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陶淵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返鄉後留下了哪些詩作?

陶淵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返鄉後留下了哪些詩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 ,世稱靖節先生,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田園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爲《陶淵明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01

關於陶淵明從少年到青年的這段歲月,其實並無太多記載。就連他的鐵粉蕭統,也沒能在傳記中給出明確指示。可見,陶淵明早期的人生的確是和謎一樣了。大家所知道的,就是他的外祖父是孟嘉,父親也曾做過官,但很早就去世了。那時他才八歲。緊接着到十二歲,他的繼母也去世了。那時應該就沒人依恃了,只剩下他和妹妹兩人。

他後來在給妹妹的祭文中說: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兄妹倆相依長大,這個過程大家可以想象了。所以他那個時候的情況怎麼樣?我想和我彼時的狀況差不多——就是幫家裏種種田,砍砍柴,空閒時候自己再讀點書。

既然是農民,又沒有什麼錢,所以只好隨便娶個媳婦了。陶淵明的妻子翟氏,據蕭統說,安貧樂道,勤勞刻苦,和他一樣都喜歡種田。這樣看來,他的基本生活應有保障的。但無奈家裏人口太多,經常米缸酒瓶都是空的。陶淵明沒飯吃還可以忍飢,沒酒喝實在受不了。這時,族中長輩也讓他出去做個小官,補貼家用。陶淵明同意了,正式踏入政治舞臺,這一年他二十九歲。

陶淵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返鄉後留下了哪些詩作?

02

第一份工作是江州祭酒,具體內容估計和蘇轍後來做的酒監差不多。但不可以自由飲酒,每日沉醉。陶淵明很快就辭職不幹了。沒過多久,又有人請去做主簿,他婉言謝絕。

關於這一番操作,我想很大程度上和他妻子的去世有關。陶淵明在詩中說: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三十歲,愛妻病逝。對他的生活造成了重大打擊。他不想做官,就在家帶幾個孩子。關於那“幾位”,他有一首很有意思的詩,名曰《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杜甫讀罷笑話說:陶潛避世翁,未必能達道。有子賢與愚,何必掛懷抱。老杜將陶淵明的幾個孩子真想成“廢柴”了,其實,那隻不過是苦中作樂而已。還是黃庭堅理解的周到——是帶着寵溺口吻的呵責。

幾個孩子成了“這樣”,陶淵明沒人養老,便不得不再出來爲官了。

再度出仕的陶淵明至少擔任過三個官職。先是在桓玄手下做幕僚,後來又在劉裕手下做參軍。到了義煕元年(公元405年),又在劉牢之之子劉敬宣手下做參軍。

東晉末年的三個統治者手下都打過工。你要說後來他寫的那些雜詩以及《詠荊軻》是爲了忠君,那就大錯特錯了。陶淵明做官,主要是爲了解決生存問題。而且跳槽非常頻繁。

就在這一年八月,他又到彭澤縣任職。據他自己的理由,那裏離老家不過百里,爲了生活,不得已而爲之。這已經是第幾次不得已而爲之了,我不願猜測。反正從這兒以後,他就徹底下定決心,寧願餓死也不出來做官了。

陶淵明到任不過八十餘天。一日,太守派督郵前來視察。這督郵雖是小官,卻代表太守,因此故意擺譜,讓縣令親自去接駕。陶淵明平日穿得很隨意,旁邊人就說:要穿上官服才能去。他自言“不願爲五斗米折腰”,於是丟下官印辭去。後來,還有很多人請他做官,但都杳無音信,他已經開始化身農民了。

陶淵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返鄉後留下了哪些詩作? 第2張

03

終於要回來了。可是這絕不是簡單的返鄉。他寫了一篇安慰自己的《歸去來兮辭》。

一開口便問得很有意思: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放到現在,你說田園荒了就荒了吧。大概只有祖母一輩的終身勤懇的農家人,纔會受到和陶淵明一樣的靈魂叩問吧。

田園荒了,所以我回來了。回來之後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副畫面——童子候門,鬆菊猶存,酒杯斟滿。所以陶淵明的心情是很愉快的。這份愉快是熱衷於城市生活之人所不能理解的。

他說了一番高興的事情,最終仍回到對生命源頭的叩問——生命的源頭就是死亡。陶淵明的很多詩裏彷彿透露出自己有些怕死,因爲不怕死之人每天是無暇去談及死亡這個話題的。可是他的怕死又不是簡單怕死,而是因爲生命的短暫,所以更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畢竟他這個人,連生前的高貴都不在乎,又何必在乎死後的榮譽呢?

在此之後,他又寫了《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完全就是他的自號。陶淵明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這種讀書方法彷彿是大智慧之人的秉性。

《魏略》中有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笑而不言。”

後來,無論是陶淵明還是李白,對這種讀書方法都大爲贊同。但要做到這一點,我想首先是要記性好,有過目不忘之能,其次擅於思考,引與實踐,否則就真成了走馬觀花了。

他說自己粗衣短褐,簞食瓢飲,已經跟上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了。而又甘守貧賤,頗有孟子的豪情。可能他與聖人不同之處就是生來嗜酒吧。

村裏或者自家的新釀,他會用頭巾來漉酒。於是,就有很多人說大名鼎鼎的五柳先生不講衛生。但他確實不講衛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反正生死這些東西我們無法猜測,講衛生是那些“勤快”的人做的,所以對於我還是算了吧。陶淵明的可愛,令人很是親切。

陶淵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返鄉後留下了哪些詩作? 第3張

04

曾經有一位老教授對陶淵明的詩作出這樣的評價:“草盛豆苗稀……種個鬼田!如果種成這樣我絕不寫詩。”後來又有不少學生追尋他對於陶詩的這種看法。但是我想,如果不曾親自種過田,畢竟不能深刻體會陶淵明的感受。所以,不妨再看他的《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單看第一句,就有人開始抨擊他了——因爲田種的不好。可是接下來呢?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沒錯,我的田種的是不好。可那是因爲我出去做了幾年官,回來地都荒了。地裏雜草太多,陶先生一大早就進山鋤地,直到晚上披星戴月纔回來。即使露水沾溼了衣服,那也並沒有什麼要緊。

所以,這是一個勤勤懇懇的“農民”啊!他順着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而且一定要做好!於是,很快就有了另外一首: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爲,百年會有役。

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歸園田居其六》

看看吧,這並不是我胡說。人家陶先生的田現在已經種得有模有樣了。雖然每天很辛苦,幸虧可以喝點酒解乏。而到了傍晚,他駕着車子從幽暗的馬路上回來,孩子們已經守在門口了。他彼時的願望,除了莊稼長勢好,就是結交幾位知心好友了。所以,這纔是陶淵明真正感到滿足的東西。

陶淵明擔任過哪些官職?他返鄉後留下了哪些詩作? 第4張

05

在劉裕篡位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永初二年(公元421年),陶淵明寫出了那篇流傳千古的代表作——《桃花源記》。

他以一個漁人的視角,進入那世外桃源中游歷了一番,在見到桃花源中的市民後,漁人說出一句: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當年我就想問:既然已經與世隔絕了五六百年,爲何衣服還和外人一樣呢?

後來,我漸漸地懂了:作者筆下的桃源,既遠離世俗,又貼近世俗。甚至就是曾經的某個地方,就在他隱居的南山。

吃飽喝足之後,漁人要告辭了。鄉親父老們叮囑:“你出去可別給別人說這件事啊。”漁人這邊答應着,可轉頭就把這事告訴了太守。太守聽說之後,立馬派人跟着他去尋找。可是,即便是按照剛做下的記號,也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蹤跡。

到了此處,我徹底爲陶淵明的筆法所折服。試想:如果太守一行找到了會是怎麼樣的?那肯定會破壞桃花源裏天然的美好。

所以,太守一行蠅營狗苟、醉心官場的俗物,是永遠到不了那永無階級的桃花源。而即便是已經去過一次的漁人,因爲此番帶着不純潔目的,也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桃源的入口。

只有真正脫離世俗,將心靈放空之人,才能於無意間到達那與世無爭的聖地。

而他在最後也發出了一句嘆息:後世無問津者。這並非事實,卻也依舊是事實。因爲在他之後,歷朝歷代都有無數的人想要到達那桃花源,可是他們真的能放下心中的名利和富貴嗎?可能再無一人像陶淵明這般純粹了。

但是,我們依舊熱愛他,追尋它!

李白說: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蘇軾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陶然,已經成爲一種別樣的處世姿態。只要我們短暫地脫離城市,即便是在山間放一次羊,看一回落日,也能感受身處雲水的那份清閒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