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胤裪:沒有直接參與九子奪嫡,手握重兵卻能安度一生

胤裪:沒有直接參與九子奪嫡,手握重兵卻能安度一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胤裪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權力是能讓人上癮的東西,它是一節神奇的階梯,站在上面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位置太低,渴望往上攀爬。但等爬到想要的位置時,又會覺得不夠,這樣下去,腳步永遠都不會有停下的一天。

在古代,人們都遵循着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官員位於士農工商之首,是爲底層百姓所豔羨的對象,但他們又會羨慕王公貴族,憑藉和王室相同的血脈,能獲得無盡的便利。

而王公貴族裏,距離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最近的就是皇子了,當皇子呈現多數時,情況就會變得焦灼起來,畢竟皇位只有一個。

在皇位爭奪戰中,除了贏家,就是輸家,沒有人能全身而退。但乾隆的十二皇子胤裪就聰明得多,他一早就看出了這場爭鬥的殘酷,直接就沒參與,他手握重兵卻置身事外,最終得以安穩地度過一生,活到了78歲的高齡。

胤裪:沒有直接參與九子奪嫡,手握重兵卻能安度一生

九子奪嫡

康熙幼年就即位,是一位傳奇君主,他在建功立業的同時,精力也十分充沛,擁有35子、20女,雖然有的中途夭折,但活到成年的也有20個兒子和7個女兒之多。在普通人家,這是多子多福,是值得歡喜的事,但在皇家這就是爲之後的紛爭拉開了帷幕。

奪嫡之爭在每個朝代都要屢屢上演,其中除了九子奪嫡,最有名的要數由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了。爲了能確保自己得到皇位,李世民在玄武門前射殺了身爲太子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更是逼宮,要求李淵讓位給自己。

不過殺戮並沒有就此終結,而是開了個頭,他在此之後又下令剷除二人的血脈,雖然成大事的人有時就需要心狠一點,但是李世民並非毫無愧疚,他在執政之後,多次對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行追封,可能就是爲了彌補吧。

九子奪嫡將皇位爭鬥的激烈程度一下子帶到了頂峯,慘烈程度在歷史上也是罕有敵手,參與奪嫡的九位皇子,命運都因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皇太子胤礽經歷了兩立兩廢,最後徹底失去了聖心,在幽禁中度過一生,作爲失敗者,大皇子胤禔和八皇子胤禩在四皇子胤禛登基之後,遭到了清算,同樣受到圈禁,他們衆多的擁護者也多半結局慘淡。

即使是取得了最終勝利的胤禛,也不是沒有付出代價,他幾經沉浮,韜光養晦,才得以成爲九五之尊。

也許正是這段慘烈的經歷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使他在晚年回憶起來,仍然擔驚受怕,所以胤禛不再公開立太子,而是祕密立儲,避免再次發生九子奪嫡那樣的禍事。

九子奪嫡實在是一場殘酷的鬥爭,所有被捲入其中的人都不可能明哲保身,而要在這場暗含刀光劍影的爭鬥中丟失些什麼。

狹路相逢勇者勝,輸家面臨的是無比悲慘的下場,但是贏家也不能說就完好無損,這場皇子間的戰爭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給所有身上都施加傷害。

不過,康熙的衆多兒子裏,並非沒有一個做到全身而退,不受九子奪嫡的影響。十二皇子胤裪雖然手握重兵,更有康熙的寵愛,足以角逐皇位。但他對成爲皇帝沒興趣,也沒有輔佐他人,而是立身於鬥爭之外。

胤裪:沒有直接參與九子奪嫡,手握重兵卻能安度一生 第2張

作出了這一正確決定的他,也得到了命運帶給他的獎勵,最終得以活到78歲高齡,可以說是康熙衆多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了。

清醒處世

開局就佔據優勢,他自幼深受康熙帝的寵愛,和其他阿哥不同,他是由蘇麻喇姑撫養長大的。蘇麻喇姑雖然沒有皇室血脈,但她身爲孝莊太皇太后的侍女,目睹了剷除鰲拜,削除三藩等重大事件。

在孝莊身邊耳濡目染,蘇麻喇姑也練就了一身才能,她和孝莊相互扶持,情誼深厚,雖然只是一個侍女,但地位之高就算康熙見了她也是畢恭畢敬的。

把胤裪交給蘇麻喇姑撫養,一來是蘇麻喇姑不至於晚年寂寞,二來也是希望胤裪能在她的特殊教育下,成爲有才能的人。

胤裪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天資聰慧的他經過蘇麻喇姑的培養,更是知書達理,品性端方,做事也有章程。康熙皇帝對這個兒子寵愛至極,他在位期間的每一次出巡,都不忘讓十二皇子胤裪隨行,可見榮寵之盛。

在24歲時,胤裪被封爲固山貝子,之後就長期停滯不前,但這並不代表康熙對他的寵愛有所減少,他一直受到重用就是一個鮮明有力的證明。

康熙末年,胤裪被破格提拔爲鑲黃旗滿洲都統,這可不是什麼空有名頭的虛職可比,而是切切實實手中掌握着兵權。這之後,胤裪成爲皇子中炙手可熱的人物,各個陣營都想取得他的效力,但都被他婉拒。

安度晚年

不過胤裪本人沒有站隊,但他的岳父大學士馬齊曾經是八皇子胤禩的擁護者,所以等雍正皇帝坐穩皇位,開始清算時,胤裪也連帶着受到了懲戒。本來是郡王的他被降級,成爲還不如貝勒的貝子,最後猛降到鎮國公,不明不白地,他的爵位就被削除了。

胤裪:沒有直接參與九子奪嫡,手握重兵卻能安度一生 第3張

地位一落千丈,但是胤裪是個心胸開闊的人,當初既然能平淡躲過奪嫡之爭,今天也就能坦然面對現實。

其他被削爵圈禁的皇子都是苦不堪言,咒罵連連,只有胤裪十分樂觀,做足了順從姿態,雍正於理揪不到錯處,於情也不太忍心,就沒有進一步打壓他。

他在乾隆年間又被封爲履親王,熬過了雍正和一衆兄弟,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78歲時駕鶴西去,得了個善終。

小結:

激流勇退一向是很困難的事情,畢竟面對勝利的果實而剋制住自己,不上前採摘,實在需要毅力。

胤裪以犀利的目光,洞若觀火,他得出結論,只要不捲入奪嫡之爭,就無所謂勝敗的是哪一方,反正都與他無關。這個決定最終使他比自己的其他兄弟幸運得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