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于謙是千古難覓的忠義之人?他有哪些作爲?

爲什麼說于謙是千古難覓的忠義之人?他有哪些作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於少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說到于謙,現在人們第一反應應該是那位喜歡抽菸燙頭抽菸的“相聲皇后”于謙於大爺,于謙是一位不錯的相聲藝人、導演、演員。但是就在幾百年前,也就在北京城,于謙的名字就已經赫赫揚揚了。那位於謙是大明朝的兵部尚書,憑藉自己的錚錚鐵骨和高超的軍事才能,一介文人,面對瓦剌的幾十萬鐵騎,不退不讓,硬是保住了北京,讓皇都免遭屠戮,大明血脈保存。而且這位大功於國的于謙,爲人品行端正,做官清白無缺,實實在在的一位大英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被人與岳飛相提並論的於少保。

爲什麼說于謙是千古難覓的忠義之人?他有哪些作爲?

一、少有聰慧名,仰慕文天祥

更重要的是,于謙的少時偶像,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非常佩服文丞相的人品與氣節,一直以此作爲自己人生的指引和模板。他一方面用功學習,想要考取功名報效國家;另一方面,就一直有志做一個端方清白之人,即使做官也要兩袖清風,造福於民。我們耳熟能詳的那首《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于謙十七歲時的作品。而後來,于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承諾,一生坦坦蕩蕩,清白無垢。

爲什麼說于謙是千古難覓的忠義之人?他有哪些作爲? 第2張

二、治國爲能臣,板蕩現忠良

永樂十九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開始自己的仕途。他得到重用是在明宣宗朝,于謙爲人端方,敢做敢言,宣德五年他升爲御史。後來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當年斥責漢王,正氣凜然,漢王無言以對。之後,于謙作爲地方官巡撫晉豫兩地,對老百姓多有撫慰,體察民情,及時整改,所轄之地糧食充足,百姓安居,吏治清明。他本人卻是兩袖清風,分號不貪。

明朝以武起家,前幾代皇帝戎馬鐵血,把北方遊牧民族收拾的老老實實,永樂帝遷都北京,更是“天子守國門”,更是震懾北方。宣宗朱瞻基早逝,英宗朱祁鎮繼位。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倒是有雄心壯志,可惜眼高手低,非要仿效先祖去打瓦剌,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被全殲,自己也被瓦剌抓了,然後瓦剌大軍攜天子攻大明,一時間幾十萬大軍兵臨北京。朝中羣臣紛紛要求朝廷南遷避禍,這時于謙以文臣的身份站了出來,擲地有聲,“朝若南遷,豈非南宋第二?言南遷者,可斬也。”

三、文人守京城,誓與國存亡

皇帝被抓,國不可一日無君。所幸當時的張太皇太后和孫太后,雖爲一介女流,但是也是見識清明,膽識過人。她們先是立了朱祁鈺爲皇帝,穩定了朝中人心,隨後又提拔了于謙爲兵部尚書,統御京城兵馬,全權負責京師保衛戰。君臣一心,共同拱衛京師,護大明子民。于謙身爲一介文人,自懷風骨,懷着與京師共存亡的必死決心,調兵遣將,直迎瓦剌大軍。

爲什麼說于謙是千古難覓的忠義之人?他有哪些作爲? 第3張

當時朱祁鎮領兵出征,帶走的皆是精銳,北京城內留下的守軍不足十萬,而且都是老弱,兵器盔甲也不足。于謙一方面緊急調遣山東、河北守軍進京勤王,另一方面號召京師青壯年自帶兵器入伍,增加兵源,又命令仗局和盔甲廠的工匠幾天內就趕製出大批盔甲、火炮、彈藥,又把通州大營的糧食運入北京。在最短時間裏,北京有兵、有武器、有糧,軍民的人心都定了下來。然後于謙又把慫恿英宗北征的權宦王振斬首示衆,一時間北京城內軍民的鬥志被激勵了起來。瓦剌大軍滿懷信心而來,卻是被打的大敗,鎩羽而歸。

于謙憑藉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保住了北京,打敗了瓦剌,也護住了大明最後的防線。代宗朱祁鈺封其爲太子少保。後來英宗還朝,兄弟操戈,奪門之變後英宗復位。他身邊的人進言,說于謙“意欲迎立外藩”,英宗爲穩皇位殺了于謙。一時間國失忠臣,山河變色。抄查家宅時,滿屋書籍,並無金銀。

于謙一生爲國爲民,清正持節,大功社稷,無愧天地。後來他的屋子在明憲宗時改爲“忠節祠”,確實是千古難見的忠義之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