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五人,爲何無一善終?

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五人,爲何無一善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神龍政變,意味着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五個人爲何無一善終?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這場政變是由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發動的一場反武擁唐的政變,故又稱作“五王政變”。他們五人一心光復大唐,只可惜當初對李顯的期望太高,纔會留下武三思和韋后這等後患,以至於最終無一善終。

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五人,爲何無一善終?

其中張柬之憂憤而死,崔玄暐病痛而亡,敬暉凌遲處死,而桓彥範、袁恕己也被李顯派的使者殺死。《新唐書·桓彥範傳》記載:"三思慮五人者且複用,乃納崔湜計,遣周利貞矯制殺之。利貞至貴州,逢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又諷太子上表,請夷暉等三族,上不許。中書舍人崔湜說三思曰:'暉等異日北歸,終爲後患,不如遣使矯制殺之。'三思問誰可使者,湜薦大理正周利貞。……得暉,咼而殺之。"

神龍政變雖然重新確立了李唐家族的王朝地位,但他們只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與張易之以及他們的黨羽。而以武三思爲代表的武家人卻毫髮無損,仍在朝堂上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李顯復位後不顧滿堂朝臣的反對堅持立野心勃勃的韋氏爲皇后。此二人沒有一個是善茬,都對皇位虎視眈眈。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李顯能夠重新登上皇位,與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敬暉五人的擁立密切相關。所以武三思和韋氏形成統一聯盟一同對付他們五人。

衆所周知他們五人在神龍政變後均被封爲王,然而這並非出於獎賞,反倒是一場陰謀。《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爲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爲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上以爲然……以侍中齊公敬暉爲平陽王,譙公桓彥範爲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爲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爲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爲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

這段話大概是說武三思和韋后以恃功專權爲由建議唐中宗封張柬之五人爲王,但不讓他們參與政事。“看似封王,實則削權”,既賞賜功臣以表帝王風範,又掌握實權以防功高震主。唐中宗對韋氏和武三思十分信任。爲了討韋氏歡喜,不顧衆人反對將韋玄貞(韋氏父親)破格封王,甚至還揚言“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還吝惜一侍中嗎?”爲了拉攏武三思,幾次三番與武家聯姻。如此看來,後來武三思和韋氏能成功地誣陷張柬之等人可謂輕而易舉。

儘管五王的悲劇皆武三思與韋后一手策劃,但若不是唐中宗李顯一味地親小人、遠賢臣,五王又怎會慘死?而且這一切早有前兆。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着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也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他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如此一來敬暉也就沒有堅持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