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秦始皇對文人的要讀有何轉變?爲何會這樣?

歷史上秦始皇對文人的要讀有何轉變?爲何會這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焚書坑儒”其實是兩個事件,被稱爲“焚詩書、坑術士”更爲恰當一些。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爲了維持統治的穩固,一直在致力於文字、貨幣、制度的統一和融合,而其中最爲重要的,便是文化融合。最初階段,秦始皇的確對六國文人非常尊重,且嘗試接納六國文化,但在一切均遭遇失敗之後,秦始皇開始採取更爲激烈的手段,企圖毀滅六國文化傳承,強行達到融合。

歷史上秦始皇對文人的要讀有何轉變?爲何會這樣?

秦始皇也曾善待六國文人,嘗試促進文化融合

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爲了使得這個新生的國家得以萬世傳承,秦始皇一直在致力於促進各方面的統一和融合。而其中最爲艱難的,便是文化融合,由於天下長期分裂,各國早已誕生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例如楚文化、齊魯文化等,而且文化壁壘已經極爲堅固。

爲了促進文化融合,秦始皇主要採取了兩種措施:

1、接納六國文化。面對矛盾重重、嚴重排外的六國文化,秦始皇最初採納了容納的態度,例如黃老道家、陰陽家經過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了所謂的“五德始終說”,秦始皇便進行了接納;而秦始皇的“大咸陽”規劃中,也體現出了“法天象地”這種道家學說;“泰山封禪”則代表了對齊魯文化的認可。

2、設立“博士”制度。因爲文化方面的排斥,使得秦國新政也很難得以推行,於是秦始皇又設立“博士”制度,以六國士子充任,雖不具有實權,但卻允許他們參與國事討論、政策制定。秦始皇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從天下大勢的角度,換取六國士子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影響和引導天下百姓。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事實證明秦始皇的這種嘗試,均已失敗而告終,而這也是促使“焚書”事件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1、接納六國文化遭遇失敗。秦始皇對六國文化的接納,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只是成功爭取到了徐福、侯生、盧生這樣的少數投機者,並未獲得廣大士子的認同。例如秦始皇的“泰山封禪”,這本是秦始皇接納齊魯文化的一個標誌,然而在70餘位等候在此的儒生博士將封禪程序告訴秦始皇后,“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秦始皇並未採納齊魯當地的封禪之禮,而是以秦國祭祀天地的禮儀而進行。結果,就因爲中途遭遇風雨,而山東儒生博士“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竟然遭到了譏笑。(《史記·封禪》)

歷史上秦始皇對文人的要讀有何轉變?爲何會這樣? 第2張

2、設立“博士”制度遭到冷遇。對於秦始皇設立的“博士”制度,六國士子雖然多有充任,但這些“博士”不僅對於秦始皇的努力不領情,在參與國事之時極爲怠慢,甚至在秦始皇設宴款待他們之時,也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而且,對於秦始皇出臺的新政,在參與討論之時他們通常一言不發,而一旦離開朝堂,他們又往往私下進行非議,反而對新政的推行造成了負面影響。(《史記·秦始皇本紀》“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爲名,異取以爲高,率羣下以造謗。”)

眼看自己的努力將付之東流,在採取緩和矛盾的方式促進融合失敗之際,秦始皇採取暴力手段強行推行文化融合,幾乎已成定局,而引發“焚書”事件的導火索,很快就來了。

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廷辯成爲了最終導火索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餘位官吏、“博士”出席了此次宴會。宴席開始之後,僕射周青臣首先上前,對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進行了一番歌頌,雖然“博士”們的態度依舊冷淡,但宴席的整體氛圍倒還尚屬融洽。然而隨着齊人淳于越的出列,宴席氣氛開始急轉直下。

擔任“博士”的齊人淳于越上前,對秦始皇說道,“臣聽說殷、商統治天下一千多年,皆因分封子弟功臣來輔佐自己。而陛下您坐擁天下,您的子弟卻僅是平民百姓,如此一旦出現齊國田常、晉國六卿那樣弒君奪權的大臣,在沒有人輔佐的情況下,您靠什麼來相救呢?不遵照古人分封天下而能夠長久統治的,從來就沒有聽說過。如今周青臣又當面阿諛奉承陛下,這是在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應該做的。”

對於淳于越重提分封制度,秦始皇聽後雖然不悅,但仍然強行壓下了怒火,而是將這種言論交給臣子們來討論。作爲秦始皇的堅定支持者,李斯立即出列,對淳于越所說進行了駁斥。

歷史上秦始皇對文人的要讀有何轉變?爲何會這樣? 第3張

在對淳于越的言論進行全面駁斥之後,李斯終於拋出了自己的終極建議,“臣請求命令史官把非議秦國書籍的全部焚燬。除了博士官署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令各地官員負責收集燒掉。對於議論《詩》、《書》者處以死刑,議古論今者滿門抄斬。如果有官吏知道卻不上報的,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後三十天內沒有燒掉的,處以黥刑(臉上刺字)之後罰去築城四年(城旦之刑)。而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記不在去除之列。如果有人想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爲師。”

關於李斯對淳于越的駁斥,《秦始皇本紀》中有詳細記載,在此就不贅述了。“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爲名,異取以爲高,率羣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

秦始皇聽了李斯的建議後,下令道,“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焚詩書”行動便開始了。

綜上所述,“焚書”事件可以說是秦始皇在嘗試以懷柔政策融合秦文化和列國文化失敗之後,採取的激烈手段,是秦始皇爲了各項政策順利推行、維護統治穩定所採取的必要之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