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死後,劉禪爲何連殺三位大臣?

諸葛亮死後,劉禪爲何連殺三位大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死後,劉禪爲何連殺三位大臣?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公元234年(劉禪的建興十二年),實際掌握蜀漢政權12年的諸葛亮病逝。同年,劉禪誅殺了李邈、劉琰;下一年,楊儀被廢后自殺。這副場景,會讓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新官上任三把火”——終於擺脫了託孤老臣的劉禪,莫非是在報復性示威?

這種陰謀論並不存在。這三個被劉禪處死的大臣,代表了封建官場中的三類人,而且都稱得上咎由自取。

諸葛亮死後,劉禪爲何連殺三位大臣?

李邈:一個“嘴炮”的作死

李邈是蜀地土著,廣漢郪縣人。他家一共兄弟四人,個個都才學過人,由此看來,李氏應該是當地的世家大族。當地人敬佩李氏衆兄弟的才學、爲人,恭敬地送上“李氏三龍”的頭銜。

唯一被排除在外的,正是李邈,原因是他“爲人狂直”。字面意思是張狂、直率,咱們可以簡單理解成心裏沒點X數、滿嘴跑火車。從李邈後來的作死之路來看,鄉親們一點兒也沒冤枉他。

得益於世家大族的出身,李邈起先爲劉璋服務,期間的表現如何沒留下記載。劉備奪取益州後,對於本地的利益集團基本採取了繼承、認可的姿態,只要對方承認自己的“主權”;而李邈就被任命爲益州從事,也就是幕僚。這麼看來,在劉備入川戰鬥期間,李邈的表現是順從、配合的,沒有任何異樣。

但他很快就“作妖”了。隨後的正旦期間(正月初一),劉備召集所有官員飲酒作樂,實際上就是想借着節日與蜀漢官僚羣體開展聯誼活動、增進感情。李邈正是在這時候與劉備搭上了話,不過他的表現顯得相當“無厘頭”。

輪到自己向劉備敬酒時,李邈竟然猝不及防地指責劉備,說他“奪取鄙州”是很不合適的。這就屬實讓人摸不着頭腦了:事情既然已經翻篇,你還專門挑這種其樂融融的場合“哪壺不開提哪壺”,這不是誠心找茬嗎?

接下來更有意思。劉備逗李邈:“既然你覺得我這樣做不合適,那你當初幹嘛不幫劉璋?”意即:既然你這麼有種,當初就該像張任那樣爲主戰死纔對啊。

而李邈的回答就相當無恥了:“不是不敢幫助,而是實力不足。”這等於是說:關鍵時刻我確實不敢動真格的,但我敢事後動動嘴啊。

由於這種毫無意義的挑釁行爲,李邈當場就差點被人拿下砍頭,好在諸葛亮爲之求情才躲過一劫。

李邈最終還是因言而死。

多年後,李邈曲曲折折再度回到官場,並且擔任了犍爲太守、丞相參軍等職,成了恩人諸葛亮的幕僚。公元228年的北伐之戰中,諸葛亮按律要誅殺街亭敗逃的馬謖時,李邈曾出言勸阻:“春秋時秦國赦免了孟明,其後收服西戎;楚國誅殺子玉,不到兩代而衰。”

李邈可能是出於好心,但方式顯然有問題:其一,馬謖跟孟明、子玉沒有可比性;其二,舉的例子太不吉利。因此,不太愛聽李邈叨叨的諸葛亮,一氣之下把他扔回了成都。

這一粗暴的處理方式,也許對李邈的自尊造成了傷害。6年後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來,悲慟的劉禪正穿着喪服舉行哀悼儀式時,李邈卻突然上書一封,在裏面把諸葛亮比作西漢時的呂祿、霍禹(都因謀反罪名被殺),隨後得出結論:如今諸葛亮死了,人們應該慶祝。

李邈的這番言論可謂是驚世駭俗,讓人目瞪口呆。無論諸葛亮是否專權,但他鞠躬盡瘁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更何況他是劉備、劉禪兩代帝王意志的代言人;如果否定他的所作所爲,就是推翻蜀漢政權過去的所有政策、人事安排,也是暗示劉禪是任人擺佈的庸君。因此,李邈的上書(無論是否有他人指使),已不單單是評論一個政治人物,而是觸碰到一個政權的意識形態紅線,危及到蜀漢的團結穩定。於是劉禪大怒,將其下獄處死。

劉琰之死:一個混子的結局

跟李邈不同,劉琰是劉備集團的老人。早在劉備擔任豫州牧時就徵召他爲從事。但縱觀史書記載,劉琰在政治方面實際建樹不多,更像是一個“弄臣”:

跟着劉備時,由於其“有風流,善談論”,即氣質瀟灑、能說會道,而且也姓劉,所以一直被劉備當做賓客尾隨其後;奪取益州後,劉備又任命他爲固陵太守。

劉禪在位期間,對這位先帝親信更是厚待有加:封爲都鄉侯、衛尉中軍師後將軍、車騎將軍,排名僅在李嚴之後。

不過,劉琰並不參與蜀漢政權的具體事務,只是跟着諸葛亮身後動動嘴、聊聊天而已。但在個人排場上面,劉琰的逼格並不比諸葛丞相差:身後隨時跟着上千衛士,身邊奴婢環繞,車馬豪華、服飾奢靡,有事沒事就組織一羣女子鶯歌燕舞,小日子煞是讓人豔慕。

由此看來,劉琰對蜀漢政權沒什麼貢獻,只是由於加入劉備陣營早、沒啥危害性,純粹被劉備父子當成元老供養起來而已。

不過,這樣不具備價值的人其實也很可憐:乖乖聽話倒是罷了,一旦得罪了當權者,就有可能會被毫不猶豫地清除。

公元232年時,劉琰跟魏延鬧矛盾。這種情況原本沒啥大不了,畢竟當時跟魏延不合的人多了去了。但是,與其他人爲了具體產生分歧不同,由於劉琰不懂實務,所以張口滿是些虛頭巴腦、虛假怪誕之辭,比後世魏晉的清談還要離譜。諸葛亮爲此對其大加痛斥,但在其誠懇認錯後就既往不咎。

而到了公元234年正月(諸葛亮還在世),按照規矩,當時的高官妻室都要進宮給太后慶賀,其中也有劉琰之妻胡氏。但是,這回太后把胡氏留在宮裏足足待了一個多月。

這下劉琰不樂意了:自己的老婆這麼漂亮,是不是被故意留在宮裏伺候皇帝劉禪了?他越想越氣,乾脆叫來許多手下的衛兵前來毆打胡氏,甚至還故意讓人用鞋子扇其嘴巴。發泄完畢,他一紙休書,把胡氏趕回了孃家。

任何人面臨這種無妄之災都不會忍氣吞聲,更可況有一定身份的胡氏。她憤而向朝廷告狀,控訴了流言劉琰對自己的羞辱。有關部門隨即展開調查,隨後這樣定性:“士兵不是用來毆打妻子的,人的臉不應當被鞋底羞辱。”隨後將劉琰處死棄市。

乍一看,這事的處理結果彷彿過於嚴重:不就是家暴嗎,何至於死?那要看怎麼解讀了。

其一,胡氏被留在宮裏一個月,可以有很多種可能:陪太后聊天解悶、研究女紅(針線活)等等,但劉琰卻直接腦補出最沒下限的一種情況。胡氏被辱事小,太后、皇帝的品德、權威被挑釁事大。劉禪怎能容他?實際上,胡氏在宮裏幹啥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臣該怎麼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事之後,蜀漢大臣的女性家屬都不被允許入朝拜見太后了,劉氏皇室與大臣們之間少了一個增進感情的渠道,估計不少人會忍不住在背地裏問候劉琰。

其二,最關鍵的是——劉琰對蜀漢來說是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廢人”。拿這種人來殺雞儆猴、敲打那些有“蹬鼻子上臉”苗頭的大臣,相當划算。

楊儀之亡:弄權者終因權力而死

相對於上述兩位,楊儀的名氣較大,在此不贅述他的早期經歷。作爲一個來自荊州、由關羽派到蜀地的士人,他在蜀漢政權中的利益是有保障的,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把他看作政權的班底人員。不過,此兄卻有個明顯的缺點:脾氣暴躁。

當初劉備自立漢中王后,楊儀被提拔爲尚書,位置不可謂不重要;然而,這位老兄很快就在東征期間跟尚書令劉巴鬧矛盾,於是劉備便把調爲弘農太守。由此看來,理虧的一方八成是楊儀。

劉備死後,楊儀被同出自襄陽的諸葛亮引爲丞相府長史,全權負責後勤保障、制度規範等工作,完成的相當漂亮。但是,他跟軍事才能出衆但卻性格剛直的魏延不對付,倆人針尖對麥芒、勢同水火。

同一個團隊中,一文一武兩大骨幹的關係緊張,應當是個大忌;但與當初劉備的處理方式不同,急需用人的諸葛亮並沒有採取什麼調整動作,這也爲後來的極端局面埋下了隱患。

諸葛亮死後發生的悲劇咱們都知道:魏延不服從楊儀的調派,二人直接翻臉;最終不佔理的魏延吃了大虧,淪爲孤家寡人後被馬岱追殺。

但隨後,楊儀的一系類舉動就太過了:

首先,他拿到魏延的首級後,邊用腳踩邊口吐蓮花,隨後未經請示就夷滅魏延三族;

其次,楊儀和魏延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倆人都認爲自己應當接替諸葛亮,當時也有兩種輿論分別支持二人。但是,實際上他倆都沒沒戲:跟諸葛亮理念不同的魏延肯定被PASS,而在諸葛亮看來,楊儀“性情狂狷狹隘”,同樣接不了自己的班。因此,他在死前曾祕密告訴劉禪的使者,推薦蔣琬、費禕按順序接班。

但這下楊儀不幹了,他自認爲比蔣琬資格老、能力強,不滿情緒形於顏色;後來費禕去查看他的情況(極有可能是劉禪指派),楊儀竟然說後悔當初諸葛亮死後自己沒帶兵投降曹魏!

不知道聽到這話後,劉禪是否後悔當初沒有在楊、魏之中選擇魏延。第二年,他就把楊儀被廢爲平民、流放到漢嘉郡;但即使這樣,楊儀還不依不饒、上書痛罵。隨後朝廷忍無可忍、派人前來捉拿,楊儀聞訊後自殺。

咱們可以這麼下結論:楊儀、魏延,其實是一類人,他們有才,但卻被這份才華矇蔽了雙眼,以爲更高的權位唾手可得、捨我其誰;如果最終結果與自己的預想不吻合,便會失控、做出不理智舉動,最終害人害己。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劉琰、李邈、楊儀,實際上分別代表了職場中的三類人:老資格的庸才、眼高手低的怪才、心高氣傲的人才。在封建時代,這三位都因自己的言論、行動付出了慘痛代價(由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禪並非一無是處的糊塗蛋);在現代社會,這樣的人也免不了會處處碰壁。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