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才華橫溢的大才子解縉,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才華橫溢的大才子解縉,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縉,字縉紳,號喜易,明朝著名官員、文學家、書法家。他是大明百年難遇的著名才子,與徐渭、楊慎並稱明朝三大才子,曾編寫過歷史鉅作《永樂大典》。這樣一位大才子,最後卻被埋入雪堆活活凍死,這究竟是怎樣回事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解縉年少登科,步入仕途,名滿天下,因自負其才、驕傲自大而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廢黜。後因編寫歷史典籍鉅作而備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爲天下英才所豔羨。

不久,解縉又莫名其妙地捲入“皇儲”之爭,而遭受廢黜。解縉才華橫溢、滿腹珠璣、精通禮典,最後竟知法犯法,聰明反被聰明誤。在“違制弔祭”後,解縉被流放,後又因“私謁太子”而招致殺身之禍。

解縉人生共經歷三起三落,他雖然在詩歌、書法以及散文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終究還是被雪堆所埋沒。解縉的悲劇人生令人嗟吁慨嘆,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一、解縉的顯赫家世

解縉祖上是山西家風清流的名門望族。西漢初年,解縉祖上爲保家門平安,拒絕科考入仕,而是舉家搬至山西雁門隱居。到了唐朝,解氏家族通過科考入仕的成員頗多,通常爲父子兄弟同時及第。

解縉在《解學士文集》中大放厥詞:“自唐至今,每舉必父子兄弟聯芳襲武而起以爲常”。

可見解氏家族龐大顯赫且人才輩出,崇尚知識的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後人。解縉與其兄弟解綸、解縉的叔父解觀我以及解求我皆是同時登科及第之人。而在入仕之後,解氏家族在朝堂上政績顯著者大有人在。

解縉祖父解子元乃公元1345年進士,曾擔任過安福州探官等官職。後在兵亂中因抵禦流寇而英勇獻身於沙場,死後被贈“光祿大夫”等頭銜。解縉的叔祖父解子尚亦是進士出身,他曾預修《宋史》,也著有《儒家博要》、《四書大義》等歷史典籍。

才華橫溢的大才子解縉,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江西通志》記載:解子尚“幼警敏嗜學,自天文地理兵刑歷律,靡不精究”。

由此可見,解子尚博古通今、博學多才,在各大領域皆有涉獵。解縉的父親解開乃元末國子生。元末明初,解開受人推薦拜見朱元璋。面前天子時,解開諫言“願天子明德慎罰”,後被朱元璋賜官。誰知解開竟婉言相拒,表明自己並無入仕之心。

最後,解開成爲儒學先生,因治學嚴謹與矜矜業業而遠近聞名。解縉的外祖父乃高若鳳。《江西通志》中記載:高若鳳“至治進士,累官知封州,興學恤民”。在如此德高望重的父親的教導下,女兒自然是人中龍鳳。

解縉的母親高妙瑩乃高若風的第四女,精通女工,通曉音律,讀書明史,擅長書法,爲人寬和厚道,孝順父母,是標準的大家閨秀。

《黃世成纂》記載:“父封州公若鳳嘗嘆息曰:恨非男子,每擇象犀筆墨賜之,爲小楷書”。

高若鳳竟恨女兒不是男兒身,可見高妙瑩巾幗不讓鬚眉,乃女子中的翹楚。高妙瑩生解縉兄長解綸時,恰逢亂世。解綸到了入學年齡也無法上學堂,只能待在家中。在無書可看的情況下,高妙瑩憑藉記憶抄寫論語、孝經、古文等書爲解綸講解。而在解縉年少時,高妙瑩親自教導其詩文,相當於解縉兄弟的啓蒙之師。

綜上,解縉的父輩、母輩都是書香或官宦世家,家風嚴謹,重視教育,這才造就了未來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縉。

二、神童解縉一舉成名

解縉自幼天資聰穎,機敏過人。父母爲其開蒙,始教書時,解縉便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甚至應口成誦。

《舊譜》記載:“母高夫人每日以木筆畫地爲字教之,遂一見輒省記憶無差”。

由此可見,解縉之所以能成英才,一方面在於母親的辛苦教導,另一方面得益於與生俱來的天資。

《解學士縉》記載:解縉六歲時,祖淵靜先生將其抱在膝上,與之玩笑曰:“小兒何所愛?”

誰料解縉竟口出成章,應聲連作四絕句,其一爲“小兒何所愛,夜夢筆生花。花根在何處,丹府是吾家。”在其他小兒哭鬧玩笑的年紀,解縉已能淡定坦然地吟詩作對,且詩作充滿童真趣味,生動活潑,可見其超越常人的天分。

到了七歲,解縉對於寫文、作詩、對對子、寫對聯樣樣精通。

《舊譜》裏說:“公是以年始就外傳歐陽莘雲先生,遂能屬文”。

洪武八年乙卯,解縉兄長解綸娶著名學者歐陽衡之女歐陽晚爲妻。自此,解縉便跟隨歐陽衡先生學習寫文。

才華橫溢的大才子解縉,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第2張

不論詩詞還是歌賦,解縉都能妙筆生花。《解學士全集》記載:“我來環州才九齡,君家大父如華星。”解縉九歲之時,跟隨父親前往環州讀書,同行的有未來的狀元胡廣。《墓碣銘》寫道:“十歲,日誦數千言,終身不忘”。十歲的解縉擁有超強的記憶力,每日都能夠流利地背誦數千言,還被鄉大夫黃九衢稱爲神童。

《墓碣銘》又記:“十三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老成不能難也,而文思溢發”。解縉十三歲時,早已讀透了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並能精確領悟其中義理。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解縉已長成一位十八歲的翩翩公子。

《皇明名臣琬琰録》記載:“舉江西鄉試第一”。即解縉在其十八歲之時,一舉奪得了江西省鄉試第一名。因鄉試第一名爲“解元”,故解縉還被稱爲“解解元”。次年,解縉入京參加會試,獲得第七名。參與殿試時,讀卷官認爲解縉文章境界過高,且文筆犀利磅礴,主考官恐其日後會招惹是非,故只將其列爲三甲進士。

與此同時,其兄解綸以及妹夫黃金華一同登榜。“一門三進士”的殊榮令解縉等人聲名鵲起,兵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注意。

《明通鑑》記載:“中書庶吉士解縉以本科進士授職,侍上左右,甚見愛重”。

由此可見,解縉被朱元璋欽點爲“中書庶吉士”。其實,中書庶吉士並非真正的官職,只是爲進士出身的能力出衆者所設。解縉身爲三甲進士,本無緣中書庶吉士,之所以被授予此職位,是因爲朱元璋因解縉的卓越才華而對其青眼有加。

自此,朱元璋常令解縉爲其提供政治意見,而解縉也在入仕後度過了人生最爲風光且肆意的幾年光陰。解縉能夠一舉成名並非偶然事件。仔細研究解縉的生平,便能看出他的智慧以及謀略遠超尋常人,且寫詩屬文的才能更是令明清大多數文人都望塵莫及。

明代官員兼學者焦竑對解縉之才華頗爲欣賞,他曾在《玉堂叢語》中提到解縉之才德:“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在焦竑看來,解縉之纔可類比西漢辭賦家東方朔,甚至超越東方朔。

清初文人錢謙益對解縉也是大肆誇耀,他在《列朝詩集小傳》中寫道:解縉“善爲狂草,揮灑如風雨。才名烜赫,傾動海內。”解縉除了文章與詩歌被萬人稱頌外,書法也是世間一絕。總之,明清之際的文人談及解縉詩歌,皆是清一色的讚頌之言,解縉的才華之高可見一斑。

三、是非官場中的幾番沉浮

解氏家族重視教育,先祖多能登科入仕,然而仕途多舛者不在少數。解縉與其兄長解綸也難逃官運不順的命運。解綸因性情耿直而開罪不少官員,經改任後仍與官場格格不入。朱元璋便以其父年老需要盡孝爲由,命其回鄉侍奉父親,而解綸致死未迴歸朝堂。

才華橫溢的大才子解縉,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第3張

解縉的命運如出一轍,他在入仕後經歷了三起三落,最終命喪黃泉。究其根本原因,兄弟二人的悲慘境地仍與家族教育有關。解氏家族教會子孫後代如何入仕,卻未給他們傳授爲官之道。解縉兄弟二人皆爲理想主義者,性格耿直率真,直言不諱,入仕之後也無法摒棄文人氣息,最終因天真言論而遭至災禍。

《列朝詩集小傳》中記載:解縉善書法,故“高皇帝極愛之,每侍書,至親爲持硯”。

由此可見,解縉頗受朱元璋重視,因而常侍奉在左右。不過,朱元璋除了欣賞解縉的文學才華外,還時常令其就時事發表言論。

《明史》記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不久,解縉呈獻《大庖西封事》,言辭犀利,切中時政要害,同時迎合了朱元璋的喜好,故獲得了朱元璋的青睞。其實,有學者認爲,朱元璋之所以對解縉說“恩猶父子”,實則只是爲了對解縉加以籠絡。

後來,解縉見萬言書效果頗佳,便又上諫《太平十策》,果真又贏得衆人欣賞。然而,深受皇帝賞識的解縉愈加恃才傲物,才子氣息膨脹,竟怒罵兵部侍郎沈溍。

《皇明史概》記載:“以解縉爲(江西道)御史”。朱元璋命其糾察百官之錯,以正朝廷風氣。

其實,朱元璋地根本目的是希望解縉對於自身的缺點也能有所檢點,並進行自我約束。可是解縉偏偏不懂爲官之道,性格剛正秉直,不久又捅出簍子。

公元1390年,“胡惟庸案”再度發酵,連累三萬餘人被殺,77歲高齡的李善長也在家中自殺。公元1391年,解縉替王國用代筆,爲李善長辯解,有理有據地分析李善長不可能與胡惟庸勾結。

《行狀》記載:“時公父年八十餘,即日上道。及謁見,太祖深加禮遇,因憫其老,特命公歸侍以終養焉”。

朱元璋得知奏疏內容爲解縉代筆後,特地命其父解開入京覈實,後對解開說“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其實,這不過是溫和版的“罷黜出朝”。朱元璋深知解縉心性耿直,容易惹出大禍,便提前讓其遠離官場,以免遭人陷害。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父親解開命解縉回京赴國喪。入京之後,解縉被人彈劾無視“十年之約”,且不顧家中老父,當以不忠不孝罪處。因此,解縉又被髮配至河州,一待便是兩年,連父親去世也無法回去奔喪。

才華橫溢的大才子解縉,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第4張

受貶期間,解縉頻繁向昔日好友寫信,望助自己迴歸朝堂。《本傳》記載:“倫乃薦縉,召爲翰林待召”。在好友董倫的幫助下,解縉如願回京,被授予“翰林待召”一職,因官銜品級偏低,解縉被建文帝冷了整整兩年。誰知建文帝是個皇位都坐不穩的主,在位僅四年,帝位便被燕王朱棣取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解縉、楊士奇等官員迎接。解縉本與周是修等人相約赴死,卻未毀約。《快園道古》記載:周是修死後多年,楊士奇爲其作傳,只道“脫我死,孰傳而尊公?”毀約事件堪稱解縉人生中最大的污點。而後,朱棣看重解縉,命其重修《太祖實錄》。解縉“身負皇命,恐負聖恩”,耗費一年半成書。

朱棣收到後,大喜過望,贊解縉“深體朕意”,後又命其編纂《列女傳》。兩書全部編纂完成,朱棣特賞解縉一大筆白銀。然而,接下來朱棣所有的決策,解縉幾乎都要提出相反意見。

例如,公元1405年,朱棣欲發兵攻打安南,解縉卻認爲安南地處遙遠,只需命其按時納貢即可;朱棣欲遷都北京,並修建宮殿,解縉又以勞民傷財提出相反意見。屢次“挑釁”帝王的權威,解縉自然躲不過被貶謫的命運。

《明皇史概》記載:永樂五年二月,朱棣“黜學士解縉爲廣西參議政”。

永樂八年,解縉進京奏事,漢王又彈劾解縉“無人臣禮”,朱棣怒而將其“徵下獄”,於是解縉開啓了人生中最後四年的牢獄生活。很顯然,解縉不過是朱棣父子鬥爭的政治犧牲品,再加之他沒有靈敏的政治洞察力,全然不知朝堂上的風起雲涌,被貶謫以及下獄都是必然的結果。

永樂十三年,即公元1415年,解縉死於牢獄之中。

《本傳》記載:“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

才華橫溢的大才子解縉,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第5張

由此可見,錦衣衛將解縉灌醉,趁其爛醉如泥時,便派獄卒用積雪掩埋解縉,直到雪越堆越高,將解縉全身埋沒,連成一堆長長的雪畦,一代才子就此殞命。

結語

解縉死後,朱棣仍然不解恨,又將其好友、家人與親眷一同治罪。誰也不曾料到,解縉並非死於朱棣所賜的毒酒,而是香醇誘人的美酒。

公元1424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承皇位。次年,朱高熾偶然在殿上翻閱解縉過往的奏疏,心生感慨,對楊士奇說:“言縉狂,觀所列論,皆有定見,不狂也!”後又稱解縉文章新意迭初,可與司馬遷、韓愈等人相媲美。然而,任憑後人如何稱讚解縉,他還是隕落在那個冰冷的雪夜,留下的只有光彩奪目的佳作,實在令人唏噓。

解縉是明朝的悲劇人物,但若究其死亡的根本原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個人因素,皇權的衝突是外因,性格的缺陷是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