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包綖是什麼人?他與包拯之間有何國丞?

歷史上的包綖是什麼人?他與包拯之間有何國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人皆知包拯是“包青天”,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包拯,一個敢在宋仁宗犯錯的時候,直言進諫,甚至將口水唾沫都噴到皇帝臉上的臣子,衆人都說他是正義的化身,公正廉潔,而且不畏權貴,向來對他有種“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說法。

包拯生前是十分厭惡論資排輩的加官進爵,想來有這樣倔強的父親,子輩是很難平步青雲的纔是。不過,他的一個兒子還是在他的庇廕下,5歲時便被封了官員,8歲又官進一級。雖然是這樣的官,可作爲他包拯的兒子,還是繼承了他公正廉潔的優良品質,並沒有成爲令人人唾棄的二世子弟。

歷史上的包綖是什麼人?他與包拯之間有何國丞?

包拯曾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包繶,次子名叫包綖(後來有學名爲包綬),這兩個兒子其實並不是同一母親所出。長子包繶爲包拯繼室董氏所生,可惜短命,在他婚後的第二年就病逝了。而包繶的兒子也沒逃過短壽的宿命,五歲時便早早夭折。自兒子和孫子相繼去世後,包拯便是一度無後。

說到次子包綖,他認父的過程可算得上傳奇。要知道包拯除了夫人董氏以外,還有一位侍妾孫氏。原本包拯想着自己年紀已經這麼大了,也不可能再有子嗣,便將小妾孫氏打發回了家。可萬萬沒想到,孫氏已經懷上了孩子。當時這事被包拯的兒媳,也就是包繶的夫人崔氏得知了,便揹着公公婆婆,偷偷地接回了孫氏,並擔負起照顧孫氏的職責。嘉佑二年(1057),孫氏生下孩子,所幸是個男娃。崔氏讓她不要馬上告訴包拯,同時向她保證會繼續幫助她照顧孩子。

次年恰逢包拯的六十大壽,壽宴上包拯忽然念及無後的事實,悲哀地感嘆自己可能就要絕後。而兒媳崔氏聽聞後,覺得這是告訴包拯關於孫氏和其兒子的事的好時機,便將孩子抱來認父。包拯夫婦見此,欣喜若狂,馬上便給孩子取了名字:包綖。

可惜包綖出生太晚,而包拯也已經年邁。本來老來得子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可嘉佑七年(1062),天倫之樂還沒享受多久,64歲的包拯噎下最後一口便悄然離世。宋仁宗得知包拯去世的消息後很是傷心,便親自前往包府進行弔唁。當時宋仁宗見到了年僅5歲的包綖,包拯唯一的後代,便覺得他眉眼間竟然有包拯的幾分義氣,可打扮卻十分一般,想來也是因爲家中清貧。於是宋仁宗便下旨賜賞了包家許多財物,還承諾了會照顧包綖未來的成長,並大筆一揮給年幼的他封了太常寺太祝。官職雖然並不大,但包綖這種五歲就被封官的,縱觀整個歷史,可能還真找不出幾個來。

歷史上的包綖是什麼人?他與包拯之間有何國丞? 第2張

後來包綖跟着家人們回到合肥,在官府和嫂子崔氏的關心下,有了啓蒙老師,老師教他讀書識字,並給他取了學名包綬。包綖8歲的時候,又適逢宋朝三年一次的祭祀聖典,依照祖輩的規矩,凡做官的都可以官升一級,於是包綖就這樣晉升爲了大理評事。雖然它僅僅是八品官職,可包拯當年也是通過考中進士才成爲大理評事的,而包綖小小年紀還未經歷什麼科舉,就能和剛入仕時的父親平起平坐,更是古之少有。

如果包拯還在世的話,見到這番情形一定會奮力制止,也可能會再次出現把唾沫噴到皇帝臉上的畫面。要知道在他的價值觀裏,如果後代需要靠父輩的“關係”才能加官進爵的話,便是十分沒有出息的。

好在包綖生來勤勉,肯定不會讓包拯失望。即使小小年紀便靠父蔭得了不小的官職,但他依舊抱負不小,打小便致力於成爲父親那樣的清官。包綖成長後,一直嚴以律己,並且從來沒有攀附過權貴,甚至能從他的身上看到包拯曾經的影子。

包拯的正妻董氏在包綖9歲時逝世,所以家中大權落在了嫂子崔氏手上。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包綖成年後,崔氏便着手爲他尋了一門親事,可惜新娘紅顏短命,在過了包家門沒多久便合了雙眼。崔氏見此,便再次爲包綖做主,拉了宰相文彥博的女兒的紅線,又促成了一門親事。

他的岳父文彥博念及其父勤勤懇懇一輩子,可只剩這一個兒子,就向宋哲宗舉薦了他。宋哲宗便讓包綖到濠州做團練判官,於是他在濠州任職了三年。勤勉清廉如他,當地的官員和百姓都紛紛誇讚他的奉公守法,在他的美政下當地一片祥和。後來包綖被調回開封,擔任少府監丞,負責管理天子的龍袍、符印等私人財產。官職如此,瑣碎雜事一籮筐,可包綖還是把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令朝中大臣們很是佩服,因此朝中舉薦他的聲音多了起來。

多虧了有大家的首肯,包綖的官路走得一帆風順。先是晉升爲國子監丞,緊接着是宣德郎、通直郎,又是汝州通判。再後來,包綖又被晉封爲朝奉郎,要離開汝州返回京城,當地百姓爲他送行,把馬車的兩側塞了個滿滿當當。

歷史上的包綖是什麼人?他與包拯之間有何國丞? 第3張

紹聖元年(1904),時任國子監丞的包綖聽聞崔氏去世,悲傷至極,隨即便回合肥爲崔氏奔喪。嫂子待他一直宛如庶出,給了他如同母愛的關心,包綖一直掛記在心,所以在崔氏的喪禮上也是披麻戴孝,以此表示他對她莫大的孝心。

可命運弄人,就在包綖事業繼續向好,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崇寧四年(1105)宋徽宗將包綖調任爲潭州通判。包綖在赴職的路上不幸染疾,還沒有到潭州便潦草病逝了,享年47歲。他去世時,當地百姓爲了確認這個外人的身份,便翻了他的行李。令世人感到震驚的是,包綖的行李中除了任命狀和一些書籍文具以外,便沒有什麼別的值錢東西了,甚至他的盤纏也只剩下46文,包家的節儉真是被他繼承了個完整。

這46文錢甚至都不能支付得起把他遺體運回故里的運費。包綖的四個兒子在其去世時都還未成年,所以直到16年後,長大了的孩子們才把父親的屍骨從湖北接回了合肥。

包拯的名聲太響,人們大多都在傳頌他的美名,卻會不小心忘了他的後代。誰能想到這個5歲封官8歲官升一級,成年後還迎娶了宰相女兒的人,這個靠着自己努力在爲官路上平步青雲的人,這個去世時身上僅剩46文錢的人,會是名臣包拯的次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