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惠王:魏國第3任國君,他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

魏惠王:魏國第3任國君,他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惠王(前400年 - 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戰國時魏國第3任國君(前369 - 前319年),在位共51年。魏武侯之子。在位期間,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興修古汴河,屢破強秦,破邯鄲,威服趙韓,諡號惠王。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物生平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後稱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戰國策》作“嬰”)。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70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後,魏罃與公子緩(魏緩)爭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爲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慾”,公叔痤去世前,勸惠王殺商鞅,不要讓他逃走,惠王不聽。

在位期間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

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爲齊軍孫臏所敗。名將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爲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改元重新紀年,這標誌着魏國的霸主地位的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楚威王七年領大軍伐齊,趙、燕兩國乘機出兵攻齊。魏惠王於前319年卒,享年82歲。

魏惠王:魏國第3任國君,他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

逢澤“會諸侯”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魏武侯在位26年,於公元前370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時年已30歲。魏惠王在其父死時,與其弟公仲綬爭位。這時韓、趙兩國在公孫頎的策劃下,聯合進攻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並將魏惠王圍困在軍中。但在如何處置魏國上,韓、趙兩國發生了分歧:

趙國要除掉惠王立公子緩,讓魏國割地給兩國;韓國主張將魏國分爲兩個國家,不主張殺掉惠王。魏分爲二,國力就大爲削弱,不會再對韓、趙構成威脅。趙國不同意韓國的主張,韓國不高興,就連夜帶着軍隊撤出戰場。結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國沒有被分爲兩個小國。由這一件事可見,三晉的聯合,以魏爲盟主的關係已開始破裂。

濁澤之敗並未損傷魏國的元氣,次年(公元前368年)魏對韓、趙兩國發起反攻,"敗韓於馬陵(今河南範縣西),敗趙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①。魏國雖打敗了韓、趙,保住了獨立,但自此因三晉聯盟破裂而陷於孤立的境地。

在三晉聯盟破裂的前後,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強大起來,對魏國構成了威脅。秦國在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 年)實行"初租禾",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從死",七年"初行爲市",十年"爲戶籍相伍"等一系列改革後,國力增強。由此開始向魏國進攻。秦獻公十九年在洛陰打敗韓、魏軍隊。二十一年,與魏戰於石門,大敗魏軍,"斬首六萬,天子賀"。二十三年與魏再戰於少樑(今陝西韓城縣南),魏將公孫痤被俘。

東方的齊國雖靠了魏文侯的幫助列爲諸侯,但齊國畢竟是一傳統大國,不甘附庸於魏國。在魏惠王時期,就同魏發生軍事衝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齊敗我觀(今河南清豐縣西南)"。魏惠王即位後,曾與齊國國君桓公午相約會盟,而"田侯牟背之"。齊國在東方以大國的身份,拉攏、脅制周圍的一些中小國家,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

十四年陳侯午錞銘中說"佳十又四年,陳侯午臺(以)羣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陳侯午即田齊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 年,魏惠王九年。這是齊國對淮泗間的小諸侯國,開始收取一些貢物,表明齊國對魏國的霸業發起了競爭。

在秦、齊東西兩方的進逼下,魏惠王採取了三項措施來應付時局:一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二是重新與韓、趙和好結成聯盟;三是施惠於國內人民。

三家分晉時,魏國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國的領土東已據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內、河南一帶,且東部已成爲魏國領土的主要部分。由於秦國人的不斷進逼,加之東方齊國的興起也向魏國的霸業挑戰,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國都從安邑東遷到樑,又稱爲大梁。魏惠王遷都大梁後,便於對東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同時也加強了對東方諸侯的控制,以抵消齊國在淮、泗諸侯中的影響。

魏徙都說法有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分別見古本《竹書紀年》和《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以六年說較合理,故採其說。

在魏惠王時期,魏國是把齊國當作主要的對手的,於是採取團結趙、韓,緩和與秦國對立的策略。魏惠王五年,與韓懿侯在宅陽(今鄭州市北)相會,九年與韓釐侯(即韓昭侯)會於巫沙(今河南滎陽縣北),十三年與韓昭侯在巫沙結盟。爲聯絡趙國,魏惠王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陽邑(今山西榆次縣南太谷東陽邑村)兩地送給趙國,趙國給魏國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換。十四年與趙成侯相會於鄗(趙地,今河北柏鄉縣北)。魏惠王十六年與秦孝公在杜平(今陝西澄城縣境)

相會,以調整同秦國的關係。二十年與趙君盟於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與秦孝公在彤地相會。魏惠王與韓、趙結盟,與秦孝公相會,恢復了三晉的暫時聯盟關係,緩和了同秦國的矛盾,但是卻沒有同齊國國君相會結盟之事,可見魏的這一系列活動是針對齊的。

魏惠王:魏國第3任國君,他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 第2張

在遷都後的當年,"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廢"字又作"發","藪"即川澤地。逢忌又稱作蓬忌、逢池、逢澤,地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澤藪在以往由國家控制,作爲國庫的一項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魏惠王廢棄國家控制的逢忌澤,讓百姓利用,以施惠於民。接着又興修水利。《水經·濟水注》引《竹書紀年》說,魏惠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爲大溝而引甫水"。河指黃河,甫田是一澤名,在今河南中牟縣西。是魏國把黃河水引到甫田澤,再開挖一條灌溉渠(大溝),引甫田中水灌溉農田。這樣,使魏國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

由於魏惠王採取以上政策,魏國的威望逐漸提高。惠王十四年(前356年),魯、宋、衛、韓四國國君都到大梁來朝見惠王。古本《竹書紀年》載:"(魏惠王)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韓)釐侯來朝",即指此事。這樣魏惠王又恢復了魏文侯、武侯時的霸主地位,因此有逢澤會諸侯朝天子的舉動。《戰國策,秦策五》載:"樑君伐楚勝齊,制韓、趙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此事又見於《秦策四》、《齊策五》)

魏惠王帶領的十二諸侯,多是泗上小國,商鞅說魏惠王:"大王所從十二諸侯,非宋、衛也,則鄒、魯、陳、蔡。"鮑彪注《秦策》說十二諸侯中有"魯、衛、曹、宋、鄭、陳、許之君。"鄭即韓,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國,後遷國都於鄭都新鄭,故韓也稱爲鄭。逢澤之會,不僅12箇中小國家,戰國七雄中秦、趙、韓國都在其中。《史記·秦本紀》載"孝公二十年,秦使公於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史記·趙世家》"肅侯四年,朝天子。"四年當是六年之誤,魏惠王率諸侯朝周天子在惠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 年)。魏惠王率領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大國及一些中小國會盟朝天子,使魏國的霸業到達頂峯。這也反映出,到戰國初年,政治鬥爭的格局,還是照抄着春秋時期的爭霸方式在進行着,企圖利用周天子這塊牌子來達到號令諸侯的政治目的。

魏國選相

公叔痤是魏國之相,他手下的中庶子(相國的侍從之臣)衛鞅很有才能,公叔痤欲將衛鞅推薦給魏惠王,但未及推薦他就病臥牀榻了。《史記·商君列傳》、 《資治通鑑·周紀二》以及《戰國策·魏一》、《呂氏春秋·仲冬季·長見》記載,公叔痤病重時,魏惠王前去看望,他問公叔痤說:“萬一相國一病不起,我將把國政託付給誰呢?”公叔痤回答說:“我的中庶子衛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國事全託於他。”見惠王默然無言,公叔痤遣退侍臣,單獨對惠王說:“大王倘不任用衛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出境,爲別國所用。”惠王許諾離去。公叔痤又召來衛鞅,抱歉地說道:“大王詢問國相的繼任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色並不同意。我先君而後臣,當時對大王說如果不能用你,就應把你殺掉,大王答應了我。你應該趕快離開,免遭擒殺。”衛鞅回答說:“大王既然不能採納您的意見任用我,又怎麼能採納您的意見殺掉我呢?”於是沒有離開。惠王離開公叔痤病榻後對身邊人說:“公叔痤的病情很重,他竟然要我把國政交給衛鞅,後又勸我殺掉衛鞅,真是太糊塗啦!”果然沒有考慮公叔痤的意見。公叔痤死後,衛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賢,於是西入櫟陽(秦國舊都),被秦國任用,封於商地,是爲商鞅。

魏惠王:魏國第3任國君,他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 第3張

問政孟子

魏惠王自稱治國盡心竭力,河西發生災荒,就將那裏的災民安置到河東,將河東的糧食運送到河西。當河東發生災荒 時,也是這樣做的。可是魏國的人口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由來。

魏惠王問怎樣才能治好國家。孟子說;只要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糧食就吃不完;不拿過密的魚網去捕魚,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時,木材就用不盡。這樣老百姓就感到滿足了。他還說: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棉襖。雞和豬狗一類家畜不要耽誤繁殖飼養的時間,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耕種,數口的家庭就不會鬧饑荒。認真地辦好教育,孝順父母,尊敬長上,老人就不再用爲自己生活奔勞。這樣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藏。

魏惠王又談到自己繼位以來,被秦國和齊國多次打敗,這是奇恥大辱,要怎樣才能報仇雪恥呢?孟子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口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共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總之,孟子勸魏惠王“施仁政,行王道”。

在孟子見魏惠王前後,魏惠王曾用惠施爲相,進行改革惠施根據“去尊”的思想,主張限制奴隸制殘餘較重的“巨室”,“大族”(《呂氏春秋·愛類》),制定新法。韓非說:“當魏之方明立闢(法),從憲令行之時,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鄰。及法慢,妄予,而國日削矣,”(《韓非子·飾邪》)看來魏惠王對變法並沒有認真貫徹。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預見魏惠王必然失敗。魏惠王問從何說起,卜皮說:“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韓非子·內儲說上》。魏惠王於前335年舉行稱王大典。第二年改元。後元一年,他與齊王會於徐,互相承認爲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