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辛棄疾:夢想帶兵北伐重整江山,最終卻抱憾而終

辛棄疾:夢想帶兵北伐重整江山,最終卻抱憾而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辛棄疾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對於辛棄疾的認識,我們總是從“著名詞人”這個標籤開始,然而對他而言,他人生的意義卻是始於從戎的那一刻,而他也繼承將門血性,一生的心願就是能夠帶兵北伐重整河山,只是人生的多次希冀終歸化爲一場幻影,最後抱憾而逝。

辛棄疾:夢想帶兵北伐重整江山,最終卻抱憾而終

南歸,現實照進夢想

自從變賣家產投身起義軍與金軍作戰開始,辛棄疾便開始了自己浮沉難定的一生,不知如果讓他重新選擇,這個年僅二十的年輕人,是否還會向義軍首領建議歸附南宋朝廷呢?畢竟我們知道,那個他以爲能夠一展抱負之地的南宋,在後來被證實卻是不堪託付的。

辛棄疾南歸宋後發現,趙宋皇室心思不定,滿朝上下偏安一隅的懦弱性子使他有志難酬,即使自己被朝廷委以知州、安撫使等重任,但他更想出徵北伐,作爲一名熱血征戰的將士出入戰場、痛快殺敵。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辛棄疾只能在途經贛江畔時,留下這傷懷之語。朝廷將他四處調任、將他的意志消磨,但他赤子之心如故,清明如昔,不斷上書北伐建議和軍事論文,然而朝廷依舊是那個朝廷,從不予理會。

希望,總是短暫停留,便又飛走

公元1180年,他終於被朝廷恩准建立“飛虎營”,於是立刻全身心投入操練士兵。辛棄疾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這幾千名熱血青春的年輕人身上,甚至展望不久就可以再赴沙場將金軍斬於馬下。

辛棄疾:夢想帶兵北伐重整江山,最終卻抱憾而終 第2張

此時辛棄疾年40,距他南歸後已過19年,也許他自己也很意外能有此機會,然而僅僅一年後,朝廷便用行動告訴他不必意外:諫官彈劾他軍需過大,上書解散飛虎營。

皇帝:“准奏。”

南歸的二十多年裏,辛棄疾如同一塊哪裏都能使的好磚一樣,近四十次調往不同的地方任職,這次王藺彈劾他“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後,皇帝便直接罷了他的官。

從上至下、從始至終朝廷並不肯真的打仗,他的解釋也就無人肯聽,他的心血又一次付諸東流。

避世,灑脫之下的憂鬱

這些年,他看清了許多事,心灰意冷下決定避世而居,將自己的莊園取名“稼軒”,自號“稼軒居士”,從此這位曾經的熱血青年似乎就過起了寄情山水的生活,寫下“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等富有生活哲理氣息的名句。

但即便表面能如此灑脫,心裏對家國天下的憂思卻始終不能放下,甚至是在夢裏都是“沙場秋點兵”的場景,又擔心自己年紀愈大、離心中的理想愈遠的情形,徒留謂嘆“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夢想帶兵北伐重整江山,最終卻抱憾而終 第3張

隨後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繼去世,辛棄疾亦感到日薄西山,但緊繫家國的心緒,依然隨着朝廷的局勢起起伏伏,時而準備按劍而起、時而又頹然失望。尤其是公元1206年,宰相韓侂冑的北伐計劃的失敗,年近古稀的辛棄疾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也只能恨得“欄杆拍遍”。

破滅,再不能臨陣殺敵,抱恨黃泉

在第二年,也就是辛棄疾等待了北伐機會的四十六年後,朝廷決定重新啓用他,希望這位曾經智勇無雙的將軍能重新劍指金軍,以挽救這兵臨城下的將傾大廈,然而,命令未到英雄已去……

“殺賊!殺賊!殺賊!”即便是生命的油盡燈枯之時,辛棄疾也是竭力大喊着一生的夙願。

辛棄疾一生可說“報國欲死無戰場”。出身將門、年少成名的他即便能如神算子一般料定六十年後的天下大局,卻一生不能施展抱負爲自己求得一個圓滿。時至如今,我們雖大多從文人的身份與他相識,卻更應該知道他也是沙場廝殺過的錚錚兒郎,其作品與精神可傳千古之久、可撼萬世之人。