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燕軍南下後能夠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麼?

朱棣燕軍南下後能夠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率軍南下與建文帝爭奪皇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靖難之役”中,由於朱棣是以“一隅敵天下”,因此燕王朱棣雖屢戰屢勝、朝廷大軍雖屢戰屢敗,但戰場始終集中於河北山東地區,始終無法打開局面。但在建文四年(1402年)春夏之際,朱棣大軍突然渡過長江,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南京城。要知道,明初駐守京師的京營多達48衛27萬人,爲何燕軍南下後能夠迅速攻破南京城呢?

朱棣燕軍南下後能夠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麼?

“靖難之役”經過:燕軍長期在河北山東作戰,突然南下攻破南京城

從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以八百親兵在北平起兵起,整個“靖難之役”歷時四年,燕王朱棣雖然憑藉聰明才智和勇武過人而屢戰屢勝,但形勢對燕軍其實極爲不利,因而始終被壓制在河北、山東一帶,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形勢才突然發生改變。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場影響天下走勢的戰爭。

燕王朱棣以八百親兵起兵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憑藉八百親兵奪取北平控制權後,迅速四面出擊,七月初六通州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雲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七月十六,攻破懷來;七月十八永平歸附;七月二十七以反間計使鬆亭關守將卜萬下獄。北平周邊迅速被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萬。

其實根據朱元璋的佈置,使得各地藩王之間相互牽制,例如燕王東北有遼王、北面則有寧王、西邊是谷王、代王、晉王,而其南下途中則有齊王、魯王、周王,這些王爺多有帶兵經歷,若是不出意外,燕王朱棣根本難以動態。然而由於魯王朱檀、晉王朱棡等先後去世,而建文帝又連削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朱棣起兵後谷王朱橞又逃回南京,再加上建文帝后將遼王、寧王召還京師,徹底使得燕王朱棣失去了牽制。

朱棣燕軍南下後能夠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建文帝先以長興侯耿炳文爲大將軍,率軍13萬討伐燕軍,結果在河北“滹沱河之戰”中遭遇戰敗。之後,根據黃子澄的推薦,建文帝又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爲大將軍,率領耿炳文殘部以及抽調的各路軍馬,共計50萬兵馬再度北伐,李景隆率軍直撲北平。結果,朱棣偷襲大寧收編大寧軍隊,之後在“鄭壩村之戰”擊敗李景隆,南軍損兵折將十餘萬,李景隆撤回德州。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朝廷再度籌措大軍,由李景隆統率六十萬大軍再度北伐,雙方在白溝河交戰,由於決戰時李景隆帥旗突然斷裂,導致南軍陷入混亂,結果再度遭遇大敗,損兵折將十餘萬,李景隆再度撤回德州。之後,朝廷又以盛庸爲將,屯兵德州遏制燕軍南下。此後,燕軍與朝廷大軍在河北、山東地區長期交戰,燕軍雖然多次取勝,但始終無法打通南下的途徑。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先在“靈璧之戰”擊潰南軍主力,後又擊敗盛庸。次年五月,揚州、高郵先後不戰而降,再加上駐守長江的水軍投降,燕軍逐成功渡過長江、直取南京城,後因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門迎降,燕王逐進入南京城,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至此結束,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孤軍南下,爲何最終能夠奪取南京?

明朝實行衛所制,其中一衛轄五個千戶所,共5600人。洪武年間,爲拱衛京師安危,於南京周圍設48衛,共計約28萬精銳軍隊。燕軍孤軍南下,爲何卻能直接奪取南京城呢?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用人不當,失去夾擊機會。“靖難之役”持續數年,建文帝朱允炆在用人方面完全就是個迷,最初任用長興侯耿炳文倒也說得過去,之後任用李景隆也可說一時用人不當,然而因濟南一戰而啓用盛庸明顯是昏招,盛庸此前不過一參將,能力本就有限,守一隅或許尚可,統籌全局顯然不行,結果被朱棣搞的焦頭爛額。之後,又起用駙馬梅殷駐守淮安,結果這位仁兄真就紮在淮安不走了,當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朱棣繞過他南下他也不管,盛庸好歹還知道不斷糾纏朱棣呢,結果直到朱棣攻破南京,這位仁兄仍然“不知道”,朱棣登基後也懶得理他,只讓寧國公主寫了一封家書將其召回。事實上,朱允炆也並非無人可用,平安、徐輝祖均可堪一用,奈何建文帝對武將並不信任,這些人始終未受重用。

朱棣燕軍南下後能夠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2、抽調京營,京城兵力空虛。正如前面所說,朱元璋爲保證南京安全,於周邊駐紮了多達28萬精銳部隊,然而整個靖難之役,由於前線接連戰敗,不斷損兵折將,建文帝雖然坐擁天下,竟然開始出現了兵力空虛,不得不抽調京營補充前線,導致京師城防空虛,朱允炆甚至已經到了不得不派人四處募兵的境地。而從靖難過程可見,朱棣南下一路頻繁遭遇抵抗,但到了南京外圍時卻一路勢如破竹,可見京師周圍已經是嚴重兵力不足。

3、不夠決絕,導致軍心不穩。建文帝繼位之初,在皇位未穩的情況下便開始削藩,這本就犯了大忌,再加上重新“方、黃、齊”等文官集團,而明初藩王又大多有帶兵經歷,導致武將集團打心底對其較爲疏遠。此外,建文帝缺乏壯士斷腕的決心,漢景帝面對“七國之亂”尚且知道殺晁錯坐實“七王”謀逆,即使燕軍已經殺到南京城下,建文帝仍然不肯誅殺“方、黃、齊”,使朱棣始終佔據着“清君側”的輿論上風,導致朝廷軍隊始終軍心不穩。朱棣南下途中,揚州、高郵等重地先後歸降,就連長江天塹也因水師的歸降而形同虛設,而南京外圍鎮江等地再度不戰而降,朱棣一路勢如破竹,除了盛庸等人之外,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4、迷之用人,錯失最後機會。當燕軍殺到南京城下時,朱允炆先後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談判,無果之後只得派在京諸王和武臣們率軍守衛各門,等待外出募兵的大臣或在外的兵馬前來勤王。按理來說,南京作爲京師重地,即使兵馬不足,憑藉高聳的城牆和完善的城防,以及足夠的糧食儲備,堅守待援根本不成問題。可建文帝偏偏在用人上出了紕漏,不僅接連戰敗的李景隆再度被啓用,竟然還將在南京的各位王爺派了出去,他難道忘了自己的削藩之策了嗎?結果,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開金川門,燕軍大搖大擺的便進了南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這種情形下,就算各地兵馬想要勤王,朱允炆也根本沒有給他們趕到南京的時間。

歷史上,藩王造反基本均以失敗告終,朱棣乃是唯一成功的一位,原因便在於以一隅敵天下難度係數太高。然而,坐擁天下的朱允炆偏偏就敗給了朱棣,雖說有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影響存在,但朱允炆所犯的一系列錯誤,纔是最爲主要的原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