾秉正。

作爲獎勵,曾秉正因此得以出任思文監丞,他仕途亨通之旅就此開始,也從此一路綠燈。出身農民的朱元璋,平日最討厭的東西除了貪官污吏之外,便是長篇大論的奏摺。

在他看來,奏摺只需要撿要緊的上報就可以,寫的長篇大論地給誰看。遇到這種奏摺,朱元璋如果心情好,就在奏摺上批上決定以及批評之語發回。

要是朱元璋心情不好,那麼誰上的奏摺誰可就要倒黴了。不過,對於曾秉正來說,朱元璋卻罕見地有耐心,也許是出於培養曾秉正的原因吧。

短短几年裏,朱元璋就爲曾秉正不斷加官進爵,曾秉正的官職也是做得越來越高,最後成爲了三品布政使,可以說得上是一方大員了。只是,曾秉正與朱元璋的矛盾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着,爲日後的爆發做着鋪墊。

曾秉正受罰

作爲清官,曾秉正的性格非常一板一眼,甚至與說是一根筋。本來在官場上,清官就不合羣,如果再加上性格惡劣這一弱點,那自然會爲自己招災引禍。

果不其然,曾秉正的清高和死板就爲他日後遭遇橫禍埋下了禍根。由於他的鐵面無私,很多企圖巴結曾秉正的官員都碰了釘子,於是乎,與曾秉正有嫌隙的官員們開始圍攻起了他的奏摺。

正所謂樹大招風,樹敵衆多的曾秉正在對待工作上,自然是做得兢兢業業,工作質量那是真正的無懈可擊。爲此,官員們開始攻擊曾秉正奏摺長篇大論,將聖上的教誨完全置之不理。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曾秉正最終還是中招了,惹怒了朱元璋的他被削職罷官。然而,清官一生的曾秉正卻沒有攢下一分積蓄,在此等敏感的時刻,他又做出了一個更加昏庸的決定。

當時,他將自己的女兒賣了,籌集路費還鄉。可沒想到,此事居然觸怒了朱元璋,朱元璋登時就下令將曾秉正關押起來,還親自選擇了宮刑作爲對曾秉正的處罰!

可憐曾秉正,清官一生,鐵面無私的他卻抵擋不住小人的慼慼之語。最終,不願與官場沆瀣一氣的他,在認清官場之後就連想要逃離都沒能成功,還被處以了宮刑。

在這之後,曾秉正在史料記載中便再無記載,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浪潮之中。看到曾秉正的遭遇,真是不由地令人會想起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伴君如伴虎,天子恩威太過難測!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