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時期,七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分別是誰?

戰國時期,七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分別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七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分別是誰?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時期,君主的更替是比較頻繁的。比如在秦國後期,秦孝文王的在位時間只有三天,在秦孝文王之後,秦莊襄王的在位時間,也不過三年左右。而就趙國來說,最後的兩位君主,在位時間都在10年以內。

戰國時期,七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分別是誰?

當然,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也有一些在位時間比較長的君主。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魏惠王和秦昭襄王,可以說是戰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但是,對於這兩位君主來說,最終的作用和影響卻截然不同,也即一位君主讓所在的諸侯國走向衰落,而另外君主則讓所在的諸侯國步入巔峯。

一方面,就魏惠王來說,顯然讓魏國走向衰落。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後稱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戰國策》作“嬰”)。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70一公元前319年在位,也即其在位時間在52年左右。在魏惠王之前,魏國的兩位君主分別是魏文侯和魏武侯。其中,魏文侯聯合韓氏和趙氏三家分晉,並在魏國推行了“李悝變法”,這是魏國得以在戰國初期崛起的關鍵。在魏文侯之後,魏武侯南征北戰,壓制了秦國等諸侯國。因此,對於魏文侯和魏武侯這兩位君主,無疑推動魏國走向了巔峯。

但是,比較可惜的是,在魏惠王這位君主手中,魏國最終走向了下坡路。魏惠王在位期間重用龐涓,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魏國的實力。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龐涓率領的魏國大軍,二度爲齊軍孫臏所敗。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無疑成爲魏國走向衰落的重要標誌,也是齊國崛起的重要開端。在馬陵之戰後,名將龐涓的陣亡,以及魏武卒等精銳力量的損失殆盡,導致魏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戰國時期,七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分別是誰? 第2張

魏惠王由於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於公元前334年不得不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君主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爲“腹心疾”,還是不斷攻魏。因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着魏惠王對外策略的調整,並沒能阻擋魏國衰落的趨勢。對於秦國來說,在商鞅變法後,自然將旁邊的魏國作爲主要的進攻目標,這是其向中原地區擴張的必經之路。公元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佔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

爲了聯合他國抗秦,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於巫沙,並尊韓威侯爲王 (即韓宣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並帶太子入朝於趙。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有感於惠施聯齊、楚抗秦策略的失敗,魏惠王不得不採用秦相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張儀爲相。而張儀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即其連橫策略。對此,在筆者看來,魏國在對外策略的左右搖擺,反而加快了魏國的衰落。所以,作爲魏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魏惠王對於魏國顯然是過大於功的。

戰國時期,七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分別是誰? 第3張

另一方面,相對於在位時間長達52年左右的魏惠王,秦昭襄王的在位時間更長,達到56年左右,這不僅是秦國,也是戰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了。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趙氏,一說秦氏,名則,一名稷。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對於秦昭襄王來說,一開始在燕國爲質子。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趙燕兩國的武力護送,以及右相樗裏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秦昭襄王即位初期,趙武靈王已經完成了胡服騎射,而齊國則逐漸走向了巔峯。不過,對於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強國,最終都在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失去巔峯。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秦國大權被宣太后把持。但是,秦昭襄王后來聽從魏人范雎的建議,收回宣太后的大權,拜范雎爲相,採用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雖然一開始沒有掌握實權,但是,秦昭襄王的蟄伏和隱忍,最終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大權旁落的問題。

最後,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爲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的歷史。其中,就大家熟悉的長平之戰來說,可謂戰國曆史上的轉折點。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爲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一統天下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

戰國時期,七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分別是誰? 第4張

長平之戰,標誌着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發爲時代特徵的戰國時期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封建王朝——秦朝即將臨降。除了重創趙國,對於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秦昭襄王所在的秦國也出力不少。在五國伐齊之後,巔峯時期的齊國突然跌入谷底,從而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格。並且,秦昭襄王在位時,白起又通過鄢郢之戰重創了楚國。因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着原本和秦國相抗衡的趙國、齊國、楚國,都在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元氣大傷,這顯然是秦昭襄王的重要歷史功績。換而言之,秦國的強大始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不過其巔峯則是由秦昭襄王一手推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