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左良玉,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爲什麼不救崇禎,左良玉到底有什麼苦衷存在?

因爲這麼說的人是有政治目的的,左良玉其實是明代的大罪人,清代史學家徐鼒甚至直接指出,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

那麼,左良玉究竟做了什麼,會成爲明代滅亡的大罪人呢?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起義軍圍攻北京。第二天晚上,崇禎帝帶着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就是現在的景山),看見城外烽火連天,不禁唉聲嘆氣起來。

沒過多久,起義軍開始攻打北京城了,太監王廉將消息告知崇禎帝,崇禎帝仰天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見大明代就要滅亡了,便勸說崇禎帝投降,但被他一劍刺死。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崇禎帝心中,壓根就沒想過逃跑和投降,這種偏執的想法雖然是愚蠢的,但也保留了大明最後一絲尊嚴。

崇禎帝自知時間不多,就派人將太子、永王、定王等皇子送到外戚大臣周奎、田弘等人家中,然後寫下他人生最後一封詔書,讓成國公朱純臣輔佐太子朱慈烺,也就是讓他帶着太子逃跑。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在安排完這件事之後,崇禎帝開始處理後宮女眷,他下令心愛的周皇后和袁貴妃等妃子自殺,並叫來15歲的女兒長平公主,蒙着雙眼揮劍砍向她,砍斷了她一隻胳膊,她痛得暈了過去,但其實並未死。

緊接着,崇禎帝又叫人抱來六歲的小女兒昭仁公主,一劍將其刺死,然後在宮中一頓亂砍,殺死了好幾名妃子,最後又親自去讓哥哥朱由校的懿安張皇后自殺,張皇后在宮中對着崇禎帝跪拜了一番,然後自縊而亡。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開始從彰化門進入北京城,到拂曉時分,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了,崇禎帝命人鳴鐘召集百官商議對策,但沒有一個人前來。無可奈何之下,崇禎帝帶着王承恩再次來到煤山,先後吊死在了歪脖子樹上。

在臨時前,崇禎帝在隨身攜帶的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是崇禎帝留給世界最後的話,他請求李自成善待百姓,但也對羣臣進行了控訴,他雖然沒有具體說出羣臣的名字,但左良玉的排名絕對是靠前的。

爲何這麼說呢?

因爲崇禎帝曾經向左良玉求救過,但左良玉手握八十萬人馬,卻沒有去救援北京。

那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帝下詔封左良玉爲寧南伯,封他的兒子左夢庚爲平賊大將軍,讓他們帶兵救援京城,並許諾一旦成功,將讓他們世代鎮守武昌。

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爲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

但是,崇禎帝對左良玉其實也不太放心,就派遣號稱是明代文天祥的左懋第去督促他出兵。

但是,左良玉並沒有馬上出兵,而是花了很長時間按年月寫了一份出兵計劃書,再派人送到北京去給崇禎帝看,但還沒有送到北京,崇禎帝就掛歪脖子樹了,大明代也就此滅亡了。

左良玉的部下聽說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了,心中都非常不安,後來又聽說福王朱由菘在江南稱帝了,就請求左良玉讓他們率兵南下,但左良玉派人封鎖長江,阻止了他們。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第2張

那麼,左良玉爲何不聽從崇禎帝的命令救援北京呢?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說說左良玉這個人了。左良玉出身寒微,沒讀什麼書,早年從軍,在遼東地區與後金作戰,跟着孫承宗和侯恂打了不少勝仗,因爲功勞優秀而得以升遷。

從崇禎五年開始,各地農民起義軍不斷,由於崇禎帝很賞識左良玉,就派他總管河南諸軍事,他多次擊敗起義軍,立下不少戰功,也開始在明代官場嶄露頭角。

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起義之後,左良玉多次與之交戰,每次都獲得大勝,他因此發展成爲明代手握重兵的大將軍,但也開始變得驕橫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自從高迎祥被殺之後,農民起義軍的勢頭大爲削弱,左良玉的積極性突然就變得不那麼高了,對於朝廷讓他去剿匪的要求,他總是想辦法拖延,等監軍太監催促他,他才慢悠悠地上路,結果往往是抵達之後起義軍早就跑了。

也正是因爲如此,農民起義軍有了喘息之機,並且一步步做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就拿張獻忠來說吧,左良玉曾多次與之交戰,有一次射中了張獻忠,差點殺死他,但左良玉沒有趕盡殺絕,讓張獻忠逃出生天了。崇禎十一年,楊嗣昌與左良玉率兵再戰張獻忠,楊嗣昌在襄陽戰敗,屢次讓左良玉率兵救援,他硬是袖手旁觀,結果楊嗣昌氣急敗壞之下一命呼嗚了。

左良玉究竟想幹嘛,爲什麼不全力攻打農民起義軍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左良玉是爲了養寇自重。左良玉自知如果農民起義軍被徹底剿滅了,那麼他的權勢就會受到影響,也無法在戰爭中大肆斂財了,所以他纔不那麼積極攻打起義軍,而是打一下就停,等起義軍實力恢復一些了,再去打一下,如此往復。

尤其對於李自成,在有一段相對長的時間裏,左良玉就沒打敗過他,倒不是說左良玉大軍的戰鬥力不行,而是他不願意中原地區迴歸平靜。

正如徐鼒所言:

跡其角逐二賊,遇獻忠則捷,遇自成則敗,豈其材力優於獻忠而絀於自成歟?

徐鼒這話說得是一針見血啊,難道左良玉的才能大於張獻忠而遜於李自成嗎?

顯然不是,左良玉遇張獻忠則勝,遇李自成則敗,是他刻意而爲之的,因爲打張獻忠就是做給朝廷看的,養着李自成纔是出於保全自身的考慮。

在明代中後期,不乏養寇自重的將領,比如說萬曆時期的李成樑,努爾哈赤的崛起全賴他的縱容,不然後金也不可能一步步發展壯大。

這種風氣其實是很可怕的,被文官壓制的明代武將,很多時候只能通過養寇自重這種方式來實現自我價值,或者是獲取更多的利益。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第3張

左良玉作爲李成樑之後明代最爲重要的將領之一,其本身的軍事素質是沒得說的,不然也不可能打那麼勝仗,但養寇自重這件事,可以說是把明代坑慘了,正是他讓李自成重新崛起的。

不過,讓左良玉沒想到的是,他是小看了李自成了,本以爲李自成只是他的一顆棋子,但李自成後來卻讓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事情是這樣的,李自成在崇禎九年被擊敗之後,於崇禎十一年再次起義,他吸取了第一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了窮苦老百姓的極大響應,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聚集了數萬人,並通過攻打河南洛陽、殺掉福王朱常洵、平分他的家產來提高自己的聲望,從而一步步做大做強。

當好那時候左良玉跟楊嗣昌去攻打張獻忠去了,清軍又在攻打明代邊界,這就給了李自成發揮的空間,他率領起義軍披荊斬棘,在一年半時間裏先後佔領河南,陝西等地,並建立了大順政權。

李自成勢頭強勁,等左良玉回過頭來準備再次攻打他的時候,卻先後在朱仙鎮和開封兩次敗在李自成手下。

到這個時候,左良玉是真的打不過李自成了,他便調整了戰略,在由襄陽退至武昌,再轉道去九江的一路上燒殺搶掠老百姓,還強徵兵源,最後又有了二十餘萬人馬。

更爲悲哀的是,就在左良玉擁兵自保的時候,張獻忠也再次做大了,他曾一度率兵打到武昌城下,但左良玉爲了保存實力,竟然將武昌拱手讓給張獻忠。

後來,因爲張獻忠攻打蜀地,又有朝廷嚴令在後,左良玉這纔派兵收復武昌,武昌也就此成爲他的大本營。

到崇禎十七年,清代將明代的寧錦防線徹底摧毀,關外只剩下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李自成和張獻忠各自的勢力都很大,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明廷已經沒有錢糧和兵力去剿滅他們了,除了左良玉等少數幾個人之外。

彼時左良玉的兵力已經發展到八十萬人了,號稱百萬,左良玉將這些兵力分別安置在武昌的各個山頭上,從遠處觀望,山上到處都是人,密密麻麻的,看起來十分強盛。

二月二日,李自成開始向北京進發,他一路上披荊斬棘,明軍無不敗退,但投降起義軍的將士則更多。

李自成之所以如此順利,一是因爲起義軍個個鬥志高昂,已經形成席捲之勢,二是明軍缺糧少餉,還缺乏有經驗的將領,因此節節敗退,甚至是投降。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第4張

到三月,起義軍以犧牲七萬人的代價,攻下了通往北京最大的屏障武寧關,還下達了屠城的命令。

武寧關被攻克之後,明代各地守將軍心大亂,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也很快就送到,李自成一鼓作氣打下居庸關和昌平,兵鋒直逼北京。

崇禎帝對於李自成起義軍的進軍速度感到十分吃驚,他一面封左良玉爲伯爵,讓其率兵救援北京,一面又在王公貴族中借款用於剿匪,但左良玉拖延着按兵不動,而王公貴族們也不太願意拿出錢來借給崇禎帝。

左良玉之所以眼巴巴看着李自成起義軍一步步逼近北京而無動於衷,除了他想擁兵自保之外,其實也有一些苦衷。

左良玉的苦衷之一:

他雖然有八十萬大軍,但其中至少有七十萬人沒什麼戰鬥力,這些人要麼是被打散的農民軍,要麼是被農民軍打殘的明軍,最多的還是臨時抓的壯丁,他們訓練不足,戰鬥經驗不豐富,拉出去只能當炮灰。

然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

但李自成起義軍就不一樣了,別看他們都是貧苦農民出身,但因爲長期跟隨李自成南征北戰,戰場經驗還是不錯的;李自成又用“均田免賦”和“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這些政策來誘惑和鼓勵他們,他們個個幹勁十足,打起仗來不怕死。

如果左良玉出兵救援北京,那麼最壞的結果將是再遭遇一場如同朱仙鎮那樣的大敗仗,最終兵力損失殆盡,他又將回到解放前,這個風險是他不願意冒的。

左良玉的苦衷之二:

時間來不及了,崇禎帝叫他去救援北京的時候,李自成起義軍前鋒已經抵達昌平,主力也到了河北張家口,左良玉遠在千里之外的武昌,他就是日夜兼程也很難趕在李自成之前抵達北京。

況且,左良玉還得知,崇禎帝除了叫他入京拱衛之外,還命令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和山東總兵劉澤清入京勤王,這些人也都沒有去(或者是假意去勤王),甚至還有人投降起義軍,這就讓左良玉更加堅定了不去勤王的決心。

左良玉的苦衷之三:

他跟崇禎帝是塑料君臣,因爲之前他幾次不聽朝廷調遣,崇禎帝雖然沒有責怪他,但心裏對他已經是恨之入骨了,左良玉瞭解自己即使去救援北京,也不太可能得到什麼好處,所以他不願意去。

再者說了,去京城勤王的人,多半都沒什麼好下場,比如說宗室親王朱聿鍵曾帶兵去北京勤王,結果遭到崇禎帝忌憚,最後被廢爲庶人;後金偷襲北京的時候,袁崇煥曾帶兵勤王,結果被崇禎帝懷疑賣國通敵,將其凌遲處死,家人全部流放千里之外。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第5張

還有盧象升,他也曾帶兵勤王,與敵人奮力交戰,結果崇禎帝的親信高起潛眼睜睜看着盧象升身中數箭而不去救援,而且他死後八十餘天沒人收屍,實在是太悲慘了!

說來說去,崇禎帝這個人的猜忌心太強了,他在位十七年,連續更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和十一個刑部尚書,殺掉了七個總督和十二個巡撫,爲他賣命的人都沒好下場。

比如說孫傳庭,他力戰李自成而死,但崇禎帝卻將責任歸咎於他,說他畏戰,其他大臣自然就不願意爲崇禎帝賣命了,洪承疇或許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投降清代的。

在這種情況下,功高震主且不聽使喚的左良玉,敢去北京勤王嗎?

但不管怎麼說,左良玉作爲明代將領,不能因爲任何客觀因素而置國家安危而不顧,他去了哪怕失敗了也是英雄,但不去必定就是罪人,這沒什麼可說的。

那麼,左良玉究竟想幹嘛了,明代滅亡了對他有啥好處,他最終結局如何?

按道理來說,左良玉手握八十萬人,不說當皇帝,起碼守住武昌當一方割據勢力也是沒問題的吧。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第6張

但惋惜的是,左良玉那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了,他的家眷早些年在許州被起義軍被殺絕了,只剩下一個兒子左夢庚在身邊,他本人也已經年老了,身體還多病,所以他佔據武昌期間,只是日夜笙歌燕舞,沒有進軍中原的意圖。

良玉家殲於許州,其在武昌,諸營優娼歌舞達旦,良玉塊然獨處,無姬侍。嘗夜宴僚佐,召營妓十餘人行酒,履濆交錯,少焉左顧而欬,以次引出。

也就是說,晚年的左良玉正在用享樂來彌補大半輩子軍旅人生的缺憾,他只想要死死守住武昌,過幾天逍遙日子而已,這也是爲何崇禎帝許諾將武昌封給他的原因。

崇禎帝死後,左良玉被朱由菘封爲寧南侯,太子太傅,並將長江上游的事務全權交給他處置。

但左良玉根本不想配合朱由菘恢復明代,他只是趁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之際,收復了湖北西部大片土地,以此作爲武昌的屏障,此後就再也不怎麼出兵了。

但讓左良玉萬萬沒想到的是,明代的黨爭餘毒被南明完美繼承,馬士英掌權之後,將他劃爲東林黨,在軍事上對他採取防禦態勢,還派遣錦衣衛去抓捕他的屬下,這讓他忍無可忍,最終下定決心起兵造反。

左良玉真的是明朝滅亡的大罪人嗎 左良玉爲什麼見死不救 第7張

不過,那時候左良玉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他帶領幾十萬人坐船到九江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

左良玉去世後,他的兒子左夢庚成爲統帥,但不久後清軍就南下了,由於大軍戰鬥力不怎麼強大的,左夢庚也沒有左良玉那樣的軍事才能,所以他最終投降了清軍。

左良玉實爲罪人,爲何有人說他是忠臣?

由於看着明代滅亡而無動於衷,左良玉作爲民族罪人這個鍋是甩不掉的,但竟然有人說他其實是忠臣,這是爲何呢?

原來,這種說法最早是起源於明代滅亡之後,南明爲了爭取左良玉,就在官方對他做了認可,比如說給他封爵封官,宣傳他抗擊後金和農民起義軍的英雄事蹟,等等,目的無非就是將他拉到自己的陣營。

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畢竟要想恢復大明,就要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勢力支持,左良玉擁兵八十萬,自然是重點爭取對象了。

但真正讓左良玉成爲忠臣良將並矇蔽了世人幾百年的,還是一本叫做《桃花扇》的暢銷傳奇劇本,它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孔尚任寫的。

《桃花扇》對左良玉進行了大量正面的描寫,將其塑造成了一位大忠臣和大英雄,孔尚任之所以要這麼做,跟一個叫做侯方域的人有關。

原來,侯方域也是明代四公子之一,他跟孔尚任是好哥們,而他又是明代東林黨人戶部尚書侯恂之子,侯恂則對左良玉有知遇之恩,並且長期擔任左良玉的直接上司,是一個戰壕裏的兄弟,關係非同一般。

並且,孔尚任也是東林黨思想的支持者,所以無論是從私人關係角度出發,還是從政治理念角度出發,他都要對左良玉進行正面宣傳,將其塑造成忠臣和英雄。

在《桃花扇》中,左良玉是以明代三忠的角色登場的,經過三百餘年長盛不衰地演繹和傳播,左良玉被成功洗白了,他光輝的形象自然就被大多數人所熟知了,很少有人通過正史去了解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